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拯救放棄學習的孩子,先看見成長脈絡中的3個環境不利因素

「如何讓不愛讀書的孩子願意學習?」面對學習意願低落的學生,讓許多老師感到無力。然而,這些孩子也不是從一開始就決定放棄學習,而是在成長過程中的種種不利環境因素與挫敗經驗下,被迫「學會」放棄......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拯救放棄學習的孩子

看見孩子的亮點,給予正向回應、鼓勵與讚美,幫助孩子見證自己的努力與美好,始終對孩子抱持期待與希望,並且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離不棄陪著走一段路,讓他們能重新找回安全感與自信心。

有一位高中老師和我分享:「現在當老師心好累,很努力想把畢生所學教給孩子,無奈他們卻不願意學習。尤其我任教的學校較為後段,學生對學習的投入意願低,平常不花時間讀書就算了,上課也能混就混,讓老師真的很無力!我對他們的要求已經低到不能再低,但他們依然做不到,我還能怎麼辦?」我想,這位老師說出許多教育工作者的心聲。

然而,這些孩子應該不是一開始就決定放棄學習吧!

想想我家女兒,每天幼兒園都有簡單的回家作業,比一比、連連看、塗顏色,她總興致高昂的完成。但從什麼時候起,讀書學習變成苦差事,讓有些孩子決定不再下功夫?

時常有家長或老師問我:「如何讓不愛讀書的孩子願意學習?」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如何幫助孩子提升學習動機?」這問題不只教育工作者、助人工作者、家長或社會大眾都關心,也是許多教育、心理或社會學專家學者終生傷透腦筋想找到解答的問題。

例如,長期關注兒童教育和發展的作家保羅.塔夫(Paul Tough)其暢銷著作《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Helping Children Succeed: What Works and Why)的全書焦點就在此,並試圖為這困境找出具體可行的解決途徑。

在此同時,我們也該好好探究,是什麼讓孩子一步一步走向放棄學習之途?

早期的不利環境因素,影響學習成敗

保羅.塔夫綜合各項文獻報告,分析了高、低學習成就學生的差異,發現早期成長環境的照顧品質是關鍵之一

用常見的心理學名詞來說,就是低學習成就的孩子沒能在成長過程中,從主要照顧者獲得安全穩定的依附關係,因此情緒總是起伏不定、焦躁不安。弱勢孩子長期生長在不穩定的壓力環境,身心狀態很容易進入高度警戒,遇到挫折便立即啟動戰鬥或逃亡等一系列應急反應,更不利於在學校課室專注學習,甚至應付困難的考試與作業要求。

因此,父母與孩子從小的關係與互動品質,大大影響孩子內在的情緒與心理,這又決定了日後孩子進入學校學習的成敗。

這讓我想到二○二二年烏克蘭和俄羅斯爆發緊張情勢的時刻,戰火無情,許多孩子隨大人倉皇逃亡到鄰近國家,雖然被友善收容,甚至有機會繼續就學,但因戰亂而升起的內在恐懼、慌亂、擔心,可能與親人天人永隔的不安,以及對新環境的適應問題,都可能使孩子長期處在高壓狀態,以至於難以安心學習。

如果你有印象,成長過程中,班上課業學習落後的同學也常是被師長與同儕否定、訕笑或疏離的一群,這使他們在人際關係中感到更加不安,惡性循環之下,早就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或有可能在學習上成功,放棄學習只是早晚的事。

孩子走向放棄學習之圖的過程

孩子走向放棄之圖的過程。天下文化提供

長期課業學習挫敗,失去學習信心

不論從大量的學術研究或實務工作者的觀察經驗,都可以發現低學習動機或提早放棄課業的孩子的學習行為演變有脈絡可循。

通常,他們長期遭遇課業學習挫敗,也許從很小的時候或求學階段的某個時刻起,便因為經歷學習困難而不斷感到挫折。一開始,他們還試圖振作,但課業表現依舊沒有起色,於是逐漸失去學習信心。

