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英文為了交友!作業還獲選「世青共編新冠肺炎線上雜誌」

▲ 芳和實中的英語課是為了跟外國人交朋友時,要學習可以溝通的語言,學生的學習動機大增。黃建賓攝

▲ 芳和實中的英語課是為了跟外國人交朋友時,要學習可以溝通的語言,學生的學習動機大增。黃建賓攝

「語言的學習要最好有環境的培養效果才好」這個道理是人人都懂,但營造環境可沒那麼容易。在台北市芳和實驗中學裡,英語課不單只是背文法單字,在這邊孩子學習「外國語言」更是為了跟外國友人做文化交流;疫情期間,還用響應以色列老師發起的「世界青少年共編新冠肺炎線上雜誌」,用英文介紹疫情中的校園,並獲選編入電子雜誌!

走進3樓的國際文化教室,周邊布置了各國的旗幟、與國際友人的來往書信、曾經討論過的國際主題等等,令人感受到地球村氛圍。而英語課,就變成為了跟外國人交朋友,所以要學習可以溝通的語言,而非僅僅是文法單字而已。

雖然第一屆的學生,3年是由不同的英語老師任教,但卻有共同的學習目標,即讓學生在生活中能夠應用英文,並利用國際語言去認識世界文化。

在7、8年級的課堂上,老師們會透過與國際友人合作,讓學生使用英文去溝通,並且認識不同文化與反思。例如與韓國交換文化箱,從箱中的韓服摺紙、彩繪扇子的作品或拌飯、住宅照片中認識韓國文化;與日本學童互寄明信片,了解年賀狀在日本傳統中的意義。

課堂上的布置,讓學生自然而然進入英語的情境。台北市芳和實驗中學提供

讓學生把英文運用到生活中

妍慧老師還特別安排國外友人與學生視訊,芳和的同學在視訊中現場解說並製作珍珠奶茶,或者寫春聯給外國朋友看……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使用英語來溝通。在這些互動課程中,老師們發現,即使是不喜歡英文的學生,都還是願意參與活動,令人感到意外。

英文作業也不刻板,疫情期間,響應以色列老師發起的「世界青少年共編新冠肺炎線上雜誌」,用英文介紹疫情中的校園,並獲選編入電子雜誌;或是把英文運用在生活中,做出實用的物品,像是用英文寫出天氣與星期的小擺飾,如此學生就會對英文課有所期待。

學生以英文說明台灣文化,並且與外國友人分享。台北市芳和實驗中學提供

在體制內的英語教學,只專注於語言的學習,轉型後,在進行每一課時,除了思考內容目標、語言目標外,還會思考文化目標,甚至用手作的方式去完成,如如亡靈節的議題,就結合剪紙,使英文教學走向「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ive learning。」

而學生想要下課沒有那麼簡單,在秋霞老師的課堂中,要寫完一張「下課通行證」才能放行。每上完一個主題,同學們就要在下課通行證的表單上面,寫下3個這次學習到的重點,若回答的好,就會加分在小考成績上。

想為了回答「下課通行證」上的問題,上課不但要聽講,還要好好思考。台北市芳和實驗中學提供

調整教學助學生兼顧體制內的考試

才剛到任的妍霓老師就接下9年級的英文課,而為了幫同學做好會考的準備,她必須將教學重點偏向學科本身,尤其是單字與文法的基礎。並利用平板軟體或學習網站可以即時回饋的功能,練習拼字,並分享各類線上資源讓他們去自主學習。她認為在英語課中,適度運用 3C 工具,教學效率能顯著提升,例如使用平板電腦來答題,一方面學生會更有興趣,另一方面老師可以立刻知道全部學生的學習狀況。

在文法教學上也與傳統方式不同,而是以真實語言回推規則,先讓學生理解歸納,最後才回到課本的文法內容。有趣的是老師發現芳和的學生很愛說話,所以常多安排分組討論,讓他們發揮。老師不但會給予課外的新聞資料,讓同學知曉國內外的議題,也會吸收同學們間的話題,當作語法教學的案例。

9年級最大的挑戰是讓多元教學與準備會考之間產生平衡,但上課時間有限,需要反覆練習的內容,就需要靠學生自學,不過,並不是每個孩子都可以達成。尤其是中後階段的學生,很難會自己去做刻意練習。所幸模擬考後,越來越多同學開始動起來。

▲ 利用平板電腦和大螢幕教學,學生與老師都可以立刻知道學習結果,也讓學生覺得有趣而更樂於投入。台北市芳和實驗中學提供

*本文摘自商周出版《一起踏上實驗教育的征途》,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台北市芳和實驗中學 台北市芳和實驗中學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原為芳和國中,創設於民國65年,位於大安區邊陲臥龍街170號,於107年轉型實驗學校:芳和實中,是臺北市第一所公辦公營的實驗中學,110年成立高中部,成為六年一貫的實驗完全中學。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