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擇雅:增加英語人才 不必成為雙語國家

政府喊出雙語國,力推雙語教育,但有些代價是看不到的,如果我們希望培養更多英語人才,應該提升英語教育的成效,培養學生使用英語的意願。

黃建賓攝

黃建賓攝

台灣今天有些公立學校,已經讓孩子從小一開始,就在生活課、體育課接觸大量英語。 起頭是2018年8月,時任閣揆的賴清德在專訪中宣示,要把台灣打造為雙語國家。同年年底行政院就公布政策發展藍圖,要在2030年達成目標。

說是雙語國家,想必是要讓大學畢業生普遍具有雙語能力。這有什麼不好?媒體不是時常出現「雙語可延緩阿茲海默」或「雙語大腦比較聰明」這類標題?

媒體卻往往遺漏一點,就是標題所報導的研究只要換個團隊來做,往往無法複製相同結果。目前,學界對於雙語是否為身心健康、認知能力帶來好處,是沒定論的。

但是,提升國際競合力這個好處,總沒疑問吧。的確,英語是商業、學術上的國際通用語。英文能力普及,學術單位進行國際交流可以更頻繁,企業拓展海外市場更能放開腳步。

優點這麼明顯,為什麼像我們一樣重視教育的非英語系國家,像韓國、日本,還有PISA強國如芬蘭、愛沙尼亞,雖也經常討論如何補強英語,卻不以雙語國家為追求目標?

最重要原因,是代價。學校一旦轉推雙語,勢必要增聘雙語教師,多出的人事費用就算不動用到常態預算,也必須由納稅人出錢。

帳面上的數字至少看得到,有些代價則看不到。英美出版的教材太昂貴,也不見得適合台灣,因此目前都靠老師拿中文教材來做雙語化。本來老師備課,只要思考怎麼把教學內容變活潑,現在則煩惱怎麼變雙語。若說這樣不會犧牲教學成效,可能嗎?

恐影響知識吸收

也會被犧牲的,還有孩子接收的知識量。孩子學習「電壓」或「大王椰子」,除了學到這些名詞,也學到名詞所代表的抽象概念或實物樣態。6歲接受雙語教學,英語詞句當然要從最簡單的開始學,「Apples are red」之類的。雖是新知,卻不是對世界認識加深加廣的那種。蘋果與紅色是什麼,小孩一歲就會了,他如今只是學到蘋果英文是 apple,紅色是 red 而已。

如果孩子遲早要知道蘋果英文是 apple,紅色是 red,6歲學有什麼不好?年紀小,不是語言學習力較佳?

無可否認,6歲的聽說能力一定進步較快。我15歲去美國,一開始好幾個月,別人說話只要不是短句,我都只聽見長串音節,無法分辨句子裡有哪些單字。6歲接受雙語教學,大腦語言中樞跟不上聽覺的痛苦期就會短很多。

因此,我並不反對小學生用雙語上生活課、體育課。只是要提醒家長,孩子的知識跟詞彙是一起增長,管道不外乎會話與閱讀。透過英文的師生互動與閱讀,因為詞彙限制,知識含量往往較稀薄,也極可能重覆孩子已經學過的知識,是會減緩知識增長的。

雙語流利須付代價

當然,不管幾歲接觸英語,字彙量不足時都有類似問題。我因為是小留學生,為快點追上同學的英文程度,高中時期曾逼自己盡量不要接觸中文,以致於別人光看電視就吸收到的許多知識,我只能抓到皮毛。別人讀五本書的時間,我只能讀一本,這對我青少年時期的興趣探索當然不利。

高中階段的興趣探索是我付出的代價,卻換來英文能力的突飛猛進,對今天的我從事出版、寫作可說幫助無窮。因此,雙語教育就算有犧牲一下孩子吸收新知的速度,難道不會為他的長遠未來帶來好處?

