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公「不分內外」落實性平?師:擾亂公民科教學

教育部國語辭典是國人用字遣詞方針,教育部長潘文忠今宣布,為落實性別平權等精神,國家教育研究院專業小組定期檢視辭典是否與時俱進。

教育部辭典近日調整「外公」的詞義,加註「亦稱阿公」,同類詞如「外孫女」也將加註「亦稱孫女」。本報資料照片

教育部辭典近日調整「外公」的詞義,加註「亦稱阿公」,同類詞如「外孫女」也將加註「亦稱孫女」。本報資料照片

近日調整「外公」的詞義,加註「亦稱阿公」,同類詞如「外孫女」也將加註「亦稱孫女」。教師認為「內」、「外」與性別,為民粹而改,反而擾亂公民科教學。

潘文忠說明,辭典的修編有相當長的時間,有些用詞釋義內容出現時空上差異,或違反性別平權問題,就會研議修改。教育部重視性別平權,性平小組委員會持續就各界所提出的議題提出審議,研議調整辭典;國教院每3個月也會定期檢視。

針對最近飽受熱議的「外公」變「阿公」議題,潘文忠表示,祖父母在法律界定上沒有區隔,且有些家庭稱「外公」為「阿公」,已是一種慣用方式,審議小組對此已有相當充分的討論,並達成共識,因而修改註解。此外,「外孫女」也將加註為「又稱孫女」,希望辭典與時俱進,符合實際使用情形。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表示,在華人眼中,內、外確實有親疏之別,他們肯定教育部「不分內外」,並說仍有很多方法區分長輩,比如在稱謂前加上名子,如美琴奶奶、金山爺爺,或是加上地區,如內湖阿公、淡水阿嬤。​

但內壢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高孟琳認為,外公、外婆是實行已久的傳統稱謂,教育部應仔細評估「內」、「外」是否涉及性別刻板印象,而非聽從少數立委意見,說改就改。政府若持續強調「不分內外」,恐影響公民科中有關親屬、親等計算的教學,混淆學生對親屬的認知。

教育部辭典近日調整「外公」的詞義,加註「今亦稱阿公」。圖/取自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教育部辭典近日調整「外公」的詞義,加註「今亦稱阿公」。圖/取自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本新聞授權來自聯合新聞網)

延伸閱讀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