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的情緒教育課在台灣:我們班的四色情緒儀表板

芬蘭在2021年底欲將情緒教育列為基礎教育中一門獨立學科的提案討論,因為研究顯示學生的情緒調節能力改善有助學習發展。芬紛聊天把芬蘭的情緒教育課程帶到台灣,讓學生練習認識、調節情緒。

圖片來源:芬紛聊天

圖片來源:芬紛聊天

本文重點摘要

2021年底芬蘭教育界出現了將「情緒教育」列為基礎教育中一門獨立學科的提案討論,希望一到九年級的孩子每週都可以上一節情緒教育課程(萬用情緒表格及學習單下載)。

引起討論的原因是有多所赫爾辛基的小學從兩年前開始將情緒教育列入每週一次的學校課程,兩年下來的研究成果顯示不只學校的霸凌行為明顯減少,班級的向心力增強,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改善,並且更願意向老師傾訴困擾,尋求成人的幫助,穩定的情緒也帶來更有效的學習成果。

研究證明了:在學校教授情感和互動技能,孩子愈能理解彼此的情感並表現出同理心,學習就更有成效,而且如果在兒童階段就實施情緒教育,讓孩子成長為心理健康的成人,促進生活中的健康與幸福,將來社會也可以減少許多問題。因此,愈來愈多的芬蘭學校投入情緒教育課程中,老師們參與研習進修、設計相關課程,而且重點是不只在生活中融入,而是成為每週一節的系統性課程。

回台灣任教之後,我也開始思考要如何在班上具體實施情緒教育、如何設計課程,以下是我在六年級班上推動一系列情緒教育的教學流程。

步驟一、認識情緒

情緒教育包括命名、辨識和理解不同情緒的能力,因此進行情緒教育的第一步就是教孩子認識情緒。一組發下52張不同的情緒小卡,先讓孩子進行簡單的正向與負向情緒分類,有不懂意思的立即加以解釋,以生活上的例子說明,讓孩子擴充情緒詞彙,學會用正確的情緒語詞表達。

步驟二、情緒調節區

運用「情緒調節區」的概念,用藍、綠、黃、紅四個顏色分別代表不同的情緒調節區,舉例說明,再請孩子將52張情緒卡按照這四個情緒調節區分類,並貼在黑板上。告訴孩子,我們的情緒會因為遇到不同事情而隨時發生變化,一個懂得控制情緒的人,就是會在最短的時間內,讓自己的情緒回到平穩的綠色區域。討論分類後,將52張情緒小卡貼到教室佈告欄的情緒調節區,在後續課程中將延伸使用。

認識情緒調節區

認識情緒調節區。圖片提供:芬紛聊天

步驟三、辨別情緒

準備十多張看圖說故事圖片,一張一張讓孩子從觀察到猜測故事情節,然後從情緒卡中找出圖片中不同角色面對不同狀況時的各種情緒,也可以討論圖片給孩子帶來的感受,透過圖片使孩子們更容易識別和理解情緒。接著設計了貼近孩子生活情境的情緒停看聽學習單,讓他們去思考狀況題中的主角如果是自己,會產生什麼樣的情緒。

情緒停看聽

情緒停看聽。圖片提供:芬紛聊天

步驟四、觀察自己的情緒變化

再來請孩子們觀察與記錄自己一整天下來情緒的變化,什麼樣的事件會導致自己什麼樣的情緒,學習定義情緒,並練習情緒調節區的顏色分類。

紀錄情緒變化

觀察與紀錄情緒變化。圖片提供:芬紛聊天

教室後面佈告欄佈置好四個顏色的情緒調節區,每個孩子發下一個寫上姓名的情緒磁鐵,讓孩子習慣在生活中隨時觀察自己的情緒變化,將磁鐵移動到不同的情緒調節區,此情緒調節區亦會在後續教導孩子如何調節情緒時使用。

情緒調節布告欄

情緒調節布告欄。圖片提供:芬紛聊天

情緒教育課程才進行到第二節課,發現孩子們會使用的情緒詞彙明顯變多了,也有孩子拿著三張情緒卡在科任課中間下課,教室沒人時來找我,告訴我家裡發生的事情,還有他的情緒變化,尋求我的幫助。

許多孩子會開始觀察自己的情緒,去移動磁鐵表達情緒的變化,例如一個孩子在和別人發生爭執後將磁鐵移到紅色區,我立刻過去了解狀況;還有另一個安靜內向的孩子,原本把磁鐵放在綠色區,科任老師一通電話打來要他過去補寫功課,他要離開教室前還先過去把磁鐵移到了藍色區。孩子們這些小小的改變都成為了老師繼續推行課程的動力。

學習情緒教育是長遠且重要的過程,認識與辨別情緒,正是情緒教育的第一步,情緒教育是需要循序漸進練習的,接下來的課程中,重點將放在如何運用情緒調節區,進一步引導孩子面對、表達與處理情緒。

本課程萬用情緒表格及學習單:完整下載

延伸閱讀

芬紛聊天 芬紛聊天

芬紛聊天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一家三口為了不一樣的教育理想遠赴芬蘭生活,自學生女兒進入芬蘭公立小學,真實體驗芬蘭教育。擔任台灣小學老師十多年的媽媽,以第一線台灣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貼近觀察芬蘭教育,記錄孩子的學習歷程。粉絲頁芬紛聊天:芬蘭逐夢上學路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