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入學送審必備:精準摘要式寫作力,如何鍛鍊?

新課綱重視「 表達」,不管是課程學習成果、小論文、讀書計畫,幾乎各科報告都要靠寫作力呈現,高中國文老師建議從國文課堂上累積學習歷程檔案,尤其進入提交學習歷程的最後階段,精準摘要式寫作力,更是重要關鍵。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新課綱在高中現場帶來的焦慮之一,就是很多學生擔心自己「作文寫不好怎麼辦」?面對各科都有的報告、成果綜整、反思等等,有沒有好的寫作力完整、生動把學習歷程展現出來,是一大挑戰。 

「摘要寫作力」如何培養?

為此台師大國文系教授須文蔚站上公益講堂,錄製一系列免費線上課程,他指出新課綱最大的變化,在於非常看重專題研究與實作,而這些成果無法一蹴可幾,要靠日常的準備與累積。因此他希望透過線上課,把高中生平日該有的準備工作,一樣樣說清楚,盡量讓「不同成長背景的高中生,擁有均等的機會」。他也強調,「好好上國文課真的太重要」,各科都要靠寫作,有沒有好的寫作力把報告呈現,會是重要關鍵;如何培養閱讀力和寫作力,扣合的關鍵在「摘要力」,就從課堂上聽講時,認真做筆記開始。

須文蔚舉例,很多國文課都正在幫助學生累積歷程,例如老師帶著學生去觀察、理解與訪談,以分組共筆來完成班刊編輯,從中實踐社會關懷與行動力,主題可以是生態觀察、區域文史探討、周邊地貌觀察或自然生態變遷、新住民族群議題等,這過程不但可累積檔案,更能培養寫作力,「因為不只是寫給老師看的報告,還有了明確的讀者,寫作的方式就會改變與精進。」

須文蔚也觀察到,新課綱很強調區域文學閱讀,若能結合當地作家的閱讀與探查,與在地「息息相關」就會更動人。例如花蓮的作家楊牧、王禎和,宜蘭的黃春明都是當地可接觸到的作家和作品,全班先設定好主題一起做大冒險,找到小說中提及的地景、據此規劃遊程,可成為一份「文學地圖」的主軸,是透過寫作力充實學檔的好方式。

3秘訣,練習用「第三人」角度把事件說得精彩

曾任高雄市教育局課程督學的鼓山高中校長廖俞雲也認同,現今文字敘寫的能力比以往更重要,因為學習歷程與傳統備審資料最大的不同,在於「紀錄」與「反思」,學生要有能力把事件說清楚、甚至說得精彩,讓未曾參與過你學習的「第三人」能從文字和影像紀錄中,「身歷其境」了解這段學習所帶來的意義,從而認識你,並能和你所做的生涯選擇之間產生連結。

至於如何讓文字有力量和魅力呢?廖俞雲提供幾個小秘訣:

  1. 言之有物:選最重要的講
    以課程學習成果為例,整學期的課堂中會有很多累積和產出,有學習單、分組報告、海報、期末報告或踏查記錄,如果甚麼都寫、都放進來,反而不容易聚焦並呈現出價值。應該挑出最能代表這堂課的精華,或是最能發揮、最驕傲或最有感受的,然後從中提取出具體的「能力」,例如從國文課堂中的分組報告,提取「懂得與人合作」的上位概念,把每一個分組所學到的經驗都統整起來。

  2. 言之有序:讓人看出條理與軌跡
    以多元表現或是自主學習為例,把一件事情或任務從頭到尾完成,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選一個你擅長的軸線(可能是時間軸或事件軸),有脈絡、有次第的記錄下來,修剪掉零碎的枝枒,留下主幹的事件,讓第三人跟著你走一段學習之酪,並且清楚的知道你的成長。
  3. 言之有像:具體化讓人印象鮮明
    雖然可以上傳影音檔作為歷程,但就以閱聽者的視角來說,最容易理解的還是圖像加上文字。善用具體的文字,用客觀的事件來佐證,盡量避免空泛的形容語詞,更不能只寫自己看得懂的詞句,換位思考從他人的眼光來解構自己的學習歷程,著重讓人理解,而非自己喜歡而已。

廖俞雲提醒,學測後即將進入高三生要提交的學習歷程「自述」的最後階段,高中生努力了三年,現在更要清楚表達自己、學習歷程與生涯選擇三者的關係,在800~1,000字的限制下,從自己的興趣出發,但要記得以「第三人」的角度,重新審視繳交的歷程、檔案所帶來的意義與價值,具體說明對未來的期待與規劃。

延伸閱讀

王韻齡 王韻齡

王韻齡

親子天下記者

教育線記者,對教育政策觀察、現場故事和人物寫作有極大的熱情,以「一日媒體人,終生媒體人」為榮。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