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學測上場,各科必備的長文理解力怎麼教?

111學測帶來了新型考題趨勢,老師們的教法也必須調整因應,其中各科都會出現的「長題幹」如何破解?一線教師該用什麼策略,帶著學生練習閱讀並理解,是開學後首先面臨的重要課題。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親子天下》於學測後密集走訪高中資深教師與補教名師,收集五大科的長文理解教學撇步,其中文科老師多認為,傳統背誦、悶著頭刷題的舊方法,在新型學測中已經行不通,考題越來越靈活,要陪著學生經常性練習由長文中擷取文意、推敲隱含的深意及預測後續發展。而理科老師則建議,課堂上可多引導學生關注新聞報導裡,提到關於數理、自然的概念,會有助於學生理解題目的情境描述,和與學科知識的相關脈絡。

數學科:BMI 怎麼算?CT 值是什麼?閱讀策略分高下

今年大考中心解題老師,也是教師社群「愛思客」講師群之一的南港高中數學老師邱健銘認為,面對新型試題,能否靈活運用「閱讀理解策略」,是區別得分高下的關鍵。「通常應用題考的數學概念比較簡單,因為我們的生活周遭,不太會用到很難的微積分等複雜公式,但這類題目難就是難在『閱讀理解』」。

邱健銘分析,像是「雞兔同籠」這類不貼近生活的試題已成過去式,當前的素養導向命題更貼近學生生命經驗。以今年學測數學 A 考科第13題為例,題幹結合線上遊戲機制「十連抽」以測驗考生,能否將知識應用在日常生活。但卻也有不熟悉其遊戲機制的考生誤用語言線索、忽略條件:不斷使用十連抽,抽到不能再抽,因而錯答答案。

對此,邱健銘建議學生以下3點,以加強回答數學應用問題的閱讀理解能力:

  1. 訓練讀題的「敏銳度」:
    讀題時試著做摘要,要能夠抓到關鍵訊息。
  2. 對生活保持好奇、多一點關心:
    不妨多關注新聞報導裡,提到關於數學的模型,像是,BMI 怎麼計算?CT 值是什麼?會有助於理解題目的情境描述。
  3. 試著「臆測」題目要考什麼:
    學生不妨化身出題老師的角色,在看到新聞事件或是生活發生的大小事時,想想看有什麼數學概念和這些脈絡相關?

邱健銘建議老師們在進行素養導向教學時,可多利用生活周遭的題材融入數學教學。但他也提醒命題老師,應多考量題幹的情境描述,有沒有其必要性、會不會太刻意安排?如果只是考數學計算行不行得通?邱健銘強調,「應用問題、長文敘述都不一定是素養導向題型,重要的還是素養導向學習,能回應生活所需。」

國文科:傳統背誦行不通,別再教學生悶著頭刷題

教育部國語文學科中心種子教師、高雄市中山高中國文老師葉秀娟比較,傳統的國文學測多是「背多分」,學生若能熟記參考書、補充教材上的知識,多能在分數上看到回報。但近年學測因應新課綱變革,國文大考變得相對「靈活」許多,老方法行不通了。葉秀娟說,「學測考題取用的文本愈來愈多元,今年出現墓碑文、法律判決書,只要生活出現過的任何題材都能變成考題材料。」

對此,葉秀娟建議學生,要更主動地分析自己的學習狀態,掌握自己在閱讀、回答題目時的狀況,文言文讀不好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該背的註釋沒背熟?還是我都有背了但就是讀不懂?葉秀娟說明,閱讀能力主要分為3大面向:擷取訊息、統整訊息、省思評鑑,「如果你悶著頭做習題,還是不會,就找老師討論吧,畢竟老師還是很有經驗!」葉秀娟說。

葉秀娟提醒老師,迎接新課綱的「靈活」考題,不代表課堂就不需要教「基本功」,如,國學常識、文言文註釋等;也不代表教學活動需要多精彩熱鬧,避免學生學到最後捨本逐末。葉秀娟建議,老師在設計課程時,不妨仔細比對課堂內容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國語文課綱的「學習重點」,尤其在「閱讀」此類,相當精確描繪學生在不同階段的不同學習能力,值得參酌。

英文科:未來題幹可能高於400字,全英授課成趨勢

經營《甜豆親子英文共讀》網站的國立師大附中英文老師吳詩綺分析,今年新型學測英文考題顯示長文已是趨勢,單選題幹為300字上下,混合更高達400字,已是過去指考(難度較高)的長度,考生需從長文中判別前後文義,找到一個濃縮字來代替句子,也就是「換句話說」的意思。因題型變化多且很少考細節,取而代之的是推論和統整,建議老師平日上課多引導學生「用英文解釋英文、多多換句話說」,她預測因應新題型,未來高中英文課使用全英語授課會是大勢所趨。

吳詩綺認為,這次大考帶給教師們的啟發是,過去鑽牛角尖式的重點教學要改變策略了,學生不用再花太多心力去背冷門、少用的長字,只需知道意義及「作者為何用此字」,背後的涵義即可,而面對未來可能比400字更長的題幹,教師們在設計教學活動上重點將改放在:擷取文意、猜前後字義、推敲隱含的深意及預測後續發展,平常可跟著學生一起練習掃描(抓出大意)和掃讀(找出關鍵字)的技能。

