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青少年:孩子變了?真的不是你想的那樣

孩子開始轉變為青少年時,家長可能會因為孩子的行為和態度感到無所適從,發生更多爭吵和衝突。然而,這是一個必經的成長過程,並不是他們在針對家長。青少年諮商教練黃幸媺為文分享這個階段常見的4個迷思,並提供在這個過程中給家長的建議與解方。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孩子開始轉變為青少年的過程,是很令人不解也可能是最難搞的時候。

大家都把青少年當一個詞來說,但若將它當一個階段來處理會讓自己感到困惑。本篇文章針對「青澀青春期」來說。也就是從 Tween(9-12歲)後期到青春期前期。

這時家長可能發現自己有意無意地和朋友對話開始掺入了對孩子的抱怨。家裡也可能從一片祥和開始偶爾出現家長常跟我描述的「有裂痕」、「孩子變樣」等。

家長和這群「青少年新手」交手常聽到高頻率熱詞可能莫過於「你幹嘛那麼不尊重我」、「你很煩耶」,或者被必殺的「翻白眼」攻擊。而從家長常出口(或很想說出口)的則是「你真的很難搞」、「沒禮貌」、「跟你說幾次了⋯⋯」、「你那什麼態度!」

這種交流,是泄怒,是發洩的一種,沒有功能,但雙方都有個動機:就是在交流過程搶奪話語權。但是如果和孩子交流時家長會覺得有「爭奪」權力的必要,那麼我們可能會需要重新考慮自己的目標到底是什麼。因為和青少年溝通不是在處理權力戰爭,而是長期獨立革命。

戰爭是爭奪輸贏、告示權力。但親子供需關係中家長是有責任的,權力是大家都公認的,換句話說,孩子不是傻子,他們知道最基本的事情最終還是家長說了算。那麼,他們到底「突然」在爭什麼?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破解一些迷思:

迷思1:孩子「突然」變樣

青少年時期是身體在改變,對周遭都通過在心中提問質疑和探索推敲的階段。

好消息是這不是突然發生的。所以天不會突然塌下來。另一個好消息,就是他們其實也不是針對你。(翻譯成青少年的話就是「跟你沒關係啦!」)

就像乳牙長出來時成牙早就在口腔裡排隊準備出現,這是必經也是身體早就密謀發生的自然過程。

迷思2:我孩子不愛我了

沒錯,這階段他們的確無比自私,但這時孩子荷爾蒙影響大腦處理情感的邊緣系統,使他們更加以自我為中心。但許多孩子都坦誠表示自己很不享受這個變成青少年的過程。他們知道自己現在屬於被貼「討人厭」標籤的族群。而在冷淡的外表下,被了解、被無條件接納是他們的渴望。

迷思3:翻白眼是對我們的不尊重

其實研究早就發現孩子這時無法在不被提醒時控制自己翻白眼。他們不是針對你。但我們可以跟他們說他們的身體在做這件事情。提醒他們對自己的身體有更多專注力。在不做人身攻擊的前提告訴他們他們的身體反應會讓對方不舒服,提出你知道這不是他們的目的,但也因知道他們自己可能沒發現而需要提醒他們。

如上述的,他們可能看起來對你很有意見,但這是正常的,他們對什麼都有意見。

他們可能像在玩變臉遊戲,這是正常的。上一秒好好的,你以為他們終於已放下屠刀,然而下一秒甩門而去,留下惆悵感慨的父母。

他們看起來很拽,這是正常的。他們在試探成為獨立個體在世界中應有的酷與不酷,就讓他們去試吧。

他們可能說話很衝,這是正常的。

迷思4:家長要配合喜好,減低摩擦

有了「這些都是必經過程」的認知,家長的職責除了陪伴,還有提供他們「全世界都在變,唯一不變的是我家長提供不變的煩死人的規定和要求」的安全感。

聽起來很不合邏輯,也很困難,但這時對他們這個年紀最重要的朋友圈可能正在產生極大的變化(但他們極有可能完全沒和家人討論過),身體在變化,情緒變化,身心需求在變。此時家長若提供不變的規範和原則,這個安穩的根基就像風箏在風雨中仍有人拉著他們,保障他們天氣好時可以好好飛翔,天氣不好也可以好好墜落在家修護,而不會淪落到斷線迷失。

