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經歷高為何還會遇到恐怖情人?健全的性教育並非只有認識身體

高嘉瑜和李靚蕾的新聞讓許多人不解,為何高學經歷的女生還會遇到恐怖情人?以滿級分進入台大國企、哥大碩士畢業的部落客彈塗魚,就分享自己的親密關係經歷,想跟大家討論健全性教育的重要。

學經歷高為何還會遇到恐怖情人?性教育不該只認識身體。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學經歷高為何還會遇到恐怖情人?性教育不該只認識身體。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高嘉瑜和李靚蕾新聞底下,很多人留言,為什麼這些學經歷都好的女生還會遇到恐怖情人?

身為以滿級分進入台大國企、哥大碩士畢業的所謂「高學歷女強人」,我經歷過不只一段充滿情感操控、情緒虐待、性暴力的親密關係。

所以想要藉這次機會分享我的親身經歷,並從我的遭遇出發,探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發生!

(以下分享的內容可能引起不適,請斟酌閱讀。另外,我已經過多年學習、消化、沉澱,去年回高中分享時是第一次開口談論到這段多年來我感到羞恥的事,今天我終於準備好公開討論,是以一個 survivor 的身份跟大家分享這篇文章,盡量用中性的詞語,希望適用各性別與性傾向的人,希望可以給身陷其中或曾經遭遇的人參考,希望大家能為我感到驕傲,不用擔心或同情。)

更多親密關係暴力沒有浮出水面

根據衛福部統計,2020年有11.4萬起家暴案件,女性被家暴的比例為65.7%,男性為24.3%。不分性別被害人年齡大多集中在30~65歲,一半的案件為婚姻/同居關係暴力。

所以不只是高學經歷女強人受害,我們的社會中,更多的是沒有社會資源、公共平台而無法發聲的受害者!

健全的性教育並非只有「認識身體」

我初抵紐約時,哥倫比亞大學要求所有大學新生和研究生,必須在開學前完成一項線上必修,而且還規定沒修完就不準選課。

這門課,不是微積分,不是英文學術寫作,是性教育

課程內容特別著重在 consent(知情同意)這個概念上,因為這所常春藤名校也發生過多起校園性暴力的案件。

我在上了這門課之後,才突然發現,以前有許多次都是在沒有我的 consent,甚至是我表達不願意之後,對方軟硬兼施、威脅、乞求、情緒勒索下發生的。

在上那門課之前,我完全沒有意識到,我有權利說不,我有權利主導自己的身體,我可以在任何時候喊停,對方也應該予以尊重。

我沒有意識到,對方沒有經過我的同意就扯下我的褲子是違法的,對方強迫我做不願意的事是違法的。

上完那門課之後,又參加了 International House(國際學生宿舍)強制舍胞一定要去的性教育工作坊,宿舍的心理諮商師解釋,宿舍也發生過好幾起性暴力和性騷擾,已經將這些案件編制成工作坊的個案討論,想要繼續住在 I-House 的同學都要參加。

過了一段時間醞釀,我才突然意識到,以前很多「覺得好像不妥、怪怪的,但沒有多想的」經驗,都是嚴重的(性)暴力事件。

理解到這件事之後,我才經歷了遲來的創傷症候群。覺得很噁心、憤怒、憂鬱,感覺自己壞掉了,沒辦法擁有親密關係,想說是不是自己那時的衣服穿得不夠多,責怪自己當時沒有能力捍衛自己⋯⋯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才慢慢走出來。

之後在哥大也遇到一個女生,她也是在前男友通知她,可能有被他傳染愛滋病之後(最後發現是偽陽性),才突然「發現」以前有「許多次」,都是在沒有她的意願和同意下發生的,導致她經歷極度嚴重的創傷症候群,像是下體會有異物感、嚴重憂鬱、自殺傾向,甚至必須去精神科住院。

Awareness(覺察力)不是父母不談、老師不教就會自動出現的東西。

如果學校的性教育只是教教性器官、拿愛滋病的照片嚇唬學生,而沒有真正跟學生介紹 consent 的概念、溝通的重要、尊重彼此的自由意志和身體自主權。

甚至是介紹情緒操縱(gaslighting)、虐待型關係(abusive relationship)等常見的親密關係暴力。那麼,再會讀書考試的學生真的遇到問題時,也沒有辦法第一時間辨別是非對錯,並做出反應。

畢竟很多性暴力或家暴的發生,是走在灰色地帶,跟普遍認知的打打殺殺、被害人痛哭慘叫的狀況非常不同。

好女孩要扮演的角色

我高中念的是男校,女生入學門檻高,人數少,所以當哪個女學生談校園戀愛時,幾乎馬上所有的老師和同學都知道了。

那時,有交男朋友的女生,「風評」都很差,當時我就有「高中交男友是壞女孩」「高中談戀愛是壞學生」這樣的印象。

從小,我也很努力扮演乖小孩的角色。在家庭學校之間,我養成服從的習慣,服從才有關愛、和諧、朋友、好的操行成績。

我的第一任交往對象,剛開始會跟我說:「女生要清純比較可愛,就算聽得懂黃色笑話也要歪著頭裝不懂。」

交往越深入,他對我說的話開始變成「女生被用過就貶值了」「女朋友就是要教育,不然不聽話很難管」「如果最後沒結婚就是在幫別人養老婆」。

我開心的時候,說我是死天龍人、台大人,都不在乎他、不顧他的感受(他念交大);我難過的時候,說我愛討拍,讀了台大還一直該該叫。

因為他都看日本成人片(他們系上甚至有一個成人片資料夾,按照女優名字分類的),因此他深信「嘴巴說不要,身體很誠實」,從一開始就會逼迫我做我還沒準備好、非常不願意做的事,而且對我的抗拒視而不見。

