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原民少年選擇身分認同!用影像看見家鄉在地祖孫情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主辦的《看見家鄉》紀錄片影展,由永豐銀行贊助,從2017年起至今已舉辦第六屆,透過教導學生使用空拍機等器材拍攝影片,訴說家鄉故事。今年以「永續豐年」為主題,舉辦實體影展播放六所指導學校的作品。

用影像看見家鄉在地祖孫情。圖片提供:大興國小

用影像看見家鄉在地祖孫情。圖片提供:大興國小

本文重點摘要

「哇!這裡到處都是綠油油的田耶!」「這裡全部都是筊白筍田喔 !」學生們用稚嫩的聲音為影片作旁白,介紹家鄉的每一幀風景。2022 年 「看見家鄉 永續豐年」計劃,透過教導偏鄉學生拍攝紀錄片,引領孩子親近生長的土地,訴說家鄉的故事。一群從國小三年級、到高三的小導演們,運用簡易的器材,超齡的專業手法,紀錄他們眼中的家鄉故事, 省思家鄉文化傳承與環境議題,共創美好家園。

彰化縣大興國小的小導演正使用單眼相機紀錄家鄉故事。圖片提供:大興國小

從三代回收家族 回看愛環境和地球

「我跟爸爸說,爸爸你陪我長大,我能做的就是陪你到老。那兒子哲宇,只希望你快快樂樂的學習,我能做的就是伴你成長。」梁家第二代子孫梁興業坐在家中經營的資源回收場前,對著鏡頭向父親與兒子深情喊話。影片《拾福》是彰化縣福興鄉大興國小五年級學生陳妤臻、陳虹豫、吳昱岑,以及六年級的花均翰、梁哲宇、徐堉哲的作品,影片述說梁家三代都是大興國小校友,小學生哲宇在家會幫阿公跟爸爸收拾回收的瓶罐,在校也喜歡打掃、整理校園。因為打掃這件事,串聯出一段祖孫三人的親情故事。

《拾福》長達近七分鐘,製作過程考驗團隊合作,學習磨合對學生是一大課題。陳虹豫表示自己曾經花很多的時間提影片主題,不但通通被「打槍」,還被其他組員說:「這些都那麼難做,不如看我掃落葉。」面對這樣的挫折,陳虹豫非常受傷,甚至到發表當日都還沒走出來。「很受傷沒走出來沒關係,」帶隊老師司念雲說,「她在過程中慢慢學會接受情緒,我也告訴她,『你可以保有情緒跟這樣的看法,但你很棒的是不會讓情緒影響大家』。」

透過這次影片製作,許多學生都表示自己成長許多,像是吳昱岑認為自己更能接受不同意見,可以理解有人比他更好,也懂得釋懷。陳虹豫則表示,因為過程要處理剪輯等需要細心的事情,故感受到自己變得更有耐心。而除了自我成長,也有學生有了不同的收穫。

影片男主角之一的梁哲宇表示,因為拍攝他才第一次聽到許多不曾從爸爸及阿公口中聽見的心裡話,也因此和家人的心變得更靠近了。「我看影片當下都快哭出來了,」梁哲宇一邊露出難為情的微笑和台下觀眾說。

相較於其他組別多以地方的感業或歷史為主,大興國小選擇聚焦於一個家族的親情的故事,在各校中顯得獨樹一幟。司念雲表示,其實《拾福》想傳達的不只是人間親情,背後也有梁家對於福興鄉這塊大地母親的親情。他認為梁家長期做資源回收,就是愛護地球環境的表現。司念雲說,梁家已經做了40年回收,卻仍然還撿不完,「大家要知道,我們的地球在,人間的親情才會繼續長存。」

蘭嶼少年透過選擇 突破自我認同矛盾

本次影展上半場的壓軸《蘭嶼的未來—練習中!》是台東縣立蘭嶼高中國中部三年級學生邱柏喻、郭沛樺、蘿瑪讓、鍾佳恩、顏思婷、王曜斌、蕭家榆的作品,內容講述蘭嶼開始發展觀光後,居民生活型態發生改變,島上居民成立了只能用族語交流、以物易物的「茅草夜市」,試圖用人與人間最傳統的互動模式,喚回族人對蘭嶼的歷史記憶與凝聚力。蘭嶼高中國中部的學生也集體參加了「茅草夜市」活動,以「社會參與」的方式,展開一場自我探索的學習,從現代與傳統中的變與不變裡,自己決定想成為什麼樣的蘭嶼人。

