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研究實證終結升學流言!社會學者陳婉琪 :別再迷信考試了

多元入學等於多錢入學? 台北大學社會系教授陳婉琪借調至國教院,帶領團隊公布最新研究結果:考試對弱勢生最不利,第二階段甄試反而有機會翻轉命運。她最想說的是「不要再迷信考試!」儘管社會階級始終存在,能做的是改變教育制度和品質,把弱勢生都帶上來。

台北大學社會學課程期末海報競賽,陳婉琪(右)與得獎組學生合影。陳婉琪提供

台北大學社會學課程期末海報競賽,陳婉琪(右)與得獎組學生合影。陳婉琪提供

「當一個流言終結者,打破迷思,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挑戰性、很有趣的事。」個頭嬌小的台北大學社會系教授、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主任陳婉琪,從小是學霸,國中資優保送台南女中數資班,但高中轉組、對抗體制,不盲從的種子一直在心中未曾熄滅。

考筆試真的是最公平的嗎?申請入學面試階段,是否真的不利家庭資源弱勢學生?108課綱第一屆高中生走完三年學習與大考,社會各界想要驗收成效之際,陳婉琪和國教院研究團隊今年7月發表《多元入學能彌補經濟弱勢嗎?研究結果顛覆「多錢入學」迷思》,根據2014至2020年大考中心及招聯會串接資料分析。

「多年來輿論經常質疑入學制度改革,造成教育機會分配不公,直覺推論經濟不利學生因缺乏家庭資源挹注,造成第二階段入學劣勢。」

但這份報告卻指出,「經濟弱勢考生的錄取劣勢主要發生在第一階段篩選(筆試),而非第二階段(書審、面試)。」

外界假設多元入學等於「多錢入學」,備審資料的豐富度,及面試時的應答態度,都得靠雄厚的資源勝出,陳婉琪團隊卻用數據推翻假設,發現弱勢生在考試中最不利,反而一階比完學測成績,進到二階篩選時,通過率高於學測同分的一般生。

這個結論打破了爭議整整20年的「多錢入學」迷思。陳婉琪說,造成一般學生與經濟弱勢家庭學生入學機會嚴重落差的,是看似最公平的「考試」。

而社會大眾一直擔憂不夠客觀與標準化的二階篩選工具,反而未如外界以為的「不利於資源貧弱者」,它甚至有助於減少家庭資源造成的機會落差,可見「從學生到家長,很容易跟著人云亦云,而且還是錯的,」陳婉琪不禁搖頭。

小時候「不聽話的優等生」只想推翻「考試至上」論

從小最會考試的陳婉琪,卻一心想推翻「考試至上」論。「我算是個『不聽話的優等生』,除了考試,其他都不太會,數學資優保送高中卻選了社會組,很討厭學校的框架,」她形容,聯考世代的自己,一直覺得台灣教育體制長期培養的是「陽奉陰違」(例如講台下面藏著的參考書、教師私人補習),學生學到的是「只要考試過關,其他任何事都可以敷衍了事」(完全沒有意識到其他能力的重要性)。

「那個年代的氛圍常令人有一個誤解,只要你會念書就什麼事都 OK 了,我自己作為考試優等生,事後反省覺得,這真是很糟糕的一種人才培育傳統。」陳婉琪感嘆。

即使很擅長考試,她仍度過一段生涯迷惘期。當年先是放棄「看起來有前途」的理工組,又不聽長輩的話選填「比較有錢途」的商管科系,按照自己的意願進了台大外文系。

而升學勝利組的陳婉琪,大學還被同學戲稱為「翹課女王」,摸索了好一陣子,甚至出了社會、在外文童書出版社工作後才想清楚, 決心轉換領域,出國攻讀社會學研究所。

「這些經歷聽起來好像沒關聯,但我自己覺得有關聯,曾經花時間去念的外文和做過的出版,凡用心過的都會帶在身上。」她回憶,在寫科普文時發現,能把困難複雜的事情用淺白的語言講出來,或把看起來亂七八糟的數據、枯燥的論文,轉成清楚的資訊給大眾知道並化解爭議,是件很有意義的事,「而且當一個流言終結者,也超好玩的嘛!」

除了好玩,她心中更深層的理由,是看到從古至今,華人社會一直很迷信「考試最公平」,大眾老是擔心多元入學會擴大貧富差距,但「如果沒經過驗證,你為什麼如此深信這個假設?」最後結果出來,她更想大聲的說「不要再迷信考試了!」 

長期關心教育不公平的議題,陳婉琪舉例,以前身邊有錢的同學可能請全科家教,大家都很習慣這現象,社會階級不流動帶來「教育階層化」,不管考試制度怎麼改,有能力的父母總是會想辦法傳遞經濟或文化優勢。

我們不可能去改變、阻止社會運作的邏輯,或壓抑已經存在的社會階級,唯一可以做的是儘量提供好的教育制度和品質,把弱勢的也盡量的帶上來。

兩年多前借調去國教院,陳婉琪擔任「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有機會接觸到很少人能分析的資料,就想證明自己猜測的論點「會不會吵半天的這個『二階不公』的邏輯,不見得是大家想的這樣?」事實證明弱勢生「如果只靠考試會被卡掉,但多開一個管道,對於他們來說是多一個機會」。

與她共事近3年的國教院「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主任蔡明學形容,陳婉琪是眾所周知的「正義女神」,期待透過研究促成考試正義與社會正義,如果二者出現矛盾時,更希望能找到一個好的解方。

觀察新課綱上路3年,媒體、家長關切重點的卻只有考招,陳婉琪也想跟學生說,「高中3年很好玩、可以參與很多活動,花時間試探志向跟念書時間並沒有抵觸。」

她提醒年輕人「如果學校教育能讓你在意的只有考試和升學結果,這不是很悲情嗎?你未來長長一輩子需要的能力鍛鍊、你會長成什麼樣子,真的比功課更不值得在意嗎?」 

雖然改革無法立即改變長期塑造的形式主義,但陳婉琪堅信,至少「人生不只需要考試能力」的概念,有機會鬆動台灣社會對考試的執迷。她也因此覺得目前致力的方向是正確的,且值得繼續前行中。

延伸閱讀

王韻齡 王韻齡

王韻齡

親子天下記者

教育線記者,對教育政策觀察、現場故事和人物寫作有極大的熱情,以「一日媒體人,終生媒體人」為榮。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