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孩子墜樓!當孩子想死我們該怎麼辦?

學生壓力大跳樓新聞不斷,新學期開始沒多久,又傳出國中生墜樓的事件,現場還留下一張寫滿字的筆記紙。脫離痛苦,為何會變成孩子的一種選項、我們又該如何阻止更多悲劇的發生?

透過問孩子「怎麼幫自己活下來」,可以系統化幫孩子整理出自己身上已有的資源,讓孩子在下次很想死的時候,知道如何協助自己度過難關。ShutterStock

透過問孩子「怎麼幫自己活下來」,可以系統化幫孩子整理出自己身上已有的資源,讓孩子在下次很想死的時候,知道如何協助自己度過難關。ShutterStock

編按:新學期才剛開始沒多久,台中又傳出有國中生墜樓,雖緊急送醫但還是宣告不治,現場還留下一張寫滿字的筆記紙⋯⋯

這時候如果你是師長或家長,要如何多注意關心學生、孩子們的反應與情緒狀態?他們有些或許因為課業壓力,但也可能是因為其他因素,例如:情感、家庭議題,或本身情緒狀態就不穩定。

面對孩子自殺傾向,不要對孩子閉口不談

在平時,個人不穩定的狀態,可以被環境承接。但此刻,身邊同學們或許面臨考試,環境的涵容度下降,朋友也變得較沒耐心、忙碌、煩躁,受到整體環境影響,個人狀態也變得相對不穩定。出現自殺意念/意圖/行為,脫離痛苦,變成孩子一種選項之一。原本想割腕吞藥的孩子,看了新聞,在想死的當下,直覺也想到用跳樓的方式。因為實例讓學生知道,這方法是可行的。而跳樓是危險的自殺方式,頭顱破裂難以搶救。這時候,不要對孩子閉口不談。因為不談,想自殺的孩子,還是會主動搜尋到相關新聞,產生模仿效應。也不要叫學生過來談,但卻不斷說教,要學生想開點、不要玻璃心、這沒什麼好想死的。這些說教,孩子在有理智的時候,絕對也在心裡對自己說過千萬遍。但很明顯,這無法說服自己,在情緒當下,選擇不傷害自我。

情感跟理智是兩條道路。孩子想死,是情緒上過不去。情緒上過不去時,理智是無法主導的。這時候,可以跟孩子聊聊,他的痛苦是什麼,承認並看見孩子的苦痛,就已經是一種陪伴,讓孩子能夠產生力量與安慰,至少,孩子知道自己不孤單,有人「看見」並「願意努力理解」自己的痛苦。也不要害怕詢問孩子,他想怎麼死。不問,不代表孩子不會去執行。反而問了,知道孩子的自殺計畫,才知道當孩子失聯的危機當下,要去哪裡找孩子、阻止孩子。

如果發現,在跟孩子談話的時候,孩子眼神不對勁,不太能夠對話了,就是一心求死,這時候,家長與老師之間要彼此聯繫,讓雙方都知道學生狀態,並且,避免學生獨處,因為學生很可能下一步就跑去跳樓了。

不知道如何跟孩子對話,就傾聽吧!

當學生一心求死,趕緊打119強制送醫。去了醫院打了鎮定劑或服藥,情緒穩定了,想法也會改變。但穩定也可能只是暫時的,學生那陣子就是不斷在相對穩定/不穩定之間來回擺盪。家長跟老師那陣子要多注意學生狀況,多主動關心。

 如果不知道如何跟孩子對話,就傾聽吧!很多事情說出口了,宣洩了,就比較好了。讓孩子透過話語,在幻想中實現死亡,反而在真實生活中就不需要發生了。但無論如何,真的不要說教,這只會推遠孩子,讓孩子閉口不談,大人更難評估孩子目前危機狀態。

校方也需要多加強校園安全,例如通往頂樓陽台的門,要鎖起來,窗戶加裝防護系統,避免學生跳窗,讓學校、住家的環境,難以執行跳樓行為,增加模仿效應的阻力。

每一個生命,都是好寶貴的存在。希望所有在苦痛中掙扎的靈魂,都能順利度過艱難時刻,獲得平靜,你我的一個關心問候,或許,是一盞寒冬中的暖光,細微,但照亮幽暗的靈魂。

*本文摘錄自陳雪如Ashley心理師臉書,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用3個問題,面對孩子自殺傾向

衛生福利部公布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數據,發現15至24歲,自殺居死因第二名,可見該族群的自殺議題非常需要獲得重視。

一個人會自殺,往往不是因為單一因素所造成。當孩子願意告訴父母他有自殺的想法。這時候,父母可以詢問孩子以下問題:

一、關心孩子最近是否發生了什麼事?

