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打破女學生的「數理焦慮」,親師態度與環境支持是關鍵

「女生數學通常比較弱啦」「一類組才適合女生啊」這些在中學校園不絕於耳的話語,其實是錯誤迷思?分析2012和2018年臺灣學生的 PISA 資料發現,性別是女性不代表數理能力弱,決定數學成績的,很可能是根植女學生心中的「數理焦慮」⋯⋯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身為教育研究工作者,我們持續關心教學引導上性別平等的議題。過去幾年,我與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于曉平教授的研究團隊合作,從性別角度探究高中學生的職涯發展,發表了刊登在國際期刊的研究文章。

首先,我們分析臺灣學生在「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 PISA)的測驗表現。PISA 是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主辦,規模最大的全球性學生評量,每3年針對當時15歲的學生舉辦一次測驗,內容涵蓋閱讀、數學、科學等三大領域的基本素養,以及問卷調查。

分析2012和2018年臺灣學生的資料發現,在數學和科學表現上,臺灣的男學生在高分群和低分群的比例都比女生多,也就是男生不代表就數理強,因為男生也比女生更高比例的落在低分群。

這個現象和全球 PISA 測驗結果的趨勢是相符合的。我們參考比較其他國家的研究發現,並不是性別或真正的數理能力決定成績,很可能是女學生的數理焦慮,自信心的不足,而影響了她們在限時標準化測驗的表現。換言之,臺灣女學生數理能力和男生沒有差異,但是比較考不出來。

同時,分析顯示,男學生數學低成就問題也值得關注,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也需要幫助沒有目標、提不起學習興趣甚至是放棄學習的男學生,積極的探索未來、找到願意努力的生涯方向。

數理焦慮從何而來?社會訊息和周遭成人的態度是關鍵

為了進一步探究,我們邀請了28位富有教學經驗的中學數理老師(男老師14位,女老師14位)來參與深度座談。即使這些老師在性別意識上相當有自覺,也很願意鼓勵女學生積極探索數理領域。但有高達40%的老師承認,如果問數理相關的課堂問題,他們仍然很可能優先選擇男學生來回答。換言之,教學現場,還是男女有別。

教育工作者,真的需要時刻的自我提醒,檢視自己可能的性別偏見

試問,如果女學生接收到的社會訊息是貌美的女生最適合做櫃台行政,或者家長或老師在提供科系選擇建議時,把職業簡化為女性適合的職業,或男性適合的職業,而忽略了個人的喜好和專長。

或者認為女性比較適合從事照顧者的行業,男性就該做工程師,那麼很自然的,孩子會接收到性別刻板印象的訊息,女生也會對自己在數理方面的表現,或追求與數理相關行業比較沒有信心。

即使是數理表現優異的女生 職業選擇仍需更多支持

第二個研究我們想知道數理表現優異的高中女生,在職涯探索上的需求。將近4年的追蹤研究發現,同一群數理學業表現優異的高中女學生,在進入大學並主修理工科系後,她們對於未來職業發展的確定性和信心是降低的。

根據整體性的研究結果,這個降低並不是因為數理學科難度的增加。而是因為在大學,女性會更清楚意識到職涯選擇對未來生活型態的影響。國外的長期追蹤研究也發現,擁有相似數理優異能力的男性和女性,在選擇未來職涯時,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考慮到工時和職業類別對於生活型態的影響,而主動改變職業志向,比例較少的女性選擇科技或物理數學等相關領域。

如果社會印象或社會期待是女性要主力擔負家庭裡的照顧責任,那麼高工時的研究或工程師工作,就會被認定是不利婚姻選擇或家庭生活。因此影響不少數理能力優異的女性主動放棄這樣的職業選擇。

所以,我們也呼籲在大學在規劃職涯諮詢時,除了提供就業機會,應該也要納入職涯探索、心理支持和成功的楷模等面向。

數理優秀的女學生,如果能夠看到現階段的職場,是更性別友善的,社會的整體氣氛是更平權的,同時更有機會與從事數理科技工作的女職人互動,理解她們怎樣面臨挑戰,就能幫助這些還未入職場的年輕女性做出更符合個人生涯規畫需求的決定。

作者簡介|任恩儀

美國布里吉斯認知多樣性教育研究所教授
研究專長:兒童與青少年情緒發展、資優學生生涯輔導、低成就資優學生輔導

作者簡介|于曉平

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研究專長:資優教育、生涯輔導、特教行政、課程與教學

(責任編輯:特約編輯許如鎧)

延伸閱讀

任恩儀 任恩儀

任恩儀

教育工作者

美國布里吉斯認知多樣性教育研究所教授 研究專長:兒童與青少年情緒發展、資優學生生涯輔導、低成就資優學生輔導

于曉平 于曉平

于曉平

教育工作者

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研究專長:資優教育、生涯輔導、特教行政、課程與教學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