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柔道選手善用「負負得正」矛盾力 負面思考也能是成功助力

我們常看到運動場上令人激勵人心的時刻,也很自然的會將運動員與勵志和正向思考聯想在一起。不過台灣有位柔道選手,竟然是靠著「負面思考」的特質,成為台灣女子柔道史上63公斤級最佳世界排名的選手!

台灣女子柔道史上63公斤級最佳世界排名選手廖宇蓉(下)比賽畫面。國際柔道總會提供

台灣女子柔道史上63公斤級最佳世界排名選手廖宇蓉(下)比賽畫面。國際柔道總會提供

本文重點摘要

在運動場上,有時候我們看到一些選手跟教練間的互動,我們會想為何有些選手可以忍受嚴厲的教練、超乎常人的艱苦訓練,而有些人不行呢?

這其中跟選手對自己的自我認知,以及教練對選手的認識有很大的關係。而在我陪伴選手的經驗中,最讓我感到意外且矛盾的,應該就是柔道選手廖宇蓉靠著「夠負面」,才一步步邁向成功的例子了!

「五官立體,花蓮原住民、隔代教養、繼父帶大、讀體育班」,這5個標籤,是初次認識台灣女子柔道史上63公斤級最佳世界排名選手廖宇蓉時,我對她的第一印象。

高中以前的廖宇蓉,一年只見到父親不到5次,練柔道兩年後阿嬤才知道她加入體育班,也只有在鎖骨斷掉或身體受傷時,家人才會問她是不是練太累了。

 

「這一路上遇到所有的人、事、物,好的影響,壞的影響,對我來說都很好。」

 

宇蓉笑著說著,眼神堅定閃爍著光芒,但我卻為她這麼小年紀,就需要經歷的成熟感到心傷。

廖宇蓉說話冷靜,思緒清晰,喜歡反省自己。她說自己最愛看的書是文案的美創辦人林育聖老師的〈每天來點負能量〉,但你說她是個負面的運動員嗎?好像又有點說不通。

運動員的預防性負面心理策略

從小到大,當我們有一些負面的情緒需要表達的時候,你身邊的人是不是也會希望你往樂觀一點的方向思考呢?日常生活中,身邊的人好像都鼓勵我們要樂觀,悲觀或負面就像是我們需要改善的缺陷。但是,負面都是不好的嗎?我們只能用樂觀的態度面對壓力跟困難嗎?有沒有可能,悲觀反而對我們有正面的幫助呢?我在廖宇蓉身上,就看到「預防性負面」的最佳實證。

心理學上定義的悲觀,是一個人面對一件事情,會傾向解讀或相信事情是糟糕的,而且是每況愈下的。而負面,則是因為這一類情緒在過去的個人體驗是不積極的,讓人不適,甚至會干擾日常的生活和工作。

 

但是,預防性負面,其實是一種心理策略。

像宇蓉這種擁有預防性負面性格的人,在遇到事情時,會習慣用預先防範、防禦最壞狀況的角度來思考;但是這樣的人,通常會極力的希望可以消除內心對於挫敗的焦慮感(也有人說這是不服輸的性格),所以她就會回頭來思考,如果我不想要變成這樣(最壞的結果),那我現在可以做些什麼來改變呢?這樣的思考,會促使她產出因應的「策略」跟「行動計畫」。

對於「預防性負面」的人來說,他追求成就的主要動機,是要消除內心不舒服的感覺,才會未雨綢繆的準備。宇蓉其實練柔道的初期也是這樣,因為表哥有玩柔道而開始,卻因為「不服輸」跟「別人做得到,為什麼我不可以?」的個性使然,被「激」到才能堅持到現在。

過程中,當她的繼父問她:「你如果不練柔道了,你要做什麼?難道你真的要來跟我一起搭鷹架嗎?」我坐在她身旁,注意到分享這段故事時,她的情緒有些激動,因為那確實是她思考要不要繼續練柔道的關鍵。

 

最後她反思自己:「教練既然認為我是個材,只是練的不夠,那我為什麼不繼續試試看?」她緊接著做出出行動計畫,為自己避開這個不好的結果,讓宇蓉雖然接觸柔道僅有8年的資歷,卻在今年躍升為同量級台灣成績最好的女子選手。

廖宇蓉雖然接觸柔道僅有8年的資歷,成功的心理策略讓她創下台灣女子柔道史上63公斤級最佳世界排名。曾荃鈺提供

廖宇蓉雖然接觸柔道僅有8年的資歷,成功的心理策略讓她創下台灣女子柔道史上63公斤級最佳世界排名。曾荃鈺提供

宇蓉的案例,其實就是典型的「預防性負面」,她透過跟自己對話跟反思,思考如果我沒有繼續練柔道,最糟的情況會是什麼?我還會是什麼?我現在最好的因應策略是什麼?我該如何避免失誤或不好的結果發生?

