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空氣的水餃也好吃!」實習輔導老師教給我的五堂課
老師們對於實習時的酸甜苦辣想必還記憶猶新,王寶莉老師就在實習時遇到了一位影響她教學生涯十餘年的老師。這位老師一開始就告訴她「不用幫我改作業」,而每當王寶莉老師寫了滿滿千字的實習日誌,實習輔導老師也是當晚就回信,一年累積的對話近20萬字,這也成為王寶莉老師日後當正式教師的重要養分⋯⋯
在一次的生活課中,面對孩子包出「空氣口味的餃子」,陳怡靜老師提醒王寶莉老師「當老師的要小心,不能習慣用自己的價值觀來框架學生的想像力」。陳怡靜老師提供
本文重點摘要
蘇格拉底跟柏拉圖有什麼共同處?
他們都是透過和弟子生活中的對話,用身教取代言教,他們的對話錄與論語,之所以成為千年流傳經典,就是因為他們的身教比言教更感動人心,對話中展現的智慧經過時間歷練仍舊發人深省。
你的生命中是否也曾遇過這樣一位老師呢?阿里山國中小的王寶莉老師在成為正式老師前實習的那一年,就遇到了這麼一位老師。
那一整年的實習,每晚寶莉老師在班上見習寫下當日心得,實習輔導老師當晚也就立即回信,一年累積實習日誌對話錄將近20萬字,厚厚兩大本,這些都成為日後她當正式老師時的重要養分。
13年後重新翻閱當時的實習日誌,很多事情其實都忘了,但是沒忘的是當年在桃園雙龍國小的實習輔導老師陳怡靜對當老師這份工作所散發的熱情與真心。
32年過去,陳怡靜即將從桃園石門國小退休,離開教育界展開新的第二人生,卻也將當老師的經驗與熱情代代留傳,在這些對話錄中影響更多的老師與學生。
震撼教育課前課:「不用幫我改作業!」
還記得第一次進到班級,我緊張的問:「老師,請問我需要做什麼?」」
陳怡靜老師答:「什麼都不用做,你就好好看、好觀察、好好學習,你是實習生不是我的小幫手,你不用幫我改作業,以後你自己要改30年的作業,你不在,我也是要自己改作業。」
「你需要的是學習而非幫我做事,如果你不在了,這些事還是我自己要來。你該做的是把握成為正式老師前的最後學習,而不是來幫我做事情的助理。」
陳怡靜老師希望我可以寫「實習觀察週記」,一星期寫1~2千字,作為自己實習或教學的省思。結果沒想到,我第一天就寫了將近2千字心得,陳怡靜老師也在當晚收到信的同時立即回覆。
於是,就展開了我們每天書信往返的對話,對於任何我所提出的教育看法或疑問,陳怡靜老師毫無保留的與我分享她的觀點,將大學4年所學的教育理論,完全檢視在她的教室王國裡。

一整年的實習,每晚王寶莉老師寫下當日見習心得,實習輔導老師也當晚就立即回信,一年累積對話錄將近20萬字,厚厚兩大本,這些都成為日後她當正式老師時的重要養分。王寶莉老師提供
第一堂課:努力當好「一分鐘老師」
陳怡靜老師對於處理學生事務鮮少拖泥帶水,更不會將自己負面情緒投注在無辜的學生身上。實習一整年從未看過她對學生破口大罵,可是,班上學生秩序與教學效能卻無不讓人佩服。
後來陳怡靜老師介紹我看二本小書《一分鐘爸爸》《一分鐘媽媽》(史賓賽・強生博士,1989年)裡面談到當爸爸媽媽發現孩子所做的事,都要保握「一分鐘」的黃金談話時間,無論是讚美或是明確告知犯錯行為,同樣當老師也該如此經營一個班級。
陳怡靜老師表示,無論是誇獎或責罵,「超過一分鐘」就是在發洩個人情緒,對學生最有效的教學管理其實只有前一分鐘是有效的,時間過長,學生已經聽不下去,都是毫無意義的。
這對至今我當老師每每在跟學生對談時,都會提醒自己該有的態度,也是我從陳怡靜老師身上學到寶貴的第一堂課。
第二堂課:教寫作前,先問問自己是否喜歡文字?
陳怡靜老師是第一屆全國 SUPER 教師得主,對於童詩、作文有自己的一套教學系統,先帶領學生繪出「寫作心智圖」再轉換成文字創作,屢屢指導學生參賽獲獎無數,即使是低年級的學生也能寫到有深度的600字長篇文章。

