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教育創新年會:分心成常態,3做法開啟孩子讀寫動機

如何協助分心世代的孩子?資深國小教師林怡辰、品學堂執行長黃國珍、學思達教育基金會創辦人張輝誠,在今年《親子天下》教育創新國際年會拋出3個課堂上適用的方法,以及在家可問孩子的6道問題,替當代老師家長最頭痛的問題找解方。

2022年《親子天下》教育創新國際年會中,學思達教育基金會創辦人張輝誠(左起)、品學堂執行長黃國珍、資深國小教師林怡辰(左起)分別提出面對分心世代的深刻觀察與建言。曾千倚攝

2022年《親子天下》教育創新國際年會中,學思達教育基金會創辦人張輝誠(左起)、品學堂執行長黃國珍、資深國小教師林怡辰(左起)分別提出面對分心世代的深刻觀察與建言。曾千倚攝

本文重點摘要

▶️ 觀看直播影片回顧精彩內容

課本、手機、平板,在多螢幕間流轉是當代日常,分心、多工已成常態。資深國小老師林怡辰今(23)日在2022年《親子天下》教育創新國際年會首日下午壓軸場「分心世代的讀寫力」發表短講。

她描述教室內學生常見的幾種模式,像是:

  • 「省電模式」,一律不參加讓大腦耗能的工作,只回是、好、知道,當老師追問「知道什麼?」腦中出現3個點,答不出來。
  • 還有人開啟「螢幕保護程式」,看起來看著老師,但其實等到你叫他,他才驚醒,幽默道出分心日常。

破除迷思:分心根源非外在干擾,而是缺乏專心的目標

林怡辰在年會現場詢問「曾因孩子分心而頭痛?」逾半聽眾舉手。但分心真的不好嗎?本場講者之一、品學堂執行長黃國珍指出,多工已是常態,比如很多大人邊開車邊聽 podcast,兩者並不衝突。

「分心的主要原因,是沒有為自己設定目標。」黃國珍爬梳多國情況,指日本人發明一款幫助專注的頭套,讓人貼在太陽穴上,如此只能看見眼前的螢幕或畫面。但這個頭套只解決外在干擾,而要真正解決分心問題,其實內在干擾更關鍵,包括沒興趣、沒挑戰、沒動力等。

「不是戴上眼罩就能擺脫分心,而是引導學生去追尋他們的目標。」

黃國珍說,如果要讓孩子專注在目標上,應該啟發內在動機,思考此刻該做什麼?可以怎麼做?設定好目標後,還要排出優先順序,最後找到方法完成。

邊開車邊聽 podcast,同時做這兩件事,是為有效率達成兩個目標,黃國珍分析,開車讓一個人從甲地到乙地,達成交通上的目標,而聽 podcast 讓駕駛同時學習新知。目標明確,就算多工也不是分心。

老師用3做法開啟孩子讀寫動機

找到讓人專心的目標後,如何開啟孩子的讀寫動機?林怡辰建議從「我能、有關、自由」3方向著手。

1. 我能:意指讓孩子先有成功經驗,把蘋果放在他踮腳就可以觸及的地方。

林怡辰分享,老師看到學生交的作文,可拼命蓋章,反正蓋章不用錢。接著認真閱讀作品,給予真誠的回饋。如果看不懂學生寫什麼,還是可以正向回饋「老師覺得你寫得好特別,可不可以多寫一點?」對學生來說,最好的回饋,就是有人認真看他的作品。

學思達基金會創辦人張輝誠是老師也是爸爸,他舉自己和兒子張小嚕的互動為例,提到小嚕週記常常自發性寫很多,在家興奮地說「爸比你看!」而他也效法林怡辰的建議,對著小嚕大讚「你好棒!」「孩子其實很會寫,只是有些老師打壞他們興致,一開始就認為他們寫不好,或評估它只能拿幾級分。」

數位科技持續高速發展,讓閱讀不侷限於紙本,黃國珍認為這能強化「我能」,寫者能透過網路上獲得更多讀者,甚至在雙向互動的環境中,換到別人分享的更精采的故事。

2. 有關:選擇孩子感興趣事物做為閱讀題材

林怡辰說,無論繪本、漫畫、橋梁或科普書都可以,請幫孩子準備他有興趣的主題,因為有關才會想做,比如孩子想當棒球選手,可以推薦棒球圖鑑、棒球少年小說。孩子看了小說覺得有趣,可能就會想看其他小說,開啟更豐富的閱讀之旅。

數位閱讀的教學原則也是如此。在彰化縣任教的林怡辰舉例,他讓班上學生研究在地旅遊,有學生上網搜尋「彰化有什麼好玩?」後來發現搜尋到的內容有限,逐漸優化搜尋關鍵字。能夠不斷嘗試關鍵字的原動力,正是因為這個主題讓他們有動機。

3. 自由

「能給孩子有選書的自由,是我們的氣度;孩子之後有沒有選書的品味,就靠我們的專業,」林怡辰用一句話,簡潔說明第一線老師在閱讀教育上該做的 dos and dont’s。

本學期開學起「生生用平板」上路,林怡辰認為平板有助讀寫學習,比如她讓畢業班學生做畢業小書,內容達上萬字,如果學生手寫20天,來不及產出,但改用線上學習平台,讓他們可以打字,甚至用圖畫呈現成長歷程,生動又高效記下自己的來時路。

在家做3件事、提6道問題,家長也能輕鬆教讀寫

閱讀教育也可以在家做。張輝誠分析,很多家庭「大人滑手機,卻要小孩看書」並不利閱讀教養。他建議家長與孩子做3件事,

  1. 首先是一起看書,找家中最舒服的地方看,或一起聽書。
  2. 再者,每天要有共同的時間看,即便只有5分鐘。
  3. 最後,他建議家長在讀後問孩子6個問題,包括:「用自己的話複述」、「評估好看指數,1到10分給幾分?」、「這本書好看的原因?」、「從書中獲得的3個收穫」、「這本書對將來產生什麼影響?」、然後是「再創造」,包括寫出來、製作物品、拍片等。

張輝誠總結從讀到寫的5步驟,先是輸入(閱讀),接著消化(記憶、理解、分析、評鑑)和轉化,最後再創造成文字作品,或落實成實際體驗。持續大量輸入,接著鍛鍊產出,讓「分心」和「讀寫」不再互斥。

生生用平板上路後的閱讀未來

本學期開學起「生生用平板」上路,林怡辰認為平板有助讀寫學習,比如她讓畢業班學生做畢業小書,內容達上萬字,如果學生手寫20天,來不及產出,但改用線上學習平台,讓他們可以打字,甚至用圖畫呈現成長歷程,生動又高效記下自己的來時路。

「我兒子的世代,天生就是在元宇宙,他們在城內、我們在城外,城外的人卻指點城裡,他們覺得我們好奇怪。」

張輝誠說,未來閱讀不是讀文字,大人們卻還在跟孩子講讀寫力,他認為未來的變化會更大,相較於讀寫力,吸收理解與轉化創造的能力,才是關鍵。

延伸閱讀

潘乃欣 潘乃欣

潘乃欣

親子天下記者

資深記者。分類控。希望教育能將每個人放進合適的角色、舞台,或創造獨特的分類,進而喜歡自己的樣子。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