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心理諮商需求暴增,為何中小學的 SEL 才是根本解方?

一場疫情後,全球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湧現。衛福部15~30歲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政策上路,不到一個月就用完了一年額度,心理諮商所數量6年內成長近2倍。研究證實情緒是所有學習的開關和起點,但支持心理健康除了花錢讓青少年免費諮商,還有更有效的方法⋯

免費心理諮商供不應求,還有哪些有效的替代方案?(僅為示意圖,與當事人無涉。)曾千倚攝

免費心理諮商供不應求,還有哪些有效的替代方案?(僅為示意圖,與當事人無涉。)曾千倚攝

本文重點摘要

衛福部今年(2023年)8月起開辦「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給15到30歲年輕人一年內3次免費心理諮商,政策一上路在各都會區秒殺,不到一個月就用完了原訂一年的額度,九月初只好緊急追加預算,開辦第二波,讓已預約的年輕族群,每人能得到3次心理諮商的完整服務。

同一時間,教師心理諮商也爆發強烈需求,教育部長潘文忠在今年暑假全國局處長會議中承諾,下學年起增撥10倍預算,補助全國教師免費心理諮商,從600萬增至6,000萬元。由於教師接觸多是未成年學生,支持教師就等於支持學生,兒少身心健康成為政府首要維護的安全網。

校園心理健康危機,警示燈亮起

以前似乎離憂鬱、壓力還很遙遠的國中小校園,一下子學生、老師族群隱藏的壓力浮現,讓大家看見這一塊被忽略的心理健康待觀察警示區。

根據 WHO(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年輕族群是15到29歲。以做青少年輔導起家、台灣第一家登記立案的心理諮商所格瑞思所長莫茲婷,引述 WHO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兒少自殺死亡率排名第二,僅次於意外;因此衛福部補助15至30歲年輕人心理諮商,以政策性及早發現並預防兒少自殺威脅擴大,其中15到18歲青少年多還在就學階段,很多家長、老師不明白,孩子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現在孩子拒學延伸到憂鬱的問題,已經非常、非常嚴重」,台灣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多年志工、台北市家長協會理事長胡語姍,用了很強烈的字眼形容現況。她觀察疫情是一個分水嶺,以前也許沒有那麼明顯,但疫後學童情緒困擾比過去十年更嚴重,3C 使用成日常,已經無法談「戒斷」,社群全面影響孩子們的學業、社交與人際關係,「跟不上同儕的速度,很容易就覺得沒有活路了。」 

「說起來是覺得很心疼的,在疫情前我們服務的學校數大約是2,000個班,但是111學年,疫情後學生回歸學校,情緒和人際有很大的適應問題,班級數增加到3,500班。」長期投入國小情緒教育、台灣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創會理事長楊俐容說。

向台北市家長協會求助的真實案例:念國七的小新(化名)在班上是邊緣人,沉迷網路遊戲總打到半夜,早上起不了床演變成拒學,說過不只一次想自殺,連遺書都寫好了;老師天天打電話來關切,提醒家長再不來學校就得通報中輟,還是要轉學?這股看不見未來的沉重壓力籠罩著全家,父母求助家長協會,急切想知道現在是該去看精神科、還是找專家諮商?不只孩子需要被接住,父母也瀕臨崩潰邊緣。

與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合作的「行動心理師」林德慧也觀察,疫情之後心理健康廣泛被重視,因為之前長期被隔離在家,一個人容易產生孤獨感,情緒也變得焦躁、恐慌,她在聯合醫院門診接到不少案例,過去並沒有精神病史,卻被疫情誘發了各種心理健康上的問題,諮商需求忽然從四面八方而來。 

疫情改變了全球青少年。馬爾他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卡梅爾.賽菲引述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發表研究顯示,疫後全球增加了 5,300 萬例憂鬱症和 7,600 萬例焦慮症患者,其中年輕人占比最高。

心理諮商所、心理諮商師雙雙爆量成長

在台灣,心理諮商算是一個新興行業,《心理師法》2003年通過,才開始定義「諮商心理師」這個名稱,全台諮商心理師人數,近20年由295人增至5,368人,成長了17倍多,而心理諮商所數量,近六年成長接近200%,但大多集中在六都,台北、高雄、台中數量最多,離島的金門、連江縣目前仍掛零。

