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有不寫作業的權利!面對最懂權益的新世代,老師如何「正向管教」?

現在是「老師有出作業的權利,學生有不寫作業的權利耶」,台北市某明星國中老師一提起這個「新趨勢」,火氣就上來。過去校園裡習以為常的遲到、不寫作業罰則,如今全不管用;若老師堅持要處罰,自己甚至可能變被告。為人師表淪為只求自保,如何擺脫負向循環?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我還是一個願意管學生的人,其實大部分老師已經不想管了」,二十年教學資歷、不願具名的國中老師感嘆,現在情況真的很糟,學校接到教育部公文,一再跟老師宣導「老師有出作業的權利,學生有不寫作業的權利」,遇到怎樣都不肯寫的學生,下課、放學不能留他下來完成;遲到不能記警告、罰站、取消下課時間,只能「正向管教」,當少數學生違反課堂上的規定「都不會有事」,其他學生就更難去要求。但什麼是「正向管教」?

根據《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教師可採取的措施有16項,首推「適當正向管教」,接著有口頭糾正、調整座位、口頭道歉或書面自省、列入日常生活表現紀錄、通知監護權人、靜坐反省、站立反省(每次不得超過一堂課,每日累計不得超過2小時)等。

而教育部針對正向管教有提供範例,包括:先以「同理心」技巧了解學生,利用影片或案例討論、角色演練及經驗分享,並用詢問句啟發學生去思考,某些行為對自己或他人、短期與長期的好處與壞處);並給予學生抉擇權,用詢問句與稱讚來鼓勵學生做出理性的抉擇,以鼓勵學生的自主管理。

「正向管教在教學現場不是做不到,而是太耗時間」,《親子天下》訪談多位國高中教師,一致指出在現今課程進度壓力大、各式不同議題塞滿,天天與時間賽跑的教室裡,正向管教成了奢求,更成為現代老師的精神壓力。

教學現場面臨管教4大困境有:

困境一:學生權利意識高漲,師生衝突遽增。

面對新一代孩子,傳統的打罵處罰不能再用,但新的方法耗時耗力,且分寸難以拿捏,一不小心就演變成「不管教」或「無效管教」,教室秩序一團亂。根據《親子天下》今年3月間一份大規模問卷調查,詢問全國500多所高中校長「目前辦學最大挑戰?」近3成校長認為現今最難的課題,是「學生權利意識高漲,師生衝突遽增」。

自108學年度新課綱上路,已造就不一樣的中學生。「這一批孩子跟我們不同,過去我們習慣接收規定或命令,資訊也受限;但他們是不受限的,網路上可以搜到很多資料,比起身邊人的意見,他們更相信網路上的意見」,經常在臉書發表觀察心得的「厭世國文老師」說,很多家長、老師覺得現在的小孩「難搞」,在於孩子們的反應太快,很容易提出不一樣的意見來反駁大人。

一位不具名國中導師也感嘆,和以往相比,現在的制度、環境更鼓勵學生捍衛權益,遇到覺得不合理的對待,常說要告學校、告老師、寫信到署長信箱等等申訴。

但多數師長跟不上孩子的速度,也無法分辨學生是不是真的想深入討論,「而學生的態度有點半挑釁,比較威權的老師就會生氣,也擔心時間一旦耗下去,其他人的課怎麼上?」任教於新北市某社區高中的「厭世國文老師」一語道出現今班級經營的最大難題。

困境二:手握原始棍棒,處理現代學生事務。

「社會上發生新的事件或一個梗圖,他們立刻跟上網路流行,很勇於在課堂上提出來;對於自己權益相關的法規也是,學生能從網路得到很多『武器』」,「厭世國文老師」形容,如果只有學生有對抗體制的武器、老師卻沒辦法反制,「那他為什麼要聽你說話?現在的情況就連請學生坐下來好好溝通,都愈來愈困難」。

他舉例當同學打架,法規教大家的管教方式非常「浪漫」:「請同學觀察紀錄打人的事件與被打的人的反應及感受,老師帶著學生一起討論;也請同學分享被打的經驗,並討論打人的短期及長期的好處和壞處;師生一起看控制生氣的示範影片,學習如何控制生氣的步驟。」

「這即使以最低標準來看,我都覺得緩不濟急、不能接受」,「厭世國文老師」坦言,正向管教是一個進步價值,也是與時俱進的新概念,但現場需要更具體、有效的指引,條例出當學生有類似行為時,老師可以如何處理又免於被告,而不只是期待師長「發揮教育愛」,「就像手握原始的棍棒,卻叫我去處理現代學生的事務,夠用嗎?」

困境三:學生需要更多思辨學習,時間在哪裡?