《得勝者文教》英文老師 Gary 也認為「閱讀即王道」,面對長文,學生平時所累積的閱讀能力和技巧是十分關鍵的。他建議教師可搭配每週一回的時事新聞英文教材,選文來自 CNN、BBC、New York Times 等各大報社,提供類型豐富多元的文章,如時事題取材不外乎全球議題(如疫情相關、AI科技、環保政策、性平及種族議題、氣候異常、網路安全⋯⋯等),即使出現艱澀的專有名詞也不必害怕,通常上下文間會有簡單的定義解釋,只要考生有養成閱讀習慣,一樣可以順利作答。

Gary 分析,學測文法幾乎都考在克漏字,但是克漏往往不只考文法,常包含單字、片語、介系詞、轉折語等⋯⋯,以及更重要的「文意理解」,必須要知道該句與前後句的因果邏輯關係。至於近年來文章越出越長的閱讀測驗,不少考生因為恐懼長文,還沒細看就先放棄。Gary 建議老師帶著學生先分析題目題型,如果是問文章主旨,通常可在文章的首句找到線索;如果是考文章闡述的理念為何,答案通常藏在文章末段或末句。

自然科:實驗報告和小論文寫作,可養成數據判讀分析力

 《得勝者文教》生物老師游夏表示,自然科的素養考題希望測驗學生如何將課本所教的知識,實際用來解決問題,會特別著重在圖表資料分析題,「未來這種類型題目,將會不斷、大量的出現在學測和分科考試題目中,因為他是108課綱的精神所在」,因此,老師們應該常跟學生展開多層次的對話,探討各種定理、定義的內涵,讓學生可以完全理解,甚至可據以判斷題意正確與否,而老師們也應該自己出一些「從課文理解出發、以另一種方式表達」的推論問題,讓學生有更多機會練習如何應用所學。

游夏認為,資料數據的判讀能力需要藉由實驗報告和小論文的寫作來培養,也就是在考學生探究實作的真實能力,如果師生常常研讀論文或分析數據,這種題目比較容易答對,也比較容易找出實驗的問題所在,不過,根據學生的學習和答題狀況可知,顯然大多數的學生並不具有足夠的訓練來應付這樣的考題。

他建議老師可以帶領學生研讀一兩篇正式論文,藉由論文資料呈現和應用的結論,來訓練學生分析判讀的能力,同時日常的實驗報告,也要確實要求數據的真實性和資料可信度,這樣才可能讓學生習慣、建立對這種類型的解題基本能力。

今年被視為最難的生物科考題,除了跨考科也有需要花較長時間作答的長文,游夏建議未來幾屆高中生,以今年考題所演繹的深度做為學習依據,適度增加「自主學習」範圍,加深加廣選修課程也必需認真學習,才能克服新型學測的素養題型。

社會科:教學情境連結世界、社會議題,助學生養成閱讀理解力

111學測社會科的考題字數達1萬7000字,較去年1萬5000字更多。台中一中歷史科老師陳一隆預估,往後學測社會科考題的字數,應該差不多就是這樣的份量,老師不妨帶著學生多練習,透過歷屆試題來掌握閱讀的速度。

北一女中地理老師張聖翎認為,過去常考的基本題型題幹短,可能只講某個概念,例如讓考生回答什麼是冰斗,但素養題要評量的是考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題目可能更深入問到,冰斗是如何產生的?若結合區域發展概念,這樣的當地資源能如何運用?這樣的趨勢改變對老師在教學上的挑戰,是要從過去純講授知識性的內容,更強化到引導學生思考,從基本層次提升到高層次的理解,這樣的教學便需要投入更多時間來備課。

張聖翎分析,地理科會運用蠻多圖表、圖形、衛星影像等,學生在判讀這些圖像與資訊時較容易緊張、或是想要速成解題。而未來如研究數據,資料等生活化考題,在學測中也會愈來愈常見,考生需要有能力將看到的資訊加以分析。她建議教師多設計教學情境與世界、社會議題做連結,會有助於學生養成閱讀理解力。

隨著素養題、跨科題型走入大考,閱讀理解成為學生最重要的關鍵能力。

陳一隆表示,如這次社會科61-64題題組,前兩題偏向常識題,平常有認真上課、或保持關注相關的社會議題,臨場讀題就會比較為親近,也很快就能得出答案。因此社會科老師若能常帶學生掌握學科本質與周邊知識,將更能掌握新型態的考題的命題趨勢。

112年學測資訊包

延伸閱讀

王韻齡 王韻齡

王韻齡

親子天下記者

教育線記者,對教育政策觀察、現場故事和人物寫作有極大的熱情,以「一日媒體人,終生媒體人」為榮。

許家齊 許家齊

許家齊

親子天下

媒體中心企劃。

陳盈螢 陳盈螢

陳盈螢

親子天下記者

教育線記者。報導教育趨勢、教學策略、人物故事,並樂於跨域交流,盼能在媒體寒冬之中,尋得與世界對話、取得信任的那道光。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