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看拖延症:你也是「過度樂觀」的一份子嗎?

學生遲遲不交作業?該做的事一直沒辦法按時做完?老師先別生氣,不必然是因為學生不在乎這件事,很可能是因著常見的「規劃謬誤」,讓事情無法如期完成。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蔡宇哲受邀至翻轉教育 Podcast《機智教師日常》,分享心理學研究開給拖延症的處方箋。

擺脫拖延症的關鍵是什麼?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蔡宇哲分享常見原因與對應的方法。圖片來源:Shuttersstock

擺脫拖延症的關鍵是什麼?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蔡宇哲分享常見原因與對應的方法。圖片來源:Shutters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在班級中,幾乎每個老師都會遇到的頭痛問題,其中一個就是學生的拖延習慣。

該交的作業、報告,即使早早訂出期限,許多人還是把任務一拖再拖、最後導致只能匆匆完成或遲交;在過程中還不乏老師從旁提醒、催促、下通牒等。如果「作業債」已積累成堆,不只學生無力急起直追,老師也感到心累。

為什麼人總是愛拖延?有什麼方法能改善?

「太樂觀」導致拖延症?

翻轉教育 Podcast《機智教師日常》第5集開始,由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蔡宇哲開啟了新主題「從心理學看學習」。他善於用淺顯易懂的白話文,來解釋最新的心理學的研究,也在這一季主題中帶著聽眾一起向這些研究取經,幫助孩子學得更好。(延伸閱讀:心理學翻譯機蔡宇哲 創哇賽心理學用白話文為大眾上「大腦牛肉湯」

這系列先從人人有感的「拖延症」談起。為什麼許多學生、甚至你我都常拖延?

機智教師日常EP.5|從心理學看學習|學生的拖延症怎麼解?! ft. 哇賽心理學蔡宇哲

蔡宇哲分析,時間管理的第一步,往往是當事人要先認識自己的個性與習慣,觀察並分析常拖延、逃避去做一件事,主因是害怕失敗?追求完美?太過忙碌?太過焦慮、有壓力?⋯⋯等等。先辨明癥結點,才能進一步思考有效的對策。

蔡宇哲表示,許多人拖延的原因是因著「過度樂觀」的傾向,因而導致行動上的「規劃謬誤」(Planning Fallacy)。他分享的一個相關研究:學者找來一群大學生,事先請他們估計自己完成期末報告需要多少時間,也同時請他們假想最不順、最糟情況下,會花多少天會完成作業。

統計下來發現,這些學生事前認為自己能完成報告的時間,平均大約34天,在最糟情況下也是49天可以完成。然而,實際過完這學期後,實際完成報告所需的時間平均大約是56天,還比預估的最糟情況來得久。

而所有受測學生中,能在自己預期時間內完成的,只有三成左右;換句話說,七成的學生都低估了自己所需要花的時間,也難怪到最後總是所有作業的死線都擠在一起了。

透過數字能看到,許多人對自己要完成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時間,的確有過度樂觀的傾向。

先擬定具體計畫,有助於時間內完成任務

蔡宇哲提到了另一個和完成報告相關的研究。當中,先請一半的受測學生先提出具體如何完成報告的規畫,比如:在什麼時間、在什麼地點寫報告;另外一半的學生則沒有被要求事先提規畫。

研究結果發現,被要求先擬定計劃的學生,最終有71%在規定時間內繳回報告,而沒有被要求先擬出計畫的人,則只有32%的人在時間內完成。

這個研究給的啟發是,如果希望學生能把作業在規定時間完成,要引導他們訂下具體細節,包括什麼時候做、在哪裡做,當人對於目標的達成有擬定具體計畫,就愈容易實現、效果愈好。

蔡宇哲說,這方法對他自己也適用,尤其在平常都會常做的寫文章上。「我寫一篇文章有很多方法,可以坐在桌子旁用紙筆寫;可以邊走路邊用手機寫;也可以用筆電打。如果只是放在心裡想想,想著要寫作業、要寫文章,沒有具體規劃,目標就很容易一直延遲。」

延伸自上述研究,蔡宇哲建議學生,當作業的期限、或是計畫的具體目標出來後,把該做的事先具體想好要在哪一天、幾點、在哪裡以及如何完成,愈具體、愈有助於達成。

如果這個作業特別艱難或冗長,例如要寫出一本書,除了具體規劃,蔡宇哲也建議把大目標細分成小段落,方便分批進行。「先立下目標,一週寫第一篇、大概2,000字,然後持續進行。每次專注達成一個里程碑,就能慢慢把很大的目標完成。」

當老師面對少數學生總是無法如期完成作業,也不要太生氣或難過,像研究顯示的,拖延是人難免的天性,甚至大人自己有時也會拖延;也或許,學生有他的難處,需要老師再進一步了解。

更多翻轉教育 Podcast

班級經營通EP.5|管理最高境界!「躺著教」的小壁虎班經術

翻轉教育筆記EP.5|打破人人想唸大學的魔咒 美國技職教育新篇章

同場加映:蔡宇哲所主講的親子天下線上學校課程《自律,讓你更自由:K.O.拖延!練就執行力的9個密技》

延伸閱讀

陳詩妤 陳詩妤

陳詩妤

親子天下特約記者

安靜而好動,喜歡跨足不同文化,欣賞世界的複雜與美麗。期待作一盞探照燈,帶你認識教育科技新知、國際教育趨勢。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