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親子天下教育創新國際年會:AI 必將衝擊教學與評量,「反脆弱力」是掌握幸福關鍵

2023年親子天下教育創新國際年會「AI X 教育 學習重定義」今(4)日在台北登場,多名與會貴賓預測,AI 必將衝擊各種評量方式,過去標準化考題較容易命題與閱卷,未來 AI 可協助判讀學生的理解程度,包括高中、大學入學考,都得做一定程度的因應。

2023年親子天下教育創新國際年會「AI X 教育 學習重定義」邀請超過20位講者輪番上陣,共同探討 AI 對現行教育的影響。黃建賓攝

2023年親子天下教育創新國際年會「AI X 教育 學習重定義」邀請超過20位講者輪番上陣,共同探討 AI 對現行教育的影響。黃建賓攝

本文重點摘要

2023年親子天下教育創新國際年會以「AI X 教育 學習重定義」為主題,今(4)日舉辦台北場。年會中邀請三位國際講者跨海連線,與國內關心教育的聽眾們等交流,包括「幸福學大師」塔爾・班夏哈(Tal Ben-Shahar)、可汗學院創辦人薩曼・可汗(Sal Khan)、美國 High Tech High Chula Vista 中學部校長羅德・布恩瓦傑(Rod Buenviaje) 。

親子天下創辦人兼執行長何琦瑜在開場致詞說,今年年會主題是 AI X 教育,但更精確想要探討的是,AI 時代中教育的終極目的,以及如何找到教學者和學習者的動機。何琦瑜也提問,如果教育的終點是 well-being(幸福感),是促成自我實現、身心平衡的全人幸福,那麼現在的教育現場,應該有什麼不同?如果 AI 出現以後,學習的目的不再只是「搏得一份工作」,而是自己的喜樂和成長,是滿足好奇心和追求生命豐盛的必要,幫助自己走向人生的北極星,那麼教學者和學習者,心態上和方法上,應該要有什麼不同?哪些需要持守不放棄,哪些必須顛覆和翻新?

親子天下創辦人兼執行長何琦瑜

親子天下創辦人兼執行長何琦瑜點出教育現場對於 AI 的疑問,除了教育外,AI 到底還會對生活帶來多少衝擊?黃建賓攝

何琦瑜回顧近半年,常聽到教育現場因為 AI 帶來的厭世論或自我懷疑:如果 ChatGPT 都能寫作文了,還需要教寫作嗎?如果 ChatGPT 可以全文翻譯,幹嘛還要拼命雙語教育?她深刻感受到,AI 衝擊的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最上位的哲學問題:如果一切的學習不是為了學歷和競爭力,不是為了賺錢和工作,教育所為何來?

教育部次長劉孟奇則表示,根據他過去在大學教了快30年經驗,師長的焦慮感一直存在,從手機、平板到 AI,變化越來越快,適應期則越來越短,但學生對新科技的適應比大人更快,預估再過3、5年,教學現場對科技的仰賴會更深;AI 不會輕易取代老師的身教和陪伴功能,但它可以提升教學效能,像是過去令人頭痛的語言「說」和「寫」部分,AI 可望成為 CP 值很高、前所未有的教學助力。

教育部次長劉孟奇

教育部次長劉孟奇表示,老師的身教及陪伴功能並不會這麼容易被 AI 取代。黃建賓攝

他也以「前大考主任身分」預測,AI 必將衝擊各種評量方式,包括高中、大學入學管道,都要做一定程度的因應。

幸福學大師班夏哈:創傷能帶來成長,5大面向提升幸福感肌力

哈佛大學哲學與心理學博士塔爾・班夏哈(Tal Ben-Shahar)透過遠距連線,發表專題演講「點燃好奇心,找到學習的幸福感」,他談到自己是3個青春期孩子的爸爸,也曾憂心這個時代充滿不確定性,真的可以落實幸福感(well-being)嗎?他引進美國討論的最新概念「反脆弱(antifragility)」,也可以說是「韌性」,一個有韌性的人,較容易在受傷時彈回原形。他強調要先相信人在創傷後能夠成長,了解反脆弱是可行的,有這樣的察覺更有機會生成 PTG(Post Traumatic Growth,創傷後成長曲線)。

