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歌頌「蔣公的故事」到探討性別議題,教科書的未來長怎樣?

百年前的爺奶教科書是手抄本,到了爸媽的年代,課文除了頌讚「蔣公的故事」,也出現「媽媽早起忙打掃,爸爸早起看書報」,一路演進到現代,歷史課本出現性別文化、社會運動等主題式學習。未來的教科書又將長怎樣?

台灣教科書出版協會舉辦《爺奶爸媽我孩子的教科書特展》。呂國維攝

台灣教科書出版協會舉辦《爺奶爸媽我孩子的教科書特展》。呂國維攝

本文重點摘要

台灣教科書出版協會舉辦《爺奶爸媽我孩子的教科書特展》,匯集南一書局、翰林文教事業、龍騰文化、康軒文化等教科書出版社,展出清代末年珍貴的手抄古本,到二戰後的統編本和標準本,再到九年一貫和十二年國教用書。《親子天下》帶大一窺本次展覽的五大亮點。

晚清到民初:骨灰級手抄教科書

《教科書特展》的亮點之一是蒐集了從晚清(1870年)到民國初年的骨灰級教科書。如:《國難教材》手抄本,以及用中文教算數的《算筆數學》。民眾有機會一探台灣教科書百年來的演變過程,從私塾教材到現代一綱多本和數位化教材,教科書越印越大本、知識量也越來越大、互動的可能性也越來越高。

圖說:展區內的珍稀教科書雖不供翻閱,但有螢幕展現內頁的內容。《教科書特展》提供

展區內的珍稀教科書雖不供翻閱,但有螢幕展現內頁的內容。《教科書特展》提供

《教科書特展》的策展人、水越設計創辦人周育如說,此次最早的展品可追溯到 1870 年代,那時的教材《算筆數學》以中文且直式的文字呈現方式,充斥著複雜的邏輯,對於現代人而言難以理解。相較之下,現代教學強調分階段、分層次的方式引導學習,這顯示出教育隨著時代的演變發生了根本的變革。

周育如強調,百年前的教科書版面尺寸較小,頁數也較為薄弱,一來是受到當時印刷技術的限制,也反映出當時學生的學習內容相對簡單。而教科書的內容也反映了教育的轉變,過去的教育體系較側重修身養性,甚至以此為題著成《修身課程》一書,而在日據時代,台灣的公學校則致力於發展農業教育,顯示出教育的發展重心在不同時代間發生的轉變。

1870年的《修身課程》一書內頁。《教科書特展》提供。

1870年的《修身課程》一書內頁。《教科書特展》提供。

國民政府時期:價值觀相對保守與威權

到了國民政府時期的台灣教科書,自 1949 年後可以劃分四個時期:國編本(1949~1988)、部編本(1989~2000)、九年一貫審定本(2001~2018)、十二年國教審定本(2019~至今)。

50 年代左右的國編本又稱為「標準本」,旨在建立政府對國民的威權,早年的國語課文除除了會頌讚「總統蔣公的故事」、「我是中國人」,也有出現「媽媽早起忙打掃,爸爸早起看書報」等較不符合現代性別觀念的課文。最常被傳頌的經典課文「天那麼黑,風那麼大,爸爸捕魚去,為什麼還不回家⋯⋯」也陳列在展場中開放翻閱。

最常被傳頌的經典課文「天那麼黑,風那麼大,爸爸捕魚去,為什麼還不回家…」也陳列在展場中開放翻閱。呂國維攝。

最常被傳頌的經典課文「天那麼黑,風那麼大,爸爸捕魚去,為什麼還不回家⋯⋯」也陳列在展場中開放翻閱。呂國維攝。

當代:內容設計更靈活,108課綱歷史改以主題式編排

隨著時代演進,國家對於教科書的干預越來越少,製作教科書的權力也逐漸下放至民間。到了當代的課本已不再有如此八股的論述,教科書的內容與設計愈趨靈活,顏色鮮艷許多,甚至在 108 課綱下的歷史課本,已改成主題式編排, 帶著學生深度探討歷史創傷、性別文化及社會運動。

在108課綱下的歷史課本,已改成主題式編排, 帶著學生深度探討歷史創傷、性別文化及社會運動。呂國維攝。

在108課綱下的歷史課本,已改成主題式編排, 帶著學生深度探討歷史創傷、性別文化及社會運動。呂國維攝。

未來教科書:結合科技,讓大自然走進課堂

至於未來的教科書會是什麼模樣?康軒出版的「動課本」就結合科技,讓過去課本上的靜態圖片躍然課堂,如:生物課本的人體心臟以及各心房、心室的運作、地科課本的天然海蝕洞地形。未來的教科書已經不再是透過純粹的文字和圖片學習,課本內頁的各個 QR Code 都是學習的延伸知識點,結合科技載具甚至可以打破「紙本課本」的表達限制,開啟更富想像力的學習空間。

圖說:康軒出版的「動課本」就結合科技,讓過去課本上的靜態圖片躍然課堂,如:生物課本的人體心臟以及各心房、心室的運作、地科課本的天然海蝕洞地形。呂國維攝。

康軒出版的「動課本」結合科技,讓過去課本上的靜態圖片躍然課堂,如:生物課本的人體心臟以及各心房、心室的運作。呂國維攝。

圖說:康軒出版的「動課本」就結合科技,讓過去課本上的靜態圖片躍然課堂,如:生物課本的人體心臟以及各心房、心室的運作、地科課本的天然海蝕洞地形。呂國維攝。

結合科技載具甚至可以打破「紙本課本」的表達限制。如:地科課本的天然海蝕洞地形。呂國維攝。

周育如說,現今課堂已從教科書延伸到各式各樣的運用,包含老師的教材教案、考試的測試題、延伸閱讀、數位互動的運用等,「教科書的編輯也有許許多多的細節 ,希望透過這次展覽讓民眾知道教科書的不簡單,這其實也關係到整個社會的進化與發展。」

