「少就是多」的陪伴,幫助孩子有效釋放情緒

「好了好了,不哭了。」都是孩子常聽到的話,然而這句話背後傳達的訊息其實是「停止哭泣,哭泣沒有幫助」、「不哭就是沒事」。青少年諮商教練黄幸媺分享,當孩子情緒滿液、哭泣時,家長或孩子身邊的大人應該如何陪伴、幫助孩子釋放情緒。

「少就是多」的陪伴,幫助孩子有效釋放情緒。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少就是多」的陪伴,幫助孩子有效釋放情緒。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我們看到孩子有些情緒時總會說一句安慰的話,一個源自親身經歷建議,或是提供正能量的鼓勵。出自於愛和支持,出自善良的動機。因為動機單純或良好,因此我們有時看不到,我們提供的東西,尤其是建議,其實常常成為他們的負擔。

「沒事了」、「沒關系」、「好了好了,不哭了。」都是孩子常聽到的話。然而這句話背後傳達的訊息其實是「停止哭泣,哭泣沒有幫助」,也間接表示了「不哭就是沒事」。

這一連串跟哭泣有關的理解,卻常是讓兒童和青少年壓抑了的一個自然的情緒發泄方式,也為自己有這個健康的須有感到難為情。

我們都知道,當情緒滿載的時候,我們是無法有效處理訊息的。許多科學雜誌也發表不少跟情緒有關的論文,因此「無視你的情緒,會導致情緒壓力」,「哭泣是人體釋放情緒和壓力的一種健康方式」都不是新發現,但卻是急需我們正視並實踐的技能。

3個關於哭泣,值得重新聚焦的觀念

值得被重新聚焦的觀念:

  1. 哭泣是人體釋放情緒和壓力的一種健康方式。

最新研究表明,眼淚的化學成分中含有皮質醇和催乳素,這兩種物質都是壓力荷爾蒙,會在人體內積聚。研究還表明,眼淚中含有亮氨酸腦啡肽(一種天然止痛藥)和錳(一種天然情緒調節劑)。當我們哭泣時,我們的身體會釋放出這些化學物質,而這些化學物質會在悲傷和壓力時在我們體內積聚。當我們讓孩子(或我們自己)停止哭泣時,就是在阻止他們對憤怒、壓力或悲傷做出健康自然的人類反應。

  1. 當我們阻止孩子(或自己)哭泣時,我們往往只是在用一種發泄方式換取另一種發泄方式。 

阻止孩子哭泣並不意味著阻止他們的負面情緒。如果我們的孩子度過了艱難的一天,哭泣可以幫助他們處理、愈合並繼續前進。尤其是在我們支持他們完成這一過程的情況下。如果我們不給孩子(或我們自己)哭泣的時間和空間,這種情緒可能會以另一種不太健康的方式表達出來,例如,經歷壓抑的憤怒或抑郁情緒,或無法專註,並反映在友情或學業上。

  1. 我們必須讓孩子「堅強 」起來以應對現實生活的想法已經過時,而且會損害孩子的心裏健康。

有多少次我們被告知要勇敢面對?即使在今天的成年人中,我們的快節奏生活也讓我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而我們常常被教導要壓抑這種壓力,以便繼續生活下去。然而,脫離和躲避我們的情緒會導致長期負面的身體和情緒健康後果。相比之下,允許孩子(和我們自己)在需要的時候哭泣,可以改善我們的自我聯系,進而促進積極的健康和幸福。

很重要的是,在我們知道大部分情況下哭泣是自我調節的前提,孩子在哭泣時仍然是處於一個極度脆弱的狀態。這時他們需要的是被完全接納以及支持。

而最好的表達接納和支持的方式很簡單,但因為和我們的習慣相違背,因此需要練習。

將處理情緒和討論問題的時間分離——處理完情緒,討論問題才會有效。

當我們覺得孩子情緒滿載時,家長會很想了解原因,並替他們提供解決方案。孩子當然會需要這些,但時間上可以如此調整:

有效陪伴 先處理情緒

家長請安靜的放下手邊的事,別說話,牽著孩子的手到一個地方坐下來,坐在孩子身邊,把手放在他們的手上,不一定要有眼神交流。讓孩子感覺你有心的陪伴存在。若你感覺到孩子希望你說話,只要說「我在這裏」。這話不給孩子要跟你分享心事的壓力,但為他們提供心靈釋放的自由。

若我們感覺孩子可能快哭了但隱忍著,可以將他們抱入懷中,讓他們覺得我他們是安全的。很多情況下孩子這時會開放聲大哭。記得,就算孩子一面哭,一面分享發生了什麽事,家長仍試著什麽都不要說,別追問細節,別說「好了好了」,別說「沒事了」。若要發點聲音,說「我在這裏」 或 用「 嗯」 陪伴就好。孩子哭完,會自己整理思緒。延長抱他們的時間,直到他們自己放開手。這時,可說 「但你想說的話我隨時都在。」 

情緒不在 再討論問題

若孩子那時沒分享事情來龍去脈,可以隔天,等他不在情緒內時再邀請他們跟你討論:「昨天我看到你很難過,想聊聊這件事嗎?」 

但有時候,孩子哭完,放手了,就放下了。他們可能不需要再討論。這時家長的陪伴和支持也已經發揮到最大程度。不需要硬要孩子說出個所以然。有時他們可能只是悲從中來,但沒受到傷害,這時點到就好,讓孩子自己去面對世界。

研究指出,流下情緒化的眼淚除了能自我安慰外,還能釋放催產素和內啡肽。這些化學物質能讓人感覺良好,還能減輕身體和情感上的痛苦。因此,哭泣有助於減輕痛苦,促進幸福感。鼓勵孩子釋放情緒,接納孩子和任何人需要哭泣的事實,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是很大的幫助,也對幫助打破「哭泣是軟弱的表現」這社會存在的刻板印象盡一份心力。

延伸閱讀

黃幸媺 黃幸媺

黃幸媺

青少年諮商

國際教育/ICF生命教練/青少年諮商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