班夏哈

塔爾・班夏哈分享如何提升幸福感的5大面向,表示擁有幸福感就能提高成功的機會。曾千倚攝

班夏哈分享,家長、老師、政府都可以協助建置好的環境,提高 PTG 發生的可能性。他提出名為「SPIRE」的架構來幫助思考如何建置環境,首先針對精神上的(Spiritual)幸福感,他引述德國哲學家尼采150年前說過的話:「當你知道自己的『為什麼』,能讓一切都變得可能,可以產生反脆弱能力。」找到動機和人生意義,還有知道如何練習「正念」的人,更有機會獲得幸福感。

再來是身體上的(Physical)幸福感。班夏哈觀察,現在學生常整天玩電玩,甚至銀髮族也不太愛動,久坐就和吸菸一樣危險。前幾年逢新冠肺炎疫情,他的孩子也在家遠距上課,他不擔心孩子的學習,他唯一要孩子做的事是動一動,就算不能出門,也要在家動一動。身體先健康,心理才能跟著健康,然後長出反脆弱特質。

而有關智能上的(Intellectual)幸福感,班夏哈提到,雖然說好奇心殺死一隻貓,但其實研究顯示,好奇的人、會問問題的人,比較能實現反脆弱。除了對事的好奇,人際關係方面的(Relational)幸福感同樣重要,經營有品質的面對面交流,而非只在虛擬互動的人際關係,確實讓人更快樂,「我們應多鼓勵網路時代孩子在實體環境經營人際關係,比如助人就是培養反脆弱的一大好方法。」

班夏哈接著談到情緒上的(Emotional)幸福感,並說這不是要人規避傷心和焦慮,畢竟人活著,本來就會經歷這些情緒,但同時也要培養快樂、感恩等情緒,這些能夠增加孩子的心理免疫力,能變得更堅強而有韌性,更有力量面對未來不確定性。

班夏哈鼓勵大家破除迷思,也就是多數人談到教育,最在乎的「成功」,並不會帶來幸福,但擁有幸福感,讓人更有動機學習,更願意與他人合作,也就能成功。

此外,AI 時代讓成功變得簡單,比如他第一本書寫了10年,歷經投稿、被退稿等挫折,才終於被接受,但現在 AI 還能幫忙寫書,孩子不需費力就能成功。班夏哈建議大人要給予孩子有挑戰性的任務,讓他們歷經阻力、困難,練習如何在跌倒之後爬起來,才能擁有有意義的人生。

「可汗學院」創辦人可汗:AI 比家教還強,有情緒困擾也可直接對話

知名的「可汗學院」創辦人薩曼・可汗(Sal Khan)也遠距發表 「AI 如何重塑教育」,他說一對一家教模式,已被科學證明最有效,但過去無法大量複製這種個人化學習方式。如今 ChatGPT-4 變得非常聰明,且接近真實家教的能力,看影片同時孩子可提問,它會很有耐心的一步步引導,能力比很多碩士級教師還高,甚至困難的人生課題如情緒困惑、壓力排解等,也可直接與 AI 對話,談內在的渴望與夢想。

可汗

「可汗學院」創辦人薩曼・可汗現場示範與 AI 機器人的對話過程,表示 AI 在未來會是非常大的教學助力。曾千倚攝

可汗當場示範與機器人對話過程,他舉例,過去學生常認為寫作很困難,主因在沒有得到適當反饋,但 AI 可量身訂做批改作文,還能協助老師備課、做摘要、做個別的課程規劃、改作業與報告,甚至可剪輯影片,同步觀察課堂上各小組不同的進度和需要協助的地方在哪,還能傳訊息給家長,報告每個孩子的線上學習現況並給予建議,他深信不久後 AI 會是非常大的教學助力。