在競技運動中,通常選手會遭遇的重大挫折就是兩個,一個是成績不符合預期,另一個是受傷;但是當宇蓉把這兩件事情考慮進來,而且她也幸運的(或不幸中的大幸)很早就經歷過重大的受傷跟沒有成績的挫折,才能夠從低潮中反思自己,並且在2019年成績排名大躍進,直到現在。

 

如何善用預防性負面的性格特質

如果你也是預防性負面的性格,我該讓自己更樂觀,還是可以怎麼善用這個特質呢?

既然是特質,就不容易馬上改變,也不需要全部砍掉重練。大家會以為樂觀的人表現會比悲觀的人還要好,可能是因為樂觀的人總是對自己充滿信心和期許,悲觀的人比較容易焦慮也對自己的期望普遍比較低,但其實有心理學研究指出,預防性負面的性格者最終的成就表現,不一定會比較差。

對於預防性負面的人來說,給予自己過於正向的想像未必具有顯著的幫助,就像是正能量的文字也不見得對於每一個人都有用一樣。身邊的人如果一直給予她樂觀積極的喊話,像是「你最棒」、「你一定可以的」,聽在他們耳裡,反而會覺得你在說風涼話,或是只允許他表現出正向的那一面。

相反的,讓他去想像某一個可能預期會產生負面結果的情境,對他們來說反而會比較好,因為他需要這個心生警惕來促使自己更加注意,很多的大老闆跟成功人士其實都是這種預防性負面性格的人。

面對自己「真負面」的3個步驟

關鍵不是樂觀或悲觀,而是你有沒有反思自己的情緒狀態。

如果有人對一件事情一直都很正向,會不會他對這件事早已麻木?又或者這是一種盲目的樂觀?會不會是沒有考量到實際的情況?或是低估了一些實際的風險呢?其實盲目追求樂觀或正向,並不會帶來更好的人生。

悲觀跟樂觀沒有絕對的好跟壞,關鍵在於你是否能夠適應這樣的狀態。如果你就是比較負面跟悲觀的人,與其假樂觀,不如直面困難,接納自己的真負面,並且用以下3個步驟思考:

1. 承認自己的負面狀態

當你覺察到自己對一件事情有負面的情緒反應時,只要能夠接納自己,說:「有這樣的反應是很正常的,這才是我呀。」只有接納,才不會浪費心力在否認跟抵抗這種情緒。

2. 區分可控與不可控

接納後,緊接著再反思、整理自己對於結果會憂慮的原因,區分哪個部分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同時判斷那些是沒有辦法的。正如同美國神學家尼布爾所寫下的三句「寧靜禱告詞」中強調的:「請賜我寧靜的心,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事;賜我智慧,以分辨二者的不同。」區分哪些是你可以控制的,將會為你帶來寧靜。

3. 發展應對策略與行動計畫

最後,針對自己可以提升跟調整的部分,發展一些問題解決的策略和行動計畫,並試著去修正做做看。如果過程中,發現焦慮的情緒依然會困擾自己,就再給自己一些時間消化不安,可以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或是找人聊聊分享;如果發現有逐漸降低焦慮與壓力,那你就逐漸朝更好的自己邁進了。

看似是失落的悲觀想法,卻能找回負負得正的人生奧義,負面思考也可以有正面的威力,一切只看適不適合你而已。

關於矛盾力的小提醒

  1. 擁有不偏不倚的自我認知,是運動員前進的動力來源
  2. 不是一定要樂觀,悲觀其實更容易讓某些人控制風險
  3. 預先防範,從最壞的角度思考並控制它,反而能帶來正向的改變
  4. 「預防性負面」關鍵在於反思自己的情緒狀態,承認它、區分它,最後用行動回應。每種情緒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擁有自我認知,才能準確的使用情緒,讓自己向前邁進。

場外人生:運動員送給迷惘的我們20種力量

*本文摘自健行出版場外人生:運動員送給迷惘的我們20種力量,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曾荃鈺 曾荃鈺

曾荃鈺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廣播及 Podcast 節目「空中荃運會」主持人,英國博贊亞洲心智圖法授證輔導師,AL加速式學習法認證,臺體大兼任講師,中華民國運動員生涯規劃發展協會理事長。左手畫心智圖,右手寫視覺記錄,臺藝大圖文傳播研究所畢業後,主持體育節目「空中荃運會」入圍兩屆金鐘獎,創辦線上運動生涯教育學院,用心智圖與互動式課堂陪伴運動員探索生涯,著有《場外人生:運動員送給迷惘的我們20種力量》。

曾荃鈺老師手把手教學!「超強心智圖」線上課程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