同時,隨之而來的是老師或家長的指責與負面評價,或同學的嘲笑與貶抑眼神。愈來愈多人對他們不再抱希望,認為他們就是天生資質駑鈍或無可救藥的一群。

他們時時處在擔心自己表現不佳或不被認同的恐懼,大腦在這種長期壓力的環境中,掌管學習與思考功能的前額葉皮質最易受傷害。孩子於是難以展現該有的專注、邏輯推理、分析、思辨、記憶與應用等複雜的訊息處理能力,當然也難以表現出追求課業成就必須具備的堅持與毅力等非認知能力。

懲罰威嚇對學習沒有助益

過去常見許多學校老師為了要求學生投入心力於課業學習,祭出各種手段,如罰寫、罰抄、小考、抽考、抽背等,認為不管學習動機高低的孩子,都會因為害怕付出某些代價而願意多讀點書、多做點功課,於是製造出許多「避敗導向」的孩子。

所謂「避敗導向」是相對於「求成導向」,避敗導向的學習者,努力用功的目的是避免失敗,說得更明確一點,是擔心考試成績不佳會受到懲罰,一旦他們不在意懲罰,就不會再繼續用功讀書。

相對的,求成導向的學習者在學習上下功夫,是為了獲得好成績、達到預設的目標,就算沒人在後面威逼、恐嚇,他們依然會投入學習,表現出自動自發的積極學習行為。

令人嘆息的是,許多老師發現再怎麼煞費苦心對待避敗導向的孩子,會擺爛的還是擺爛,放棄學習的依然對課業意興闌珊。有機會找孩子來懇談一番,苦口婆心說破了嘴,告知讀書學習的重要性,孩子的學習態度依然故我,或只有三分鐘熱度。這樣的現象,在年紀愈大的孩子身上愈明顯。通常,在國小高年級的課堂上,會出現第一次放棄學習潮。這時班上總有幾位孩子會明顯不願參與課堂學習,課後不願寫作業,考試成績持續低落。

對於暫時性學習動力不足的孩子,給他們鼓勵、提供不同的學習策略,或許很快可以找回暫時神隱的學習動力。我們也發現,有些孩子本來想放棄,但仍願意給自己一些機會,認為國小畢業後,上了國中重新開始就會更好。

事實是,國中的學習內容更艱深,帶給孩子的學習挫敗可能更多。國一上學期孩子還能展現不錯的學習意願,到了下學期第二次放棄學習潮出現了,更多孩子退出課堂參與,雖然每天到學校,卻沒把心思放在課業上,同一班的學生成績逐漸呈現雙峰分布。

當一位老師面對幾位不願意讀書的學生,細究其成長脈絡,發現孩子受到早期不利環境因素的影響早就放棄學習希望,難免會感到很無力。

更令人憂心的是,早期的種種挫敗經驗,不論是否與課業有關,都可能以創傷的形式儲存於身心,並對孩子之後追求人生成就造成負面影響。

此刻,孩子很無助,師長更是無力。

作者簡介|陳志恆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
  •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高考及格(諮心字第001155號)
  • 美國 NLP 大學認證神經語言程式學高階訓練師(Master Trainer)
  • 台灣神經語言程式學會(TBNLP)副理事長
  • 簡快身心積極療法訓練合格治療師
  • 曾任國立彰化高商輔導教師、輔導主任

*本文摘錄自天下文化出版《陪伴孩子高效學習》,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實習編輯李玟儀)

延伸閱讀

陳志恆 陳志恆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老師擁有多重身分,是諮商心理師、學習輔導專家、暢銷作家,同時也是美國 NLP 大學認證高階訓練師(Master Trainer)、臺灣神經語言程式學學會(TBNLP)常務理事。他也曾任國立彰化高商輔導主任,於各中小學演講「學習議題」長達6年,並帶領近百場中學學生「精進學習策略」工作坊或講座。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