答案是很難說。首先,憑藉台灣目前這種教學方式,學生雖然變得較敢講,簡單詞句也能聽懂,卻不代表他從此看電影、看 CNN 就能聽懂。即使是迪士尼動畫,非母語的觀眾要能聽懂,也必須先在字彙、文法下一番苦功。這方面,台灣目前中學英文課程的要求實在太低。

何況,讀寫與翻譯能力又是另一回事。這種能力要提升,非靠大量作業不可。新加坡學生英文比台灣好,是因為他們學的英文真的比較難,英文作業也比較繁重,付出代價就是中文能力變差。台灣準備付出什麼代價?

畢竟,孩子一週可用來上課的時數就那麼多,寫作業的時間也早已排滿。英文時數與作業如果需要增加,是哪些科目的時數與作業必須減少?

英文課程的內容不變難,台灣頂多就是變成計程車司機普遍可招攬歐美客,餐廳服務生也普遍聽懂客人點菜。不過,學者發表論文依然必須另請高手改正文法,政府想為法規提供英文版本,也必須另請翻譯人才。這樣,是不算雙語國家的。

打造不出雙語國家,意即大多數國民只要離開學校,就不會感受到使用英語的必要。學校學的語言只要沒在用,就會退步。新加坡華人在學校學了很多中文,但平時沒在用,就愈來愈不會講了。如果台灣許多孩子長大後也勢必要把英語還給老師,今日分配雙語資源時,是不是應該更務實?

雙語資源應更務實分配

更務實,就是承認台灣不可能成為雙語國家,也沒必要。我們該做的,只是提升英語教育的成效。

舉例,政府可以把資源投放於縮小貧富之間的英語教育差距。又,既然學生接觸英語的時間已經提早,中學英語就應該適度加深。不必跟新加坡一樣深,但至少要讓學生升上大學時,不會覺得原文書太難。

也要鼓舞更多孩子立志成為英語的終身使用者。畢竟,雙語人才就跟公衛專家或任何專家一樣,成長期間享有學習資源固然是基本,但學習者本身的意願最重要。畢竟在網路時代,生活在非英語國家,也可以找到許多使用英語的機會,看有沒意願而已。

要培養這種意願,國中就應該提供豐富的英語類課外活動:演劇、看電影學會話等;高中階段則讓有興趣的學生接觸更多、更難的英文,給他們開列寒暑假書單,並提供英文寫作或翻譯等選修課。

這些措施固然無法打造出雙語國家,但至少可培養更多英語人才,也減少浪費。不只做法比較實際,也可以增進台灣的國際競合力。

雙語教學研習+資源推薦

教師在職期間,除了每年應依規定完成時數認證,老師們也能針對自己想精進的需求選擇教師研習。翻轉教育也邀請臺灣雙語教育師資培育舵手——臺師大副教務長林子斌教授,與國小教師劉學蕙老師一同講談雙語教學課程設計與實踐,歡迎一同線上共襄盛舉(研習結束訂戶可線上看回放)

雙語研習:教出雙語力-雙語課程設計與實踐

2022年10月14日(五)教師線上研習「教出雙語力-雙語課程設計與實踐」 講者:臺師大副教務長/臺灣雙語教育師資培育舵手林子斌、桃園市文化國小教師劉學蕙

《翻轉教育》除了關注雙語教育政策的最新資訊,也提供教學現場老師們的教學經驗分享。歡迎加入翻轉教育365,無限暢讀所有文章、無限次下載教學資源,並享有免費報名「翻轉教育365研習活動」每年至少6場線上研習資格。

延伸閱讀

顏擇雅 顏擇雅

顏擇雅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金鼎獎雜誌類最佳專欄得主。2002年創辦雅言文化,出版書目極少,卻每每創造話題,成為暢銷書如《優秀是教出來的》、《世界是平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西方憑什麼》。著有《向康德學習請客吃飯》、《愛還是錯愛:關於教育與人格養成的思辨》。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