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婉琪:我在實驗教育中觀察學習者的自主學習樣貌

【鄭婉琪專欄】新課綱的精神裡,把自主學習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它卻是台灣社會過去欠缺的養分。隨著新型態的實驗教育百花齊放,新的學習模式才正要展開,如何陪伴與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大人們也走在學習的路上。羽白群學實驗教育創辦人鄭婉琪,將在《翻轉教育》專欄中,分享她十多年來在幼兒園與實驗教育現場的第一線觀察。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s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s

本文重點摘要

自主學習者的樣貌會是什麼?

站在台上上課時,我如果不是因為已經先有跟每位學生有過小組或個別對話時,只是上課的話,我可能不會同時有兩個思維在對話。哪兩個思維呢?一個是原來以教學內容為主的上課思維,另一個則是以學習者為主體的反思。

眼前的高中年紀實驗教育學生,因為用的法源是與原初「在家自學」一樣是「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由「在家自學學習者」這個詞被簡稱「自學生」。依據實驗教育計畫的申請,我們大都還是得有課程計畫,在上課時,可以感覺我們的學生是體貼穩定,但從台上看下去不一定會是「主動積極學習的」。我要如何理解這件事呢?

自主學習的年代才剛開始

我在羽白群學實驗教育進行自主學習的實地研究有五年了。五年來,或甚至是要往前推到1994年的教改運動時代,我對於自主學習的理解一直在變化中。如果說,人具有從思考到有創意,再由創意到創新(innovation),那麼,我認為台灣教育對於自主學習,才正在創意發想階段;才正在透過一些假設與試驗,尋找模式中。

新課綱的精神裡,把自主學習放在很重要的位置,然而它卻是台灣社會本來缺乏的。台灣教育,雖然歷經了1990年代到2010年代的一波改革,在結構上例如學校的比例、在教科書的多版本化、在入學方式上,以及社會科的文本有比較大的調整,但還沒有辦法處理到「如果不考試,如果老師不教,學生還願意學習嗎?」這樣的學習動機問題。

新課綱的改變是跟著世界跟著時代轉動的。2010年代,世界最大的改變是我們人類有了網際網路,進入數位時代。數位時代,資訊的傳遞、知識的傳播,人們連結的方式與過去大為不同。無論是在工作上,在教育與學習上,雖然不是全面改變,但也不是小改變了。「素養導向」的學習,意味著在教育中,得從「基本知識的普及」,穿越帶著走的能力,還要更注意「面對複雜情境,面對未知與變動,仍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自主學習需要陪伴與引導,成人們也需要被新社群支持

在新課綱的改革論述中,為什麼重視自主學習有個主要理由是,台灣的學生,離開學校後對於學習的動機,在世界比較中算是很低的。我們可能有好的學業成績,但面對不斷變動需要持續學習的世界,得找回學生學習動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由於是「自學生」,我們的學生特別會被假設是很有自主學習能力的,這其實可能為他們帶來一種被誤解的壓力。我從赤皮仔自學團的實踐中看到,即使我們給了選課的自由,若課程還是由老師設計安排,學生還是在課後沒有再多思考自己的學習。

在羽白群學進行實驗教育時,我們再把學習這件事更為貼近自己。

學習可能不是吸收了多少知識,而是更能理解自己要做的思考與行動是什麼,面對環境,我們觀察到什麼,我們能否多發現一些規律?或是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原型,並加以驗證反思。

課堂上我們不再以知識為教授的主要內容,而以方法的導入為主。而後我在實驗教育現場持續發現,其實如果要談學習者的動機與動能,如果我們要特別以學習者為主體,身為老師或家長,也得重新再思索、試驗與反思,而這可能需要伴以社群文化運動,才能也支持住同樣才要學習的老師與家長們。

如何陪伴與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需要學習。許多人會這樣反應:自學就是學生自己學:自學得是要學生很有自律性,很有主動性。我能理解這種回應。我們連語言詞彙都還不足以承載新時代的學習。形成相同的詞彙指涉不同,容易混淆。

如果學習已知知識還好,但若要貼近學習動能,有更多探索,要面向未知與未來,學習者還是需要有引導者與陪伴者,協助學習者理解與整理想法與情緒。

以「設計思考」重做學習引導設計

從前年年中開始,我決定減少一半的教學,保有一半的力氣與時間去理解學習者。我們在實驗教育中,對學生不會有強迫學習的部分,得思索乾脆把教學方向徹底翻轉。「以學習者為主體」,我們得重新理解這些主體們,他們關注什麼?他們怎麼思維?他們如何與外在世界互動?他們用什麼感官什麼方式取資訊?

然後我開始看到了學習者不同的樣貌,也看到他們內在的思維與動能,看到他們可能的成長方向,能夠據此對於使用者的理解,再重新與學生一同設計學習。

「設計思考」是一種重視使用者,以使用者為本的一套產品或服務或解決方案的開發流程。以設計思考的流程重新思考學習設計,正是要從理解學習者的需求開始。

一起看見多樣的學習者

在傳統的教室中,一個老師要完成的任務是把教學內容教完教會,的確比較沒有空間時間工具去理解學習者。還好我們面對著新的任務目標,也就是發展以學習者為主體的新文化,正好可以在數位時代開展。

數位時代,過往需要老師教授的內容,已有一定的比例可以藉由線上課程以及數位內容協助處理。而學習者雖然多樣,也還是可以先藉由幾個觀察變項,以團隊或是社群協力方式一同研究。變成引導者的新知識。甚至是更多類型的情節讀本,都可以由社群一起協作共創。

我與我的團隊夥伴一起努力,提出變項假設,再驗證修正。這讓我站在開始上課前,已能因為能先對學習者有多一點理解,能不再被學生的言行反應框住,也因之展開了更多的看見。

在實驗教育中觀察學習者的自主學習樣貌,並分享給台灣社會,可能是我們能對社會帶來價值的一件事。這個時代的老師與家長們,可以有更多人一起,思考人的多樣性,並促成各個獨特的主體,能有不一樣的人生實現。

延伸閱讀

鄭婉琪 鄭婉琪

鄭婉琪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沒有修過教育學分,自學的第一線教育工作者。 關注「以學習者為主體」這件事,研究學習者的需求,再做自主學習引導設計、實踐反思。 年紀已過半百,希望十多年來在幼兒園與實驗教育現場的第一線工作經驗與故事,能在翻轉教育分享。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