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求救訊號始於小學二年級,你注意到了嗎?

「暴力行為」、「不寫功課」、「坐不住」等,這些看似頑皮、讓老師頭大的行為,竟有可能是孩子發出的求救訊號!在少年院打滾多年的精神科醫生,就發現許多犯罪少年在小學時,不約而同都有這些「問題兒童」常見的狀況,只不過沒被人注意到······。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孩子發出的求救訊號

令學校老師頭大的問題兒童林林總總。我目前除了任教於立命館大學,也擔任幼稚園與國中小的學校顧問、教育諮詢、發展諮詢,工作時遇到的問題學童的狀態無法一概而論,混合了發展遲緩、學習遲緩、發展障礙、自殘、暴力行為、霸凌、拒絕上學、非行、父母教養不當等課題,情況複雜。

在諮詢時,經常遇到以下行為與特徵:

  • 拙於控制情緒,容易發怒。
  • 不擅與人溝通。
  • 無法融入團體行動。
  • 經常丟三落四。
  • 注意力不集中。
  • 無心學習。
  • 拒絕做不想做的事或逃避討厭的事物。
  • 說謊。
  • 怪罪他人。
  • 坐不住。
  • 動作不協調。
  • 缺乏自信。
  • 聽不到老師的提醒和警告。
  • 無法配合當下情況應對。
  • 記不得國字。
  • 不擅長算術。

我在這些特徵中發現一個共通點。

少年院的孩子,小學時代也有這些狀況

進入少年院等矯正機構的少年,於少年鑑別所與家事法庭接受徹底調查,調查結果彙整成一本厚厚的調查報告,在少年來到少年院時一併送來。調查報告中詳細記載少年的犯罪經緯、家庭背景、成長史、國中小就學情況、從小到大的非行行為、在兒童安置機構時的情況、身體健康檢查、醫師面談結果、心理調查結果、在少年鑑別所寫的作文等等。我在醫療少年院任職時也認真彙整新生的調查報告,用心閱讀。

成長史中記載了他們小學時的生活情況,其中出現許多前述的特徵。換句話說,這些特徵不僅發生在一般學校的問題兒童身上,也出現在進入少年院的少年們的小學時代。

進入少年院工作之前,我以為少年院的少年們成長過程格外艱辛。他們有些的確經歷了受虐、家人施暴、父母入獄、雙親離婚等困境,然而共通的並非經歷,而是前述的特徵。來到醫療少年院工作時,我更進一步發現這群少年其實並不特別,早在國中小階段便不斷發出「求救訊號」。

求救訊號始於小學2年級

從成長史的記述可知,少年們多半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出現前述的特徵,其他特徵還包括跟不上學業、經常遲到、沒做功課、對同學動手、順手牽羊等等。出現這些特徵可能是因為兒童有智能障礙或發展障礙,或是家長教育不當和虐待。

這些兒童急需幫助,其中部分兒童遭到朋友輕視或霸凌,家長和老師也誤以為他們是「麻煩又沒救的孩子」,從未發現真正的原因,認為只是單純的問題兒童,導致情況愈來愈嚴重。在校期間還可能有大人關心,畢業之後便遠離援助制度。出社會之後的援助制度需要當事人有自覺才會去申請,他們卻並未察覺自己其實需要援助。結果工作無法持久、人際關係受挫,最後繭居家中,或犯法坐牢,遭到社會遺忘。

沒人注意到求救訊號,最後他進了少年所

我曾在少年院與一名16歲的少年面談。他國中畢業之後就出社會工作,因為強制猥褻女童而遭到逮捕,來到少年院。我問他出少年院之後是否計畫升學,他這麼回答:

「念書只會讓我覺得煩躁。爸媽要我上高中,逼我去補習班,我根本就跟不上,累積了一堆壓力,搞得生活亂七八糟。我從小就不會念書,課業逼得我很煩躁,才跑去做壞事。如果我從小就接受特殊教育,應該不會累積這麼多壓力。要是申請得到『療育手冊』,我也想申請。」

我並未告訴他關於療育手冊或特殊教育等資源,他早已自行發現其必要性,主張自己的需求,但身邊的大人卻從未了解他的情況。倘若他從小學開始接受特殊教育,或許就不會來到少年院,也不會成為加害人了。

療育手冊:類似臺灣的身心障礙手冊。

*本文摘自遠流出版《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宮口幸治 宮口幸治

宮口幸治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醫學博士、心理師。京都大學工學院畢業後,進入工程顧問公司工作。之後重回校園,就讀神戶大學醫學院,畢業後精神科醫院工作、醫療少年院擔任兒童精神科醫師。2016年起執教鞭,擔任立命館大學產業社會學院教授,同時是「日本COG-TR學會」負責人。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