釐清孩子的困境是什麼,才能與孩子一起擴散性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這裡特別要注意的是,當孩子說出想死的原因時,父母不要覺得孩子小題大作,也不要以自己的角度強迫孩子接受建議,這會讓孩子感受到被指責與不被理解,下次反而選擇閉上嘴,不願意說了。如果孩子在說的過程,父母師長不知道該如何回應,可以試著用以下同理心回應的對話方式:

  • 我聽到你說……

先去傾聽孩子,並摘要孩子說的重點。許多家長容易太快急著給建議,卻沒先好好聽孩子說。當家長摘要孩子的話時,孩子一方面會覺得被聽見、被理解,另一方面,家長也可以跟孩子核對,父母接收到的意思,是否跟孩子表達的意思一致。

  • 所以你覺得……

猜測孩子的心情或感覺,猜對猜錯都沒關係,但孩子會感受到,父母是願意靠近、接納自己情緒的,即便事情最終無法解決,孩子仍會覺得這是很大的情緒支持,並從中獲得力量。

  • 你希望我怎麼幫你呢?

了解孩子告訴父母,是希望獲得父母的協助。有的時候孩子並沒有希望父母做些什麼,只是希望父母傾聽,讓孩子可以抒發情緒就好。但有的時候,孩子可能希望父母可以幫孩子做某些事。

 二、詢問孩子:想過要怎麼死嗎?

很多人不敢談論死亡,擔心如果跟孩子談論死亡的方法,就會讓孩子跑去自殺。其實,迴避不談,他們反而無處宣洩,而且沒有人知道孩子到底有多想死、打算怎麼死,反而無從預防。

直接詢問孩子打算怎麼死,是為了評估孩子執行自殺的危險性有多高,以下是我在實務工作中時,常用來評估孩子自殺危險性的方式:

  • 評估是否出現自殺想法

孩子只是有想過要自殺,但沒想過要用什麼方式死、在哪裡死等等,過去也沒嘗試過任何自殺行為,此階段執行自殺的機率較低。

  • 評估是否出現自殺計畫

孩子不但想死,而且已經計畫好要怎麼執行、什麼時候執行、用什麼方式執行等等,例如上網研究過,用哪種方式自殺比較不痛苦?打算在家裡或學校?自殺時會不會告訴誰?會寫遺書嗎?打算哪天死?如果孩子對於自殺的計畫愈具體,實施自殺的機率愈高。

  • 評估是否出現自殺行為

了解孩子是否已經出現自殺行為,例如前一天其實拿小刀割過自己的手,嘗試上吊但沒成功等等。特別要注意的是,青少年因為能力、經歷較不成熟,選擇的自殺行為,或許在大人眼中根本就不會致死,而被大人輕忽,以為孩子並非真的想死。但事實上,孩子很有可能是認真要死的。

如果孩子已經出現傷害自己的行為,例如已經吞藥、割腕、上吊、撞牆等,此時自殺的危險性相當高,父母師長不用經過本人同意,只要孩子是本國人,在法定上,是可以直接叫救護車緊急強制送醫院急診的。

有些孩子當下可能情緒會很激動,不願意去醫院,死意甚堅。但根據我處理好多起因為想自殺緊急送醫的案例,死亡真的只是當下的衝動,大部分在送到醫院之後,有些人打了鎮定劑,好好睡上一覺就沒事了,有些人經過醫院精神科醫生評估,需要住院治療。

三、詢問孩子:怎麼做才能幫自己活下來?

這麼問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找到活下去的資源。大多想自殺的人,同時存在想死跟想活的念頭,他們曾經歷過許多次,在很想死的時候,成功幫自己忍住、幫自己順利繼續活著的經驗,這是孩子本身已經具備的資源。

透過問孩子「怎麼幫自己活下來」,可以系統化幫孩子整理出自己身上已有的資源,讓孩子在下次很想死的時候,知道如何協助自己度過難關。(責任編輯:秦嘉彌)

 *本文摘錄自《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

★親子天下關心您: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自殺防治專線:1925(依舊愛我)24小時服務,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延伸閱讀

陳雪如 陳雪如

陳雪如

諮商心理師

陳雪如 Ashley國立政治大學輔導與諮商碩士畢業,現為Ashley心理科學苑創辦人、企業課程講師、大專院校輔導老師。擅長領域包含協商談判、人際溝通、親密關係、親子教養、情緒調適等。深耕於青少年輔導十餘年,深信家庭是一個系統,家人彼此間會互相影響,提倡以正向教養的方式引導孩子,幫助他們從錯誤中學習,期待他們能發展出足夠的心理素養,以面對未來變動快速的世界。專業證照:諮商心理師、美國正面管教協會家長講師、NLP專業執行師、國際催眠執行師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