陳怡靜老師是對於童詩、作文有自己的一套教學系統,先帶領學生繪出「寫作心智圖」再轉換成文字創作。陳怡靜老師提供
慕名請教陳怡靜老師寫作技巧的人絡繹不絕,但陳怡靜老師對我說:
「真正要讓學生寫作進步除了教學技巧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於先問問自己是否對文字有興趣?」
「如果老師自己都不喜歡寫文章、不喜歡文字、不喜歡閱讀,對於批改學生寫作初期所犯的流水帳或字寫得不夠端正,一定都會減低教師教寫作的樂趣。唯有老師自己也寫喜歡文字,學生才有可能真正進入寫作世界,才會與寫作成為好朋友。」
第三堂課:教學應該要「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
「教學是一種藝術」是我從陳怡靜老師口裡聽到對於教學最好的詮釋。但是經過了13年,我好像也還在摸索這句話的真義。看似國小階段簡單課程,好像人人都可以成為黑板前的教學者,但內行人看門道。
在陳怡靜老師的課程設計裡都是從「設計到教學,再從教學到設計」,每一次的「解構」都從不同角度去思索學習者所需,有時需要從基礎教學理論去找答案,有時需要從課程內容加深加廣去探究,但也有時需要從生活的「玩」找靈感。
陳怡靜老師說:「如果整天都沉浸在一成不變的教室裡看固定一位教師教學,永遠也走不出自己的路。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要懂得適時抽離自己,才能從解構中再建構更好的教學策略。」

陳怡靜老師是第一屆全國 SUPER 教師得主,在教學上強調「解構」,從不同角度去思索學習者所需。陳怡靜老師提供
第四堂課:「空氣口味水餃」的啟示
還有一個小故事令我印象很深刻,在一次生活課裡,陳怡靜老師安排讓學生體驗「包水餃」活動。
二年級小朋友每個人都興奮的捏著自己手上各種形式樣態的水餃造型,有元寶、餛飩、太空船跟海盜船等奇怪樣貌。只見一位小朋友什麼都沒包,將兩片水餃皮外圍直接抹上水就黏起來丟進水裡煮。
我問學生怎麼沒包餡呢?學生回答我:「為什麼一定要包?我有包空氣啊!」
一旁聽到學生回答的陳怡靜老師看我一臉不知所措,立刻微笑對學生說:「很好啊!等一下看看包空氣的水餃好不好吃?」
學生開心的將空氣水餃放入鍋子裡煮熟,一樣說著很好吃。
陳怡靜老師事後對我說:
「當老師的要小心,不能習慣用自己的價值觀來框架學生的想像力,說不定以後這位學生會發明出你我想像不到的水餃新口味。」
第五堂課:最適合當老師的人 是什麼都不會的人
或許這句話會讓人感到不解,老師不應該是最厲害的人嗎?怎麼會說最適合當老師的人卻是什麼都不會的人呢?
在我實習那年,除了在陳怡靜老師班上實習生之外,我同時又帶了一整年的田徑隊,還有星期三下午的游泳課,以及有時支援課後托育班。滿滿的實習生涯常常不自覺的把自己逼到極限,以至於喘不過氣來學習其他新的事物。
陳怡靜老師在我的教學省思寫到:
「有時最適合當老師的人是什麼都不會的人,因為,當你會太多事情時容易迷失自己,以為自己什麼都會了,或是,沒時間看到自己的不足,反倒錯失學習其他事物的機會。」
當時年輕血氣方剛的我看到這段文字其實不太懂,深深覺得當老師的人就應該是最厲害的人,從大學、研究所的行事曆總是將自己排得滿滿,深怕錯失任何可以學習的機會。
但陳怡靜老師送給即將實習結束的我最後一堂課,便是要我永遠保持「空」的心態,這樣才能永遠跟著學生一起學習,當一個永遠樂於學習與教學的好老師。
20萬字的實習日誌 13年後仍不斷與我探究著教育
翻開13年前實習省思日誌,滿滿200頁約20萬字我與陳怡靜老師當年每天討論的教學雜記,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每一篇都有著陳怡靜老師對我的無私指導與分享。
一轉眼,就在今年七月底她即將退休的這一刻,我想了很久不知要送給她什麼退休禮物,突然,我想起當年每天魚雁往返,彼此最珍愛的文字對話,如同當年實習下班後每天的 email,有著彼此對教育最深層的探究與分享。
我重新翻開當年的對話錄,發現很多當時似懂非懂的對話,現在完全有不同的體會,似乎都還在與我對話著。
僅以此篇文章送給退休的陳怡靜教師,我永遠敬愛的實習教師。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