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當孩子面對生命中的失落與失去 我們可以這樣覺察和協助

筆者過去在國小校園推廣生命教育,與孩童一起學習認識情緒、整理失落事件並練習接納與自我照顧,重視每一次「失去」帶給我們的影響,為的是希望在面對更重大的失落事件時,孩子內在能有方法協助其自我撫慰與療癒。 近半數孩子曾經歷「關係失落」 依據兒福聯盟(2016)...

▲ 圖中溪流為頭前溪,僅供示意。Shutterstock

▲ 圖中溪流為頭前溪,僅供示意。Shutterstock

近期有許多令人遺憾的大事發生,高雄城中城大樓的火警事件、虎豹潭暴雨落水事件等,再次提醒我們生命的無常與意外可能無所不在。過去在國小校園推廣生命教育的社工師林玉臻投稿《翻轉教育》,希望家長和老師們可以從孩子的生理、情緒和行為來判斷是否需要協助,並用具體方式來幫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也學會「與悲傷共處」。

台灣在過去這一週接連發生了許多憾事,高雄城中城大樓的火警事件、虎豹潭暴雨落水事件……,彰顯了生命裡總有許多無常與意外,無論年紀大小、是否為事件裡的參與者,我們的心都很難平靜。

筆者過去在國小校園推廣生命教育,與孩童一起學習認識情緒、整理失落事件並練習接納與自我照顧,重視每一次「失去」帶給我們的影響,為的是希望在面對更重大的失落事件時,孩子內在能有方法協助其自我撫慰與療癒。

近半數孩子曾經歷「關係失落」

依據兒福聯盟(2016)兒童生活失落事件檢視與分析調查報告,在1,621名國小學童中,約有近半數(49.9%)兒童當時曾經歷「關係失落」,代表孩子曾和生命中重要的人發生關係變化,使得關係疏遠或遭遇分離;35.1%的兒童則經歷「實質象徵失落」,代表孩子失去了某些喜愛或想追求的東西;此外也有15%的兒童歷經「生命失落」,代表在孩子生命中重要的對象,因為死亡而使孩子與他們永遠分開。

然而,由於文化的避諱與生死教育的不普及,成長過程中幾乎沒有人教我們如何面對死亡、談論死亡,因此無論是孩子們、父母或是教師,當遇到孩子有親人過世的經驗時,都不知道該如何陪伴討論或協助其調適悲傷。

了解孩子的失落情緒與反應

國內外學者提出對喪親兒童的正常「悲傷反應」,彙整結果如下列所示:

生理:尿床、頭疼、胃痛、疲倦、失眠、做惡夢、肚子痛、肌肉無力、食慾不佳、口乾舌燥、忽冷忽熱、喉嚨或胸部有緊縮感、經常容易生病。

情緒:哭泣、悲傷、焦慮、恐懼、生氣、憤怒、沈默、否認、暴躁、思念、渴望、害怕、孤獨、無助感、罪惡感、不真實感。

認知:自己不知道要做什麼、失去死者該怎麼辦、對朋友產生敵意、一直想死亡的事、也許自己也快死了、爸媽的死是如何發生的呢?為什麼會發生呢?我不敢相信爸媽死了,我知道他或她沒死。

行為:易怒、畏縮、過動、逃避、做惡夢、睡不好、坐立不安、尋找死者、成績退步、夢見逝者、無精打采、害怕獨處、開始尿床、過度依賴某人、半夜起來哭泣、行為退化至幼兒期、重複訴說逝者的事情、感覺逝者在身旁、出其不意喊叫、成為班上的惡霸或小丑。

▲ 資料來源:柯雅惠,2007;蘇完女,1991﹔葉春杏,2004;Jarratt,1994/1996;Goldman,1996/2001﹔Goldman,2000。

孩子可能會有各種不同的表現方式,但無一都在訴說其「悲傷」與「想念」,而身為在旁陪伴的大人,唯有了解孩子的失落情緒與反應,方可能識別孩子的狀態,進而提供合適的協助與關懷。

如何協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

運用繪本

繪本大概是最好的工具之一,可以讓孩子透過圖像、文字去理解其個人的情感狀態,並因著書中角色的經歷起伏,而有所共鳴。坊間有許多內容豐富、引人入勝的繪本,以下整理幾本筆者常使用的繪本有:《恐龍上天堂》、《你到哪裡去了》、《小傷疤》、《媽媽變成鬼了》等。

而閱讀繪本後,可以與孩子談談其情緒想法,如「印象最深刻的畫面是哪一頁?讓你想到什麼」、「你最有感覺的是哪個角色」。不需去限定孩子的答案,鼓勵其表達是最為關鍵的。

媒材創作

簡單的蠟筆塗鴉、撕紙拼貼都是孩子容易上手且感到有趣的方式。

可以引導孩子使用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心情、創作對於「他/她」的想念等,皆能協助孩子了解並整理自己的情緒,同時也能幫助在旁的我們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進而能有效傳達陪伴與支持。

整理自我照顧資源包

通常與孩子談話結束前,筆者多會協同整理孩子的自我照顧資源包,裡頭匯集各種孩子願意使用的自我照顧方法,如:小熊玩偶––提供傾聽與溫暖的陪伴、白紙與筆––提供創作抒發的空間、音符貼紙––提醒可以聽音樂轉移注意力等。

該資源包的內容物須與孩子再三討論,除了孩子既有的自我照顧方法外,也能陪伴孩子擴展其照顧資源,如孩子原先經常與父母師長分享,透過尋求外在資源以調節個人情緒,此時可先肯定孩子的策略,後引導孩子了解未必能時刻找到身旁的大人,進而討論自我調節的方式。

正如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在《死亡與生命手記》所述:「悲傷,是我們為敢愛所付出的代價」。因為愛,所以當我們面對摯愛至親離去時必然痛徹心扉;而也因為愛,所以我們能夠相互理解支持,陪伴彼此走這一段悲傷療癒的旅程!

加入翻轉電子報 最新資訊不漏接

我要訂閱:https://cplink.co/OR1AwoDv

延伸閱讀

林玉臻 林玉臻

林玉臻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的碩士生,也是一位社工師。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