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玩笑還是警訊?教學生分辨網路上的危險訊息

美國德州驚爆校園槍擊案,該名高中生槍手案發前曾在社群媒體上發出威脅,但被威脅的同學都没有通報。一位女生說:「我以為在網路上就是這樣」,似乎被威脅和被騷擾是上網的正常代價。不應該是這樣的。​​

是玩笑還是警訊?教學生分辨網路上的危險訊息

是玩笑還是警訊?教學生分辨網路上的危險訊息

本文重點摘要

上月底,德州小鎮尤瓦爾迪(Uvalde)一名高中男生持槍闖入當地小學校園,隨機掃射,釀成包括19位小學生、兩位老師在內,共21人死亡的悲劇,槍手本人稍後也遭警方擊斃。

本案震驚美國社會,出身尤瓦爾迪的好萊塢影帝馬修・麥康納日前赴白宮演說,呼籲嚴控槍枝,聲淚俱下。

隨著調查展開,警方發現開槍的高中生在持槍闖入小學前幾天,曾經透過社群媒體騷擾多位女同學,威脅要展開攻擊,並貼出自己持槍的照片,配以令人心驚的文字「沒有其他方法可以解決我的問題了。」

馬修・麥康納因為德州小鎮尤瓦爾迪校園槍擊案赴白宮演說,呼籲嚴控槍枝,聲淚俱下。截自 WFAA YouTube 頻道

馬修・麥康納因為德州小鎮尤瓦爾迪校園槍擊案赴白宮演說,呼籲嚴控槍枝,聲淚俱下。截自 WFAA YouTube 頻道

「網路都這樣,不理他就好?」

但是被騷擾的女生們都沒有告訴老師或家長,更沒有報警處理。其中一位女生接受採訪說:「我以為在網路上本來就是這樣⋯⋯大家都隨便亂講,不理他就好了。」

這個短短的採訪,在某方面跟槍擊案本身一樣令我心驚。在網路上不應該「本來就是這樣」。不是使用網路就應該被霸凌、被騷擾、被威脅。不是躲在屏幕後面就可以霸凌、騷擾、威脅別人。

在被尤瓦爾迪槍手騷擾的女生當中,只要有一個人通報自己曾在社群媒體上收到威脅言論,而不是「不理他就好」,事情的結果,也許就會不一樣。無可奈何的是,人生沒有也許。仍有可為的是,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教育下一代的數位好公民。

這個年代的教育任務,就是這樣充滿挑戰:學生正在面對老師從未處理過的事情,老師正在想辦法指導學生面對自己當學生時根本無從想像的事情。但就像卡內基教育基金會研究員安・列格曼(Anne Liegerman)說過的:「所謂教學專業,就是要能夠在這個瘋狂變化的世界裡,持續應對不同背景學生的需求。」

面對挑戰,老師們可以做的第一件事,是強調安全的重要,任何暴力威脅或自殘言論,一定要被通報。通報不是「打小報告」,很多網路威脅或自殘言論,其實是發言者的求救訊號,把這些訊號通報給學校知道,不但是保護自己,也是幫助同學。

可以怎麼教學生分辨網路上的危險訊息?

本身有參與俄勒岡州網路威脅通報計畫的高中輔導老師考特妮・麥卡錫(Courtenay McCarthy)說:「學生當然不會也不必通報每件事情,但我們可以教他們分辨哪些言論有問題,需要被重視。」

近年來,美國許多州,包括俄勒岡,都已經建立了匿名通報系統。但是學生如果願意實名通報,會更有幫助,麥卡錫就說:「如果我們可以跟學生談談,問一些問題,更能了解實際情況,妥善處理。」她補充說,在她的學區,老師們就組織了一個「信任小組」,來保護通報網路霸凌事件的學生。

那麼,哪些網路言論是真正有威脅性的呢?指名道姓的霸凌騷擾當然不能被接受,但有一些模糊的言論也同樣令人擔心:例如在社群媒體上貼出持槍照片,配以文字「我準備好去上學了」,雖然沒有指名道姓要攻擊特定的人,但是讓同學普遍看了感到害怕,也是需要留意的。

很多對成人來說明顯有仇恨或威脅意味的貼文,學生卻會以「開玩笑」來解釋。台灣藝人孫鵬與狄鶯的18歲獨生子在孫安佐在美國賓州當交換學生時,曾揚言要武裝攻擊其所就讀的高中而引發關注,自稱是「開玩笑」,但仍遭逮補。

對於這種情形,兒少心理學家麗莎・柯恩(Lisa Coyne)說,老師不必把判斷「哪些是危險貼文」的責任加諸給學生,但可以讓他們知道:「只要看到令你不舒服的貼文,就可以跟老師討論,我們可以一起看看怎麼處理。」

面對網路霸凌、威脅、仇恨言論,老師們唯一不該做的一件事,就是避免跟學生討論相關議題

柯恩說:「有些人以為,跟孩子討論這些問題,會讓孩子們更害怕、更焦慮,這是錯的。」

她同意這是一個充滿教育挑戰的年代,指出為人師表,不必在學生面前擺出一副「老師什麼都知道」的樣子,但可以誠意告訴學生:「這些問題需要被重視,老師也會擔心、也會害怕,但願意跟你們一起找出方法來解決。」

延伸閱讀

曾多聞 曾多聞

曾多聞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旅美教育記者,曾任職美國國家廣播電台、洛杉磯第18頻道,現為自由撰稿人。著有《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教我們的六件事》、《美國讀寫教育六個學習現場》、《用繪本學STEAM素養》、《記者媽媽的數位教養力提案》等書。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