諮商所數量

22縣市諮商所

如果你有機會在下午6點之後走訪一些諮商所,就會知道有多蓬勃!整個台北市每天、每間諮商所都是滿的」,點亮心燈心理諮商所心理師林上能說,年輕族群覺得畢業後工作載浮載沉,生存焦慮下大家都很累、很辛苦,要怎樣活下去、有更好的競爭力,累積了非常多的壓力和情緒,是以前從來沒有去面對過的。

「台北市的年輕人免費心理諮商一推出就額滿,我們加入並肯定這個政策,對年輕族群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全國第一所由大學開設、台師大附屬的心田諮商所主任王玉珍說,政府願意花這麼多錢支持年輕人使用心理諮商服務,背後的用意就是提醒,每個人都要關照自己的心理健康。 

同時也是台師大心理與輔導系教授的她強調,身體、心理健康同等重要,而且愈早引入心理健康的關注和相關資源愈好,

「我們要練習關心、照顧自己,並關懷身邊的同伴或家人。年輕人有著許多煩惱,若能好好被聽見和被了解,有助於增強面對未來的勇氣。」

莫茲婷長期觀察,最需要建立同儕關係的青少年,對這時代的孤寂的感受最深。「青少年時期非常在意人際,但是有些孩子在現實世界裡很難跟別人有真實互動,甚至被同學稱做隱形人、空氣人,但在虛擬世界裡非常活躍,這樣的孩子容易 3C 成癮,其實心中是充滿挫折與困擾的」,格瑞思心理諮商所曾接過最年輕的求助案例,年僅12歲。 

全民諮商時代來臨,心理健康是最重要議題

不再如上一代諱疾忌醫,新生代兒少可以勇敢、自在的說出「我想要去諮商、我需要諮商或是我正在諮商的路上」,甚至充滿一種「能自我覺察並採取行動」的時尚感。而社會上多數人能夠理解與接受,必要時人人都可以求助專業,而且不要污名化別人,觀念的大幅改變與背後的強烈需求,宣示著「全民諮商時代」已經來臨,未來22世紀的心理健康,是最值得關注的議題。

「人生不同階段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有一些正常的轉換像是從學生進到職場,但也有一些是無預期的失落,像親人離世、自己生病、突然陷入憂鬱焦慮等情緒,需要更多的支持跟能量去面對」;王玉珍說,此時有人能扶一把、陪著走過這段路,是台灣近二十年興起的心理諮商最重要功能。

15~30歲族群包含未成年者和大學生、社會新鮮人,雖然高中以下學校都設有輔導室,大學則設有學生諮商中心,但目前量能全都不足,輔導室長期肩負升學輔導重任,限縮人力只處理最嚴重個案,沒有明顯立即危險的學生,排不上。學諮中心登記後的等待時間,平均以三個月起跳,也被評為緩不濟急。 

心田

心田諮商所舉辦的年輕人團體活動。僅為示意圖,與當事人無涉。曾千倚攝

楊俐容指出,從心理健康預防的三級制度來看,提供心理健康遇到困境的人諮商的資源,這樣的投入是屬於二級預防,是有需要,但最有效益的是第一級預防,也就是普遍推動情緒教育,從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漸進學習,這最也是學生需要和願意學習的。「但很可惜的是,衛福部的政府官員其實知道 SEL 的人並不多,表示我們的努力還不夠,」楊俐容說。

像小新這樣的校園邊緣人,屬於隱形的適應困難症候群,很難爭取到學校輔導室專案協助,家長該去哪裡求援?

諮商心理師林上能說,判斷依據在於孩子令家人或自己困擾的行為,包括各種適應不良,是否已經嚴重影響到一般生活功能?例如原本可以上學的現在爬不起來、上課本來有精神現在完全嗜睡、本來可以專注的現在忘東忘西,且沒辦法靠「自我要求」或「父母提醒」來發揮功能,甚至整夜整夜翻來覆去、失眠、焦慮緊張到胃痛,或飲食改變暴瘦或暴胖等,都建議先去掛身心科醫生評估。

林上能建議,為免錯過黃金治療時間,先去身心科或醫院精神科看診,緊急時可以用藥,之後可能轉介心理治療或諮商;萬一家長非常抗拒看精神科,也可先尋求心理諮商,由心理師協助辨識、評估孩子的狀況。 