家長應如何準備?其實我們該做的是内心防禦系统

傾聽、傾聽,安靜的傾聽。

要做到這點,家長要先提醒自己:他們不屬於你,你不屬於他們。這是互信的根基,要是誤以為自己應控制孩子想法,衝突就無可避免,因為又變成權力戰爭。

這時的孩子需要各種認同來作為根基,如此才能勇敢地向世界挑戰,拓展自己的觀點和視野。若這階段無法從家長、成人中獲得好的引導,便大幅度偏向同倸尋求認同和世界觀,如果家裡和青少年溝通不理想,那麼同倸對他們的影響就相對更深。

要有被討厭的決心和勇氣

另外,當孩子開始有青春期特徵時就將自己可以非常友好,但不是朋友的關係表明清楚。最簡單的方式,其實就是把它說出來。提醒孩子自己會需要做許多決定,有些絕對是他們不喜歡的決定,但這是家長的職責。將醜話說在前頭,也是提供安全感的方法之一。因為孩子都需要知道界限在哪裡,他們才能努力探索世界。

給孩子犯錯和失去控制的權力

有一次我的 Tween 在我們固定床邊聊天時她突然跟我說:「我很愛妳,但有時我會會忍不住對你火大,但是我很不喜歡這樣對你,我很怕我變成青少年了以後就只會這樣。」

這個溫暖的對話讓我的腦海頓時出現「我是傳奇」中被僵屍咬了的孩子,慢慢在變僵屍。她則趁還有一絲理智回復的那個時間窗口跟我發出了「媽,妳快逃」的警告。好像在演瓊瑤連續劇戲劇化的告別一樣。

這其實凸顯了:

  • 他們很脆弱,對自己的轉變相當有危機意識。
  • 他們需要知道的只是「被了解」,而不需要被完全配合。
  • 他們其實害怕被拒絕,因為他們知道大家對青少年的看法。因此顯示出冷漠和不屑在當下比溝通、好好說話較容易。

我跟她說:「不用擔心,妳的觀察是正確的。好消息是妳還沒完全變青少年僵屍,壞消息是僵屍病毒很可能不久會蔓延妳全身。記不記得妳去年跟我說你絕對不會在我面前甩門把我關在外面?」

然後我用醫生告知過於樂觀的患者交流的口吻說:「妳是還沒做過這事,但我了解妳的心意。現在妳先把這句話收回去,給自己反悔的權力。哪天妳覺得妳超需要甩門就甩,我可能心情會被影響,但我不會怪你。發洩情緒不是啥錯事,你現在身體在改變,有些事情不是能馬上改變的。但麻煩妳能力所及範圍內跟我說一下,我們可以互相回避。我們是過來人,不會介意的。有時候,也可能是真的我很煩,也許不是妳是青少年的關係。」

承認我們也是人,人就是人,肚子餓,天氣,荷爾蒙或睡眠不足都會影響我們心情。

將對情緒的討論「正常化」

「我一定有時會被你惹火,或有時我們互相惹火,或有時妳被我惹火。因為我不可能永遠這麼理智。而且不可能因為妳是青春期就都是妳的錯。但是我要妳記得,我永遠會在那裡陪你吵架,陪你發洩。我看到我不喜歡的還是可能會提醒你,因為那是我都工作。不要擔心因為我們吵架我就不愛你。記得哦。我也會變火龍。那時如果妳記得,我們就去倒一杯水喝完才能吵架。」

還有,這個時期會過去,絕對會很有挑戰,但記得,這些都是正常的。但如果妳發現有很負面很負面的感覺讓你無法入睡,一定要跟我說,因為那可能是不同的情況,我會和你討論。

(至今,她和弟弟有時還會開玩笑說:「媽,老師說……等等,妳先喝水!」)

尊重有時是一連串的動作結合而成:

  • 溝通的時間:選擇自己和孩子心情都放鬆的時候。家長和孩子都不該是魔獸模式。
  • 過程:提出觀察,提供空間:你不一定要同意,但我想跟你說說我的感覺。
  • 表示感謝:對談後感謝孩子的信任和時間:認可他們願意傾聽,沒有人應無條件聽我們說話,孩子也是。避免將這份付出和努力視為理所當然没有。

雞湯:家長要學會放過自己

其實當然不可能沒爭吵,家長也不需要當完人。不要因爲自己把持不住而爭吵就自導自演爲自己頒發「世界上最糟父母獎」。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在當父母。重點是努力把話說明說直,避免人身攻擊並且把情緒當成自然現象(因為本來就是)。和青少年相處,其實是家長和內心深處的自己再次相遇的機會呢。

延伸閱讀

黃幸媺 黃幸媺

黃幸媺

青少年諮商

國際教育/ICF生命教練/青少年諮商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