正向管教耗時耗力,但要用什麼時間?「上課中出狀況,無法停下來處理,該教的進度要教完;下課想討論,學生卻又堅持那是休息時間」,受訪老師無奈指出,要輔導學生卻找不到能配合時間,午休、放學可能都另有安排活動,也無法強制要求。

入校陪伴教師課程設計多年的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藍偉瑩則說,「給予學生更多權益或尊重的前提,是要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辨練習,且不是外加科目,是放在所有的課程中」,她觀察現今校長要精熟各項法規條文,才能維護學生權益並保護老師安全,但課程內容和校方需配合事項仍然繁多,各項制度讓學校很為難,且情況日益嚴峻。

困境四:不只學生意識高漲,家長也正在世代交替。

面對現代孩子上學遲到、沉迷3C、甚至是「對阿嬤講話沒禮貌」,很多家長管不動、不會管或不敢管,常求助老師「可不可以幫我管一管?」。受訪老師私下表示,不只學生意識高漲,家長也正在世代交替;新一代家長對學校期待很高,但現代孩子各個是寶,親師溝通經常更加困難。

一位不具名國中導師舉例,他要求全班放學後留下跑步練體力與團隊合作,卻引起家長強烈反彈,指「耽誤課後時間、造成不擅長運動的孩子壓力大」等等,還揚言告到校長室。這類的案例不勝枚舉,常令老師們感到受挫、失去熱情。

「現在被投訴的老師,幾乎都還有心管教,只是方法沒跟著時代調整」,台北市某國中輔導主任說,大環境對老師不再友善,整體趨向更保守、不敢創新,「既然搞不定現在的孩子和家長,不如不要管就不會出事」,這種消極的氛圍彌漫在校園中。

正處在「轉骨期」的學校現場,近年有不少公民老師感慨,學生愈來愈難教,和新課綱「權利與責任失衡」的公民教育有關。課本講很多身為高中生或公民所應享有的「權利」,卻很少教學生負起相對應的「責任和義務」。

一位高中老師私下表示,公民課本教學生如果不滿意自己的成績,可以如何對學校提起訴願或訴訟,或許學生的批判意識有顯著提升,但在善盡公民義務和遵循社會規範這件事上,相對就被淡化。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則說,以前老師們總擔心,課堂上丟出問題沒人回答,現在終於有一定比例的學生願意講了,但教育工作者能不能營造有品質的對話?

「如果對話內容只是讓學生聽標準答案,就沒辦法對話」,她提醒,教師的工作應設法觸發孩子的思考,透過對話材料的準備、提出的好問題,趨向更理想的教育。而所謂時代的進步,在努力尋找一個平衡,既可達到教育目的,又不因任何負向的影響或侵害,而讓學生們不願意遵守紀律。

缺乏意義感的處罰失效,老師得改變自己的心態從管控者,轉換為理解和支持的夥伴,不這樣改變勢必日日在學校坐如針氈,因為過去的處罰和管教制度再也沒有效果。

從國小到國中、高中,面對最有想法、最懂得爭取權益的新一代孩子,許多校長、老師覺得無能為力。「小孩掌握網路資訊上絕對超越身邊的大人,在這個狀況下如果大人仍然定位在一個『管控者』,就會經常面臨挑戰」,馮喬蘭語重心長這樣說。

台北市家長協會理事長胡語姍分析,高中校長和老師們這麼困擾,主因在習慣了以往的管理方法,但過往有用的「籌碼」,對現在高中生沒有用,「就算記100支警告、200支小過也不會影響他升學,威脅不給畢業證書?好啊那就別給啊」,孩子們會衡量行為與後果嚴不嚴重,而高中校規也應該要做一些合理的調整,缺乏「意義感」的規定,已經很難說服學生了。

親職教養專家羅怡君則觀察到,通常能令孩子們信任與喜愛的老師,班級經營也會相對成功;教師情緒穩定不亂發脾氣,意味著不會隨意更改原本約定的規則,「說到做到、不因人而異的班級規則,是團體生活重要的界線與安全感」

隨著教育趨勢的轉變,老師們也需要時時檢視、調整自己帶班方式是否合時宜,並觀察這一屆班級組成份子的特質與個性,必要時可拿出來共同討論,直接進行有效對話,才能建立開放、民主但有序有法的班級氛圍。

(責任編輯:特約編輯許如鎧)

延伸閱讀

王韻齡 王韻齡

王韻齡

親子天下記者

教育線記者,對教育政策觀察、現場故事和人物寫作有極大的熱情,以「一日媒體人,終生媒體人」為榮。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