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逼老師從零開始!陳巧茵:我們不只教書,而是教人

疫情下,天天都有變化要面對,學校和老師每天都要做很多決定,這些決定違反了過去要鼓勵的教育理念,老師得要教導學生不要互動、不要交流、不要合作⋯⋯疫情讓陳巧茵重新發現當老師最重要的特質是什麼?日本走過的經驗,有哪些值得我們省思?

Shuttersstock

Shuttersstock

日本經歷長達兩年被疫情影響的生活,六月初宣示要重新開放邊界,結束整整兩年的遠距和隔絕。翻轉教育專欄作家陳巧茵 Anita,目前擔任日本東京聖瑪麗國際學校學習總監,曾任芬蘭赫爾辛基國際學校資訊科技總監,協助老師設計科技融入教案及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

在日本疫情高峰過去的今日,她分享日本學校的經驗,給在台灣的我們一些未來生活的想像,所謂「病毒共存」的學校生活是什麼模樣?以下是訪談整理:

Q:日本的學校目前的學習狀況如何?

A:我現在在日本東京的聖瑪莉國際學校任職,這是一間全男校國際學校,學生來自大約50個不同國家,九百多名學生,從幼稚園到高中。是日本第一間獲得國際文憑學校,學校要放暑假了。 

目前學校慢慢開始恢復學習的常態。

課室裡面的課桌椅,從一排一排直列式回到小組的形式,那體育課和音樂課,也漸漸不需要再戴口罩。運動會或是和其他學校的校際聯誼都開始恢復正常,東京的生活也看得到街頭車流人流慢慢增加,整個大環境感覺又漸漸回到疫情前的生活,

 Q:經歷兩年疫情的長期停課,你觀察疫情對學習最關鍵的影響是什麼?

A:今年九月開學,我們學校最大的挑戰是要教小孩怎麼社交,怎麼交朋友,也就是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簡稱SEL)。

過去兩年,若學生都很遵守學校和老師教的防疫相關規定,像我們男校裡很多小孩,若是沒有姊妹,可能真的已經兩年沒見過女孩子。因為過去兩年隔離防疫的狀態,學校也不鼓勵和親戚往來。

這兩年的學校生活,上課的教室和座位都被隔開,吃飯也要保持距離,學生必須時時刻刻跟別人保持遠離,吃飯不可以講話,上課不可以討論。但是中低年級小朋友來學校其實是交朋友的,所以他們的情緒是被壓抑的,社交情緒都沒有機會抒發和學習。

很明顯看到,校園內,打架或者是吵架的次數越來越多。因為在教室內,一直被阻隔和壓抑,也看不見口罩下彼此的表情和情緒,到了休息和吃飯時間,他們可以到操場去的時候,我們就發現很多肢體的衝突。

其實老師們也需要慢慢適應,好多同事我都沒有看過他們沒有戴口罩的樣子呢!

更多社會情緒學習相關內容,請參考:

Q:兩年前歐洲疫情剛爆發時,你在芬蘭的國際學校,後來到日本,這段期間子對學習和教學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麼?

A:印象最深的就是,對學校來說,每天碰到的挑戰都是前所未有的,不是可以用過去教育工作的經驗來解決問題。疫情期間很多時候,學校做的決定比較違背一貫的教育信念,像剛剛提到我們不鼓勵學生合作和互動等。

老師的教學法被迫要整個大改變,都是老師以前完全沒有經驗。全部老師感覺是回到零的感覺。

第二個印象深刻的事情就是深刻的體會,老師這個工作是教人不是教書。所有的課程都是可調整、可以趕上進度的,但老師更必須照顧孩子的健康,或者是他們在家裡的狀況等等。 

Q:每天面對這些前所未有的局面,你都怎麼做決定呢?

A:只能一直調整、調整,疫情的高峰期,幾乎是每一個星期都要發問卷問老師學生和家長,聽他們的回饋,問他們覺得這個星期好的地方在哪裡?哪裡可以更進步?真的要一直微調、微調。

譬如線上課的課表,家長第一個反應就是小學三年級以下的孩子,他們沒有辦法支援上這麼久的線上課,學生沒有辦法專注,我們後來就決定上課時間要砍一半。 

還有線上課,老師沒有辦法及時給回饋,正常在實體上課,老師一個小時內可能是每一分鐘都會和學生互動給回饋,一個眼神或是點頭,這樣非正式的回饋是一直不斷的給孩子,可是線上的教學就比較隔閡,有時候個個家庭有不同的狀況,也不只是受到老師影響。(更多線上教學注意事項,請參考:停課襲來!線上教學工具便利懶人包

決定必須一直改變,學校的行政也必須面對,每一個決定都被放大鏡一直看,看有沒有做到最好。我可以跟大家保證,學校做決定都是以學生的安全第一,再來才是學習。過程中,我和學校行政人員有時也會很內疚,因為在剛開始,我們永遠把學生放在前面,有時候甚至都是放在老師前面。 

但是到了後半段,我們發現這一波對老師來說,挑戰很大,他們要維護家庭還有工作的平衡非常的難,大家必須將心比心互相照顧,學校也必須鞏固老師的軍心。

我們學校做的很好的是,過去兩年,任何老師,包括行政人員如果真的需要放假一天,學校不會問任何問題,你就一定可以放假一天。因為:

老師一定要照顧自己,我們在跑馬拉松,不是在短跑。 

Q:之前擔任學校的科技總監、現在是學習總監,兩個行政職各有受到疫情的哪些影響呢?

A:這一波疫情看到最明顯的體會就是,科技是個工具。

老師趁著這一波把整個數位基本的這個能力就是整個提高起來,然後看到不同老師不同的線上教法,也讓老師看到線上的資源有多少。

我們損失了很多寶貴的課程時間,過去兩年,老師教一整年的內容,學生真的學到可能只有學半年,那後面就是會影響到後面很多的銜接。

然後老師也要重新思考,到底什麼是最重要,是學生一定要學的知識。譬如,英文裡的標點符號一定要教,但是不是一定我們要特別做評量。因為學習的時間變得很少,老師變成非常的努力去挑一些最重要的最值得教的東西。

學校的科技總監職位,過去3~5年,主要是思考如何給老師培訓,還有學校資訊科技硬體設備的安排。但是疫情這一波過了後,我覺得這個角色會慢慢的模糊或慢慢不見,拿我自己的學校目前的狀況,我們目前學校是沒有科技資訊總監這個角色了。

特別是關於資訊融入的課程設計部分,這已經變成是老師的基本的能力。在國際學校,我們會要求每個老師都是科技資訊老師,每個老師都是特教老師,每個老師也都是語文老師。老師能力變得很多元。

Q:如果要為現場老師增能或招聘新老師,最重視老師什麼能力?

A:老師的學習能力很重要

以前的老師養成模式是,受訓4年,可能可以教一輩子,可以慢慢摸索把以前的教學法熟練,教給孩子。可是現在來說,孩子需要的能力越來越多,譬如批判的思考、國際觀、探究與實作等。老師必須當一個終身學習者,必須不斷的要學習。

另外一個,感受也很深刻,就是老師必須很愛學生。 

要有心,去照顧孩子的身心靈,這是比什麼都重要,我們請老師的時候真的需要找到這樣的特質,老師他想做的「不只教書,而是教人」。

完整節目請收聽翻轉教育Podcast《總編輯會客室EP.35》

 

延伸閱讀

陳雅慧 陳雅慧

陳雅慧

《親子天下》總編輯

《親子天下》總編輯。 從小喜歡聽故事,當記者可以一直聽到精彩的故事,也成為一個說故事的人,覺得非常的幸福。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