可汗也預測 AI 必將改變評量,過去行之有年的標準化考題,較容易命題與閱卷,但未來 AI 可協助判讀學生的理解程度,就像在進行博士論文口試,由機器來評量學生是否完全理解,評量方式會更豐富多元。

而科技創造的環境,讓孩子在學習成長的環境中增添不少「分心」的元素。班夏哈和可汗不約而同提出,大人、孩子在網路使用上都要有「設定界線」的方法,鼓勵孩子多參與真實世界的活動。

PBL 讓 AI 時代學生找到興趣,也讓老師更認識每個人

上午場第三個主題是 AI 時代如何透過 PBL(專題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發展「深學習」,邀請到國內、外兩位資深校長分享。

位在美國與墨西哥邊境,以 PBL 為主題的學校 High Tech High Chula Vista 中學部校長羅德・布恩瓦傑(Rod Buenviaje)發表短講,點出 PBL 比傳統學習更好的3個優點。

羅德・布恩瓦傑

美國 High Tech High Chula Vista 中學部校長羅德・布恩瓦傑分享PBL 比傳統學習更好的3個優點。楊煥世攝

首先是能讓學生對學習真正感興趣。羅德指出,PBL 要求學生自己動手做,且不是漫無目的的做,而是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比如校內學生曾幫身障人士設計控制器,專題做完,學生興奮分享「這是我做的耶」,以自己作品為榮,代表他們為此學習了。

羅德進一步分享,他自己的兒子也剛從 HTH 畢業,已取得史丹福大學(Standford University)門票,錄取主因是他能分享在 HTH 的學習熱情,這讓他從眾多申請者終脫穎而出。 

第二是在執行專題過程中,同一組的每個學生,可以有不同的分工。羅德以「月球探險」專題為例,多數學生都有興趣,但還是有1個學生說自己沒興趣,只喜歡剪影片,那就讓他剪輯影音,如此一來他也願意投入學習,班上沒有一個孩子被放棄。

第三是 PBL 能讓學校、老師更認識一個學生。羅德說,傳統的成績,不容易看出學生個別差異性,老師們以為兩個成績甲等學生,都是同樣類型。PBL 呈現學生不同面貌,像是把他們的獨一無二的指紋放在課本上,而不只以甲、乙等來區別。

視線回到台灣,位在屏東縣瑪家鄉、因莫拉克風災設校的長榮百合國小,是一所原住民實驗學校,從幼兒園到小學都推行以 PBL 為導向的校本課程,全校教學宗旨是「童年山林,玩轉危機」。長榮百合國小校長陳世聰以學校領導者身分強調,一所學校要推行創新教學,需要打造以班級為本位的教師社群,讓每個導師都是學校閣揆,參與學校決策。

長榮百合國小校長陳世聰與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李吉仁

長榮百合國小校長陳世聰(左)與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李吉仁(右)進行對談,分享推行 PBL 的教學經驗。黃建賓攝

另外,陳世聰提到,校長要打造教師文化,讓好的教學經驗被分享出來,而不是多數老師,覺得跑在前面創新、做得很好的老師是「釘子戶」,暗中忌妒他們。

AI 時代許多人擔心自己更沒競爭力、更易被取代,但羅德、陳世聰都鼓勵老師們樂觀看待 AI 環伺下,教育端還能做哪些事?PBL 正是 AI 難取代的教學法之一,羅德憂心,PBL 已經走了20年,對很多人來說還是新概念,呼籲教育工作者換個腦袋,重新想像教育的面貌,思考 AI 如何助攻下一世代的教育和學習。

(責任編輯:劉映均)

延伸閱讀

王韻齡 王韻齡

王韻齡

親子天下記者

教育線記者,對教育政策觀察、現場故事和人物寫作有極大的熱情,以「一日媒體人,終生媒體人」為榮。

潘乃欣 潘乃欣

潘乃欣

親子天下記者

資深記者。分類控。希望教育能將每個人放進合適的角色、舞台,或創造獨特的分類,進而喜歡自己的樣子。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