從簡單的開始,如果不配合,他會先禮貌的請求,接著開始兇、吼,最後再苦苦哀求,說「如果不配合就是不愛他」,一直乞求到我配合為止。

我也不敢果斷拒絕或離開,因為那樣好像「很不禮貌」而且不是「乖小孩」會做的事。

他覺得女生就是應該「被訓練、被教育」,而且男生想要什麼,女生就應該配合。而當我提出疑慮的時候,他會說「大家都是這樣,妳怎麼意見那麼多。」

他當時不覺得自己這樣有何不妥,因為這些言行跟我們的傳統性別觀念不謀而合。也正因如此,儘管我時常覺得對世界的認知完全崩壞、委屈、難受、不被尊重,我當時還是相信兩性關係就是這樣,如果我有意見,就是「公主、難搞、不乖。」

之後的幾段關係,我也都以為,親密關係就是以男方為主,他想開始時開始,他爽完就結束了,我在這之間的角色就是滿足對方。

一直到今天,我依然在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時有罪惡感。因為身為女生,我好像從來沒有被期待有需求、情慾或不同的意見,就像健康課永遠會提到男生會自慰夢遺,但女生只會來月經一樣(希望現在健康課有改進)。

羞辱和檢討被害者的文化

就像林奕含所寫的「罪惡感是古老而血統純正的牧羊犬」,我在遇到這些事情後,也沒有跟其他人說。

因為很丟臉、羞恥,因為我不知道說出來,我會不會因此被責罵、處罰。

甚至有次在捷運上被觸摸臀部,我也不敢開口求救,萬一沒有人相信我怎麼辦?會不會是我自己的問題?會不會有人覺得我是在誣陷他?

明明犯法的、造成傷害的是他們,我卻為自己的識人不明感到丟臉,為自己當下的無力反擊感到恥辱。

為了避免二度傷害,我選擇閉口不談,繼續在一段段感情中受傷。

一直到 #MeToo 浮上檯面,親密關係暴力、情緒操控、情緒勒索成為顯學;一直到終於出現一個不會為了滿足他自己,而強迫我或否定我的感受的人,我才知道原來這麼多年來受過的傷,都是羞恥感讓我走的彎路。

這份羞恥感雖然難以避免,卻也是我們必須學習放下的。

我們不會去檢討路上被毆、被槍擊的人,我們不會去質疑捷運上被刺傷的乘客,是否衣著檢點、是否有保護自己、儀態是否會引發加害人「獸性」。

性暴力、家庭暴力同樣都是暴力。施暴者可能凶神惡煞,也可能是道貌岸然的高社經地位高學歷者。很多時候,連他們周遭的朋友都不知道他們不為人知的一面。

因此,我們應該停止羞辱和檢討遭受這些暴力的人和自己。這份羞恥感只會成為加害者的幫兇,所以如果你也遭遇同樣的事件,請一定要向信任的人說出來。

結婚的社會期待

我這兩年回台灣探親,最常被關心的不是紐約疫情多糟糕或薪水工作狀況,而是有沒有對象、什麼時候要結婚。

阿公阿嬤那個年紀的長輩,把「趕緊嫁嫁」「嫁好尪」掛在嘴巴上就算了,四、五十歲的長輩也很常跟我說「嫁高富帥最重要」「找個富二代」,有些是玩笑話,有些聽起來頗認真。

但是到處都是「女人結婚生子是最重要的」這樣的暗示(雖然他們婚姻大多不幸福但還是很愛叫人去結婚,彷彿我們運氣會比較好似的)。

現在當然聽聽就算了,但以前真的會有憧憬⋯⋯沒來由的崇拜做著光鮮亮麗的工作、領高薪的男生,也會投機想走捷徑,麻雀變鳳鳳。

這樣的想法沒有錯,但危險之處在於,當所有的經濟和財務都掌握在另一個人手上,而他又剛好是高嘉瑜和李靚蕾遇到的這種「高富帥」⋯⋯

那結婚前可能就是對方提出什麼要求,要不是罪惡感深重難以開口拒絕,就是被情緒勒索「都花這麼多錢請妳吃飯了,還不給我ooo。」

結婚後不是得忍氣吞聲維護婚姻,不然就要付出非常多時間和精力,讓身邊的人相信她不是拜金、想紅、要贍養費,而是真的受到傷害需要幫助。

現在覺得,每件事都有相應的代價,很多事也不如外人看來的光鮮亮麗。

自己工作賺錢雖然比較慢,但是我也已經賺著二十初頭的自己會崇拜的薪水,做著以前的自己會崇拜的工作。

花自己的錢,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沒有虧欠任何人,真的很踏實。靠自己的能力站起來,甚至能幫助其他人,也會更相信自己,更有自信。

所以,希望我們可以從自己開始,別再強化性別角色及刻板印象,別再檢討批判受害者,別再把「嫁高富帥」掛在嘴上。

從自己開始,不分性別、性向、氣質,let go of the shame!為自己活出自己最喜歡的樣子,就是你存在最美好的目的。(責任編輯:鍾清堯)

*本文授權轉載自彈途魚 vivienne yang 臉書,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Vivienne Yang Vivienne Yang

Vivienne Yang

部落客

在紐約做廣告數據分析,喜歡寫東西,內容涵蓋美國留學、海外實習求職、心理健康、生產力,經營彈途魚 vivienne yang FB帳號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