一本教科書的誕生,背後至少25位專家協力

本次展區以環型圓桌展示一本教科書的誕生,需要多達 25 種不同背景的專家,並耗時 4~6 年才能順利產出。

一般來說,教科書出版需要:課程研究專員、教材研究專員、教材產品企劇、學科專家、課程專家、學習心理學家、指導委員、主任委員、編寫委員、路詢委員、設計師、插畫家、攝影師、文字編輯、美術編輯、審定委員會、印務人員、倉儲管理人員、理貨發行人員、客戶服務人員、教材服務人員(業務)、數位產品企劃、數位研究編輯、數位內容設計師、程式設計師等,以及學校教師的試教和學生的回饋。

到了送審階段,則是設計師與審查委員的來回交戰,往返至少四次,從字體大小、封面顏色、人物設計、段落行距,皆須逐一修改。

到了送審階段,則是設計師與審查委員的來回交戰,往返至少四次,從字體大小、封面顏色、人物設計、段落行距,皆須逐一修改。呂國維攝。

展區內亦有樣品提供民眾翻閱,打開便可看見標註需要修改的滿滿紅字。

展區內亦有樣品提供民眾翻閱,打開便可看見標註需要修改的滿滿紅字。呂國維攝。

前期需要依照課綱設計學習內容,籌組教育心理學家、課程設計專家等,為課本建立一組學習的鷹架。到了送審階段,則是設計師與審查委員的來回交戰,往返至少四次,從字體大小、封面顏色、人物設計、段落行距,皆須逐一修改。設計完成後,還得經過長達 300 天的審訂才能正式出版成冊。可見一本教科書須投注各方的時間與精力。

周育如說道:「原以為出版社大概是 200 到 300 人的規模,沒想到竟然有 600 到 700 甚至 1,000 多人,等同一個 IC 產業公司的規模。但明白這幾千人參與的產業是要支援台灣 3,800 多間學校,超過 200 萬的學生,更明白這個產業的不易。」

展區內提供小一的《國語首冊》樣本,該書曾獲得教育部《學習設計類》金獎。針對小一生的設計,色彩相對柔和可愛,並且用「上衣/下褲」教「聲母/韻母」(左下)透過生活常識學習注音符號,降低學習上的不適應感。呂國維攝。

展區內提供小一的《國語首冊》樣本。呂國維攝。

圖說:展區內提供小一的《國語首冊》樣本,該書曾獲得教育部《學習設計類》金獎。針對小一生的設計,色彩相對柔和可愛,並且用「上衣/下褲」教「聲母/韻母」(左下)透過生活常識學習注音符號,降低學習上的不適應感。呂國維攝。圖說:展區內提供小一的《國語首冊》樣本,該書曾獲得教育部《學習設計類》金獎。針對小一生的設計,色彩相對柔和可愛,並且用「上衣/下褲」教「聲母/韻母」(左下)透過生活常識學習注音符號,降低學習上的不適應感。呂國維攝。

《國語首冊》該書曾獲得教育部《學習設計類》金獎。針對小一生的設計,色彩相對柔和可愛,並透過生活常識學習注音符號,降低學習上的不適應感。呂國維攝。

盼藉由教科書串聯世代、促進理解

在周育如和台灣教科書出版協會的策畫下,《教科書特展》帶來了一場深度探討台灣教育演變的展覽。將不同時代的教育重點呈現給大眾,並增進世代間的互相理解。

周育如指出,爺奶、爸媽和自己的時代,教育內容有著重大不同,而現在已經進入全民教育和終身學習的時代,教科書不再僅僅關注正確答案,而是強調對事物的觀察和理解。這種純粹記憶的知識,現在只需上網就能輕易搜尋得到。

過去,祖父母很少了解孫子輩讀什麼書,孫子輩也不清楚祖父母的教育歷程,《教科書特展》的目標之一就是促成世代間的溝通,讓社會更深刻地理解學習的演變。台灣教科書出版協會的理事長李萬吉也強調,教育一直是台灣社會的關鍵,並認為台灣之所以能夠成功轉型,從農業社會轉變為工商業社會,從開發中國家進化為已開發國家,部分歸功於台灣對教育的高度重視。

然而,現今教育界也面臨數位科技帶來的挑戰,這需要將教材發展與時俱進。李萬吉表示,協會希望透過這次展覽,讓大眾更了解教育內容的過去和現在,並一同探討教育的未來,特別是在這個疫後時期,教學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教育需求也隨之增加。

《教科書特展》從 11/4 到 11/9,在華山 1914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西 1 館,展示了台灣教科書的百年演變。

 


看更多:108課綱教材的教學與評量

108 課綱上路後,今年的小學五年級首次用新課綱編制的教科書學習。翻轉教育專欄邀請國小各科資深教師,分享如何掌握課本的編輯理念,帶著學生學會如何學。歡迎加入翻轉教育訂戶閱讀相關文章,立即與 1 萬多名教育工作者共享更多教學文章與教學資源,並一同參與多場優質研習活動

延伸閱讀

呂國維 呂國維

呂國維

親子天下實習記者

親子天下實習記者。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