台東縣蘭嶼高中國中部的小導演們穿著蘭嶼當地達悟族的傳統服飾,在台上分享製作影片的心得。圖片提供:蘭嶼高中

雖然這部影片僅僅8分鐘,卻是學生們犧牲了寒暑假,從田野調查、拍攝、到剪輯一共耗時九個月的作品。「基本上我整個暑假都在剪輯,平均一天是七小時起跳,」負責影片後製的邱柏喻在台上和觀眾分享道。而為了在影片呈現美麗的畫面,學生們在外景拍攝時也嘗盡了風雨及勞累奔波,「女主角跟妹妹真的好活潑,他們一直跑,我就只能在後面一直追,真的很累!」一被問到拍攝上最辛苦的部分,攝影之一的蕭家榆毫不猶豫地這麼說。

現代與傳統碰撞 我與蘭嶼的連結

影片製作上雖然消耗了許多耐心與勞力,但也因為影片製作,學生們才有機會思考,自己與蘭嶼的連結。「因為訪談我的外公,聽到許多捕魚的故事,像是怎麼用魚槍。也因為到處問,我才知道我是蘭嶼少數傳承傳統的孩子,像是會爬椰子樹⋯⋯我也對這個身分感到很驕傲,」王曜斌面帶笑容的說。等到王曜斌一說完,一旁的顏思婷立刻接話,並突然反問記者:「你知道為什麼片名要叫《蘭嶼的未來—練習中》嗎?因為我們正在學習選擇我們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啊,像王耀斌喜歡過去的生活,可是不是所有人都和他一樣,像我就喜歡現代的生活。」

「我們影片強調的就是選擇這件事情,希望孩子對於蘭嶼人是有意識的,但『我是什麼樣的蘭嶼人』只有自己能決定,自己決定留下,或改變什麼。」蘭嶼高中的指導老師陳淑貞補充舉例,300年前跟100年前的習俗都可以稱為傳統,但這200年間不可能沒有改變。因此她希望學生對於蘭嶼人的身分不必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糾結,而是選擇自己所愛,並理解轉變的過程中什麼核心價值需要被留住,否則即便會跳傳統歌舞也只是流於形式的守舊。

而「選擇」的精神也不單是在自我認同上,陳淑貞表示,她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就會不斷教學生在做選擇,像是學生們在做影片的過程裡,常會因為累或挫折,不免會有想放棄的念頭。這時候陳淑貞就會告訴學生,放棄沒有關係,只是你就不能和大家一起來台北,知道兩者後果後你可以選擇你要的結果,藉由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學會思考,也學習為自己負責。

對於今年各校小導演的出色表現,主辦單位及觀眾都用掌聲給予小導演們高度讚賞。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司長李政軒致詞表示,他在這個計畫中看到孩子有許多成長。孩子從什麼都不會,到會寫腳本、拍影片、剪輯,甚至連空拍機都會。他看到孩子是如何落實「動手做」,發揮108課綱所強調的自主性、互動、共好精神,這也也是他們和家長所樂見的。

本次共六所合作基地學校參與,分別是南投埔里南光國小《阿公的美人腿》、宜蘭南澳國小《菇菇歷險記》、台南和順國小《你好移工》、台東縣立蘭嶼高級中學《蘭嶼的未來—練習中!》、屏東縣長榮百合國民小學《樂過你那裡》、彰化縣大興國小《拾福》。以及九組二度參加的回流小導演作品,《嵵小孩的家鄉味》、《煙霧中迸進的火花》、《我與媽媽的「歲月」時光》、《製麵武道人》、《黃昏到深夜的家鄉味》、《鄉·香》、《鶴!一同上學去》、《三蜍不盡》、《船程》。

在過去 2 年台灣新冠疫情肆虐下,這群學生依舊透過他們的相機與空拍的獨特視角,詮釋家鄉的精彩故事。這些影片除了在現場發表會放映外,未來也會上傳至官方YouTube頻道,讓更多人一同欣賞學生們的出色作品。

延伸閱讀

廖嘉瑜 廖嘉瑜

廖嘉瑜

親子天下實習記者

親子天下實習記者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