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找不到老師:請別標籤化代理老師,他們是撐起教學現場的力量

找不到老師,是開學前學校的焦慮,因為少子化的趨勢,教育政策結構控管正式教師員額,在過渡時期,學校只能以代理老師撐起每一間教室的學習,資深老師如何看待代理老師?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快開學了,常看到同溫層或是媒體報導:「學校找不到老師怎麼辦?」或提問「你的導師是正式、代課還是代理老師?」但是希望大家把這兩個問題分開看,尤其是不應該把老師的類型刻意標籤化。因為在教育現場,這麼多年下來的感受:正式老師不等於好老師,許多代課或代理老師才是學校最認真的基層。

他們只是因為比較晚進職場、缺乏一個機會,甚至是因為很認真帶班無暇準備考試,所以一直只能維持代課的身份。

基本上,在學校每一個人的眼中,學校只有兩種老師:一種是認真教學、努力行政協助,另一種就不多說了!

但是在最近找不到老師的問題下,老師十幾招還是找不到的壓力和媒體報導浪潮中,混淆了許多家長的感受:讓家長認為,「就是因為學校找不到老師,導致我的孩子的老師是代課或代理師資,這樣師資有問題等於我的孩子受教受影響⋯⋯」家長擔心小孩的學習品質受到影響,甚至打1999電話到市政府抗議抱怨⋯⋯

我也認識資深的代課老師,任教超過10 年,教學認真是不用多說了,連有些家長會長的溝通都要透過代課老師。你說給這樣的代課老師帶班不好嗎?

但這樣的老師為什麼不能成為教育的力量?

因為考選制度的嚴重問題與不願意改革,會考試不代表真的會教書,會教書的老師也不代表真的會考試。

但在一切用公平為基礎,透過學歷考試為拿到正式教師證為唯一過程的甄選下,很多代課老師只能不斷一次一次落榜落淚。

因此,今年找不到老師是一個問題,但真的不需要去騷動家長說:「因為找不到老師,所以你的老師是代課或代理老師,所以教學品質讓人擔憂⋯⋯」

現場的代理代課教師這一群夥伴,本來就是教育界極具彈性的人力資源庫,給教育支出最低的人事成本,卻往往帶來最高的使用效率,所以,這些老師能夠上岸(考取正式教職),變成正式老師換得應有的報酬,本來就是正常的人力流動發展。

今年的問題就是開大缺,各縣市開出比過去幾年都大幅增加的名額,許多優秀的代理教師考上變成正式老師。所以等於是同班人馬,但是取得正式的資格,又何必危言聳聽?

應該要對這些努力許久的老師恭喜高興與祝福,因為那這麼多缺額已經補上。

那,為什麼還有一堆苦苦找不到的學校?因為,偏鄉人力本身就不足,任何事業單位在偏鄉都一樣;都市學校的老師有一堆奇怪的兼課、超鐘時數需要解決。學校也有不少的教育方案或專案需要找人負責,這些環境、薪資與待遇,對於許多人來說誘因本來就不足,就如同其他行業一樣。

要怪誰?是誰的責任?不如先討論怎麼解決,短期間如果不想開學後教室裡面沒老師,或者辦公室沒有行政協助,面對這樣的困難,基本上先求有再求品質。這是現實,請不要唱高調說要品質、要教學理想。

學校可以做的是教學或行政的輔導策略要規劃好,同時要建立新手老師的支持網,譬如把學年主任放新手老師隔壁班;主任或老手先幫忙處理複雜的業務,尋找退休教師或主任、組長們擔任志工引導協助⋯⋯這些都是短期內至少可以幫忙解決的問題。

中長期來看,台灣很多的政策都忽略人口學的專家,說真的少子化、減班怎麼還會大缺老師?就是缺乏人口學的思維。從人力的增長或縮減之現象,進一步探討影響或原因與對策去做短、中、長期的因應。

每次看教育政策,以前滿嘴翻轉教學,現在來個 AI 就吵到爆。媒體本身就是有責任報導趨勢,但決策者不一定是馬上要反映,但現在政策卻像趨炎附勢般跟輿論靠攏、跟誰有發言權看齊。也無怪乎許多基層都感嘆長官都是看媒體做政策,而不是真的有自己的腳步與百年樹人的規劃。

真正核心問題教育人事制度不敢碰;KPI 思維不敢調整、錯誤的預算執行思維不敢改,因此校長難做事,認真的老師冷淡看政策、中間的行政苦哈哈。

當然連人力管制也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代課開到12個月福利全滿也沒人來,是因為真的沒人啊!不是福利的問題啊!請不要把缺師資與誰是正式與代理畫上等號,正式與代理的身分都遠不如「誰才是認真的老師」!而缺師資的問題就是缺乏人力規劃戰略。救急有方法,但請務實的看待,而不是在學校外面冷嘲熱諷。

延伸閱讀

施信源 施信源

施信源

新北三峽龍埔國小班導師

新北市雲端智慧中心龍埔辦公室主任、新北市龍埔國小教師。在 2020 年新冠疫情期間,協助教育部、教育局推動「停課不停學」政策,開啟了數位學習風潮、師鐸獎得主,也經常開放教室進行示範教學。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