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就會有回報」? 膚淺鼓勵,恐把孩子逼到絕境

小時候常聽人說「努力就會有回報」、「試了就會」,長大才發覺這番話背後隱藏了大人的膚淺陰謀!那些大人常和孩子說的「為朝夢想前進的人加油」、「你努力,我就幫你」,真的適合每個孩子嗎?

「努力就會有回報」? 膚淺鼓勵,恐把孩子逼到絕境。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努力就會有回報」? 膚淺鼓勵,恐把孩子逼到絕境。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試了就會」的束縛

小時候常聽人說「努力就會有回報」、「試了就會」,等到自己也做了父親,才發覺這番話背後隱藏了大人的膚淺陰謀。

父母希望子女每天認真念書、孜孜不倦,其實自己小時候也沒什麼天天乖乖用功的經驗。期盼孩子勤學不輟,卻無視個人能力與成長速度,硬是把「努力就會有回報」、「試了就會」這套施加在他們身上。當然這些激勵的話會比起悲觀地認為「做了也沒用」好一些,事實上也的確有些孩子試了就會,有些孩子聽了這些話努力嘗試並得到成果。

然而本書要說的是「做不來的孩子」、「努力不來的孩子」

我以前在醫療少年院工作時,遇上的都是這種孩子。他們因為認知功能低落,從小習慣「努力了卻什麼都做不來」,經歷ㄅ過無數次挫折,早已失去幹勁,努力不來了。

努力不來的原因不僅是認知功能低落,也與「自我實現的需求」有關。

根據心理學家亞伯哈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倡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的需求」是建立在「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尊嚴的需求」都滿足的基礎上。換句話說必須先滿足前四層需求,才會湧起努力達成目標、實現願望的動力(詳情留待第三章說明)。

即使是少年院的孩子也有自我實現的需求,想要嘗試與努力,但他們的家境客氣點說也完全稱不上好,許多孩子根本無法滿足前四層需求。要求少年努力之前必須解決其他問題。

面對出身背景形形色色的孩子,
一律以「努力就會有回報」、「試了就會」鼓勵他們,是件多麼殘忍的事啊!

這也代表著我們一直受到「努力就一定得有回報」、「試了就非得會」的束縛。希望大家能正視這個世界上也有人無論怎麼努力還是做不來。

 

「努力就會幫你」的背後

「誇獎努力認真的孩子。」
「幫充滿熱忱的人打氣。」
「為朝夢想前進的人加油。」

這些都是常見的價值觀,乍看之下溫馨親切。相信試問大家「想為什麼樣的人加油打氣」時,多數的回答應該是「努力上進的人」吧?我們看到努力的人時,的確想對他伸出援手。

但上述這些話其實代表幫助並不是無條件付出的。讓我們再看一次這句話:
「如果你努力,我就幫你。」

要是還看不懂的話,不妨把幫助的內容替換成具體的金錢吧:
「如果你努力,我就給你五十萬當獎勵。」

看到這句話,應該會立刻意會過來這個幫忙不是空頭支票,而是實質的援助。畢竟這個社會的確存在「獎勵金」這種東西,大學也會頒發獎學金來獎勵成績優秀的學生,用金錢表示鼓勵或協助毫不奇怪。

而這些現象的背後又反映了什麼呢?

比起不努力的人,我們更想協助努力的人,這是人之常情。但是我希望大家能想一想「要是不努力的話」會怎麼樣。

「如果你努力,我就幫你」這句話同時也代表著:
「如果你不努力,我就不幫你。」
「如果你不努力,我就不給你五十萬當獎勵。」

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看,不努力就不會有人幫忙,也拿不到五十萬。這似乎理所當然,卻也意指拋棄那些需要幫助但又努力不來的人。「努力就會幫你」這句話有時其實是條件相當嚴格的鼓勵。

附帶條件的鼓勵本來就不是件好事,跟用物質吸引小孩,要求他們努力是一樣的道理。相信大家應該十分明白用物質獎勵來教育小孩不是健全的做法吧。

「不用努力」的風潮

不同於「努力就會有回報」、「努力就會幫你」等激勵話語,「活得輕鬆一點」、「放低標準」、「不要勉強自己」這種文案和口號也經常可見。

我每次聽到這些話都覺得很奇怪。這些話是用來安慰那些原本就過得很努力,總是以高標準要求自己,毫不懈怠、經常忍耐的人,但是努力不來的人與他們身邊的人有時會誤解這些話的意思。我相信很少小孩能樂在學習,他們聽到這番話一定覺得自己拿到免死金牌,更無心念書了。

有些家長則是認為:「逼這孩子做他不拿手的事,未免太可憐了⋯⋯」於是不確認孩子本人的意願和真正的想法便擅自替他拒絕,剝奪成長的可能性。

努力不來該怎麼辦?

努力不來究竟會怎麼樣呢?首先必須區分「不努力」與「努力不來」的差異。

「不努力」可以解釋成故意不做,給人偷懶的印象。「努力不來」則是做不到努力這件事,例如我們會形容憂鬱症患者是「努力過頭到無法再努力」,而不是在偷懶。

然而這些情況無法從外觀判斷。看似一切正常的人說自己努力不來,究竟有多少人會相信呢?外人無法分辨「不努力」與「努力不來」,只有當事人才明白,也只有當事人才能判斷。

社會大眾無法理解兩者的差異,沒在努力會被當成明明能努力卻不努力,被貼上偷懶、光說不練等負面標籤。

 

不經意的一句話造成打擊

這個社會不僅不能理解「不努力」與「努力不來」的差別,很多人還會誤用各種激勵的話語。他們的出發點當然沒有惡意,卻很可能會造成反效果。譬如說「你的潛力不只這樣而已,應該能表現得更好」,乍聽之下是在誇獎,卻也可能因為過度期待而造成他人的壓力,把對方逼到絕境。

我們都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打擊他人幹勁,還以為自己在鼓舞士氣。有時候,默默守候才是最好的鼓勵。

 

*醫療少年院:專門收容發展障礙與智能障礙的犯罪少年矯正機構。

*認知功能:人類藉由五感(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獲得外界資訊,彙整之後制訂計畫與執行,達成期望結果所需的能力,包含記憶、知覺、注意力、語言理解、推論與判斷等多項要素。

 

我不是不努力,只是做不到你滿意

*本文摘自遠流出版宮口幸治新書《我不是不努力,只是做不到你滿意:讓每個孩子在「墜落」前,都能獲得該有的幫助》,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宮口幸治 宮口幸治

宮口幸治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醫學博士、心理師。京都大學工學院畢業後,進入工程顧問公司工作。之後重回校園,就讀神戶大學醫學院,畢業後精神科醫院工作、醫療少年院擔任兒童精神科醫師。2016年起執教鞭,擔任立命館大學產業社會學院教授,同時是「日本COG-TR學會」負責人。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