當無法判斷要去看哪一科時,先接觸到心理專業人員是關鍵點,「就算去找輔導老師都很好,他們也有受過相關的訓練,知道怎麼做『傷檢分類』,會告訴你下一條路往哪走」,也曾任高中輔導老師的林上能這樣說。

王玉珍進一步分析,諮商的概念等於是人的內在出現困擾才來求助,而越來越多的諮商師、諮商所成立,未來可以做更多前端預防工作,喚起更多人及早關注自我心理健康,發揮正向的力量。 

衛福部今年共提撥高達1億723萬元預算,做年輕人心理健康及自殺防治工作,但更多人質疑:與其花大錢補助免費的心理諮商,是否可評估把錢花在更前端的教育,效益會更高?

SEL 從小做起,投資教育能獲得數十倍回收

今年十月間一場「2023社會情緒教育(SEL)國際論壇」,就主張情緒教育從小做起,芯福里創會理事長楊俐容說,3到6歲幼兒就可以學習分辨「難過、害怕、生氣、討厭」等負向情緒,進而管理自我情緒,並覺知他人情緒。

這場國際論壇也請來歐盟推動 SEL 組織 ENSEC(歐洲社會情緒能力網絡)的創始人卡梅爾.賽菲分享,「我們花費在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的預算,是花在 SEL、預防產生社會問題的11倍。如果我們不願花1%的預算導入 SEL 進學校,將來就要花11倍的預算,去解決社會問題」。他強調,社會為犯罪重建、社會問題、失業率、心理健康等問題,要付出極高的成本,但提早投資 SEL,未來肯定能獲得經濟和財務上的數十倍回收。 

同樣應邀來台的羅格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摩瑞斯.艾里雅斯則說,美國大學輟學率約50%,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夠聰明進了大學,但其中一半的人缺乏足夠的情緒智商把大學讀完。也就是說,能否把大學讀完,和一個人的社會情緒力有關。

「真正的學業、人生成功,以及心理健康,是整合了智識、情緒和社會面向的學習密不可分。就像我們有左腦和右腦一樣,缺一不可」。摩瑞斯.艾里雅斯強調,情緒是學習的入口,打開可以學習,關閉就不學習,「即使提供了最好的學科課程,若孩子在高度緊繃、害怕、沮喪的情緒下,也是無法學習的」,他這樣提醒全場與會者。 

 「學思達教學法」創辦人、前中山女高教師張輝誠感慨,以前家庭和學校教育缺乏平等對話,但現在孩子對於訓話式的單向傳輸,忍耐力越來越低,可能幼兒園、小學就提早出現反抗情緒,家長也不知如何承接。因為從小沒有被允許表達情緒,變成父母的大人仍用過往上對下的威權對待孩子,產生許多親子與師生衝突,未來他計畫引領體制內外教師與芯福里合作,將情緒教育全面帶進校園。

林上能也認同,情緒教育可說是22世紀最重要課題,未來應該會寫進118課綱的課程規劃,效法芬蘭從小一教起。卡梅爾.賽菲更有感而發,「如果能透過情緒教育從小培養堅韌的孩子「比將來修復損壞的成年人容易得多(It’s easier to build strong children than repair broken adults.)。」

「我們怎麼尋找快樂?還是要回到你怎麼看待自己、跟自己對話、與自己的情緒相處並自我肯定」,林上能帶著笑容溫暖的說,我們的家庭教育跟學校教育,應該從小就有機會讓孩子認識自己,「強韌的特質當然很好,但是脆弱也沒關係啊,都是可以被允許與接納的。」

【全民諮商時代】系列報導

(責任編輯:劉映均)


情緒教育資源包:陪伴孩子學會與情緒共處

同學間的衝突、課業與人際帶來的挫折壓力⋯⋯學生的情緒風暴每天在教室中上演,老師可以如何協助?《翻轉教育》推出「情緒教育資源包」,精選站上資源,包含「情緒覺察、情緒表達、情緒管理、同理他人、人際關係」五大主題,老師可以帶學生循序漸進的從認識情緒開始,學會與自己、他人的情緒共處!

情緒教育資源包

情緒教育資源包。點圖片了解更多

延伸閱讀

王韻齡 王韻齡

王韻齡

親子天下記者

教育線記者,對教育政策觀察、現場故事和人物寫作有極大的熱情,以「一日媒體人,終生媒體人」為榮。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