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教育最邊緣,看見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

「假設有一個圓形的蛋糕要分給3個人吃,怎麼切才能讓每個人吃到的蛋糕大小都一樣呢?」一位在第一線接觸非行少年的兒童精神科醫師,透過簡單的切蛋糕數學題開啟了解這些被忽視的少年們的途徑。

▲此為示意圖。Shutterstock

▲此為示意圖。Shutterstock

在少年院裡,充斥著不會「切蛋糕」、認字,更不會在訂計畫前設想後果的少年們。他們並非學歷不足,而是「學力不足」,更或許從一開始,他們就無法理解人們話語或行動的意義,教育體制也選擇忽視他們的聲音⋯⋯。這樣的情形不只在日本,也經常在台灣發生。曾任兒童精神科醫師、少年院法務技官(類似台灣法務部的技術人員)的宮口幸治,用和這些非行少年們接觸的第一線經驗,寫出最真實的觀察。

我原本在公立精神科醫院擔任兒童精神科醫師,在門診與病房接觸了許多發展障礙、遭受虐待、拒絕上學、正值青春期的兒童,也曾鑑定犯下殺人罪等滔天大罪的成年犯與少年犯的精神狀態。一次的看診,讓我接觸到一名發展障礙的少年,我深深明白這些犯下殺人或殺人未遂的少年究竟有何犯罪背景,卻絲毫不知道該如何給予具體援助,煩惱許久之後終於下定決心暫時離開醫療第一線,前往醫療少年院任職。

進入醫療少年院之後卻面臨好幾起令我吃驚的事件,其中一項就是,少年重刑犯居然「不會切蛋糕」。(少年院:類似台灣的少年輔育院,台灣的少年輔育院現已改制為矯正學校)

不會切蛋糕的少年重刑犯

某次與一名言行粗暴的少年面談時,我在兩人間的桌上放了一張 A4 大小的紙,紙上畫了一個圓象徵蛋糕。我問他:

「假設眼前有一個圓形的蛋糕要分給3個人吃,該怎麼切才能讓每個人吃到的蛋糕大小都一樣呢?」

少年聽到問題,拿起筆將圓縱向切成一半,然後停下筆來呻吟沉思。我以為他畫錯了,於是再給他一張畫了圓的紙,讓他重新挑戰。結果他還是縱向切一刀,再度陷入沉思。

這個結果令我大吃一驚:為什麼這麼簡單的問題也答不出來呢?為什麼沒辦法像畫賓士的標誌一樣分成3等分呢?

▲ 這名少年之後反覆挑戰了好幾次,不是畫成像上圖的切一半再補一刀,就是均分成4等分後「啊~」地嘆一聲氣。

另一名少年則是切成不等分形狀。

接著我問這名少年:「如果要分給5個人吃呢?」他馬上在圓形的蛋糕畫下4條垂直的直線。

▲ 少年得意洋洋地畫成上圖的樣子,一副「這次我就知道了」的表情。

不過,蛋糕是分成了5份沒錯,卻不是5等分。當我一說「每個人分到的蛋糕大小要一樣」,他又陷入沉思,最後畫出又畫出了下面那張圖。

▲ 少年新畫出的「五等分」蛋糕,仍沒「等分」。

像這樣,少年院裡充斥著不會切蛋糕的非行少年。

被教育體系忽視的非行少年們

小學低年級或智能障礙的兒童,有時會畫出上述的圖形,這些圖形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在於畫出這些圖形的,是犯下強盜、強姦、殺人等重罪的少年犯,而他們不過是國高中生的年紀。從這些情況得以輕易想像,要求這些非行少年反省自己的犯罪行為與思考被害人的心情,施以既有的感化教育不過是馬耳東風,他們連何謂反省都不懂。只會這樣切蛋糕的少年至今一定嘗過多次挫折的滋味,生活也過得十分艱辛。

我認為更嚴重的是,校方居然從未發現這些孩子無法適應一般教育,不曾為這些孩子多加費心。這群孩子的下場就是,無法適應學校生活而出現偏差行為,進入少年院之後依舊無人理解,只是一味被要求「反省」自己的罪行。

不會算術,也不識字,更不會在制訂計畫前設想後果!

每次與少年面談時,我總會出些簡單的算術題,例如:「100-7是多少?」回答得出正確答案的大概只有一半。答案多半是「3」、「993」,或是「107」。繼續問回答「93」的人:「那再減7呢?」答得出來的人寥寥無幾。而少年對於「1/3加1/2」的答案,也幾乎與我預測的一樣,是「2/5」。

此外,少年院預設這群少年基本上都「看不懂國字」,因此所有教材的國字都以假名標示讀音。可是一般的報章雜誌不會標示假名,所以讀不懂報紙的少年就算於自由時間輪到看報,目光總在廣告欄裡的女性照片流連。

少年院會安排這些少年練習算術或國字,通常是從小學低年級的程度開始;能從小學六年級開始進行就算是相當優秀了。

我在日常的面談時詢問少年犯罪的理由,每個人都異口同聲地說:

「因為我沒想過犯罪之後會發生什麼事。」

接著他們提到今後的目標是「行動前要考慮後果」。

做得到「考慮後果」需要制訂計畫的能力,專業術語是「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少年們缺乏這些能力。欠缺執行功能代表總是衝動行事,所以他們的偏差行為幾乎是臨時起意,例如:沒有錢買遊戲軟體,所以殺人搶錢;害怕同年紀的女生卻又對異性有興趣,所以對小女生下手。

倘若詢問少年:

「假設你現在手頭上錢不夠,但是一星期後必須拿出10萬圓來。這時候你會怎麼做?只要湊得到錢,任何方法都可以。」

設定情況為「任何方法都可以」,所以答案可能是跟親戚借、跟信用貸款借、偷拐搶騙等等。對少年而言,「跟親戚借錢」和「偷拐搶騙」都是可行的辦法。一般人知道偷拐搶騙後的下場會很淒慘,也不見得能順利執行。像這樣能夠預想之後的結果,是因為具備籌畫未來的計畫能力。然而缺乏設想後果以制訂計畫的能力,也就是執行功能不全的人,會選擇更為輕鬆簡單的偷或騙。

社會上充斥令人不禁覺得「怎麼會做出這種愚蠢事」的事件,原因都是缺乏考慮後果的能力。而非行少年當中,就有許多人是沒有能力籌畫未來、制訂計畫的,因而會一時衝動做出偏差行為。

*本文摘自遠流出版《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宮口幸治 宮口幸治

宮口幸治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醫學博士、心理師。京都大學工學院畢業後,進入工程顧問公司工作。之後重回校園,就讀神戶大學醫學院,畢業後精神科醫院工作、醫療少年院擔任兒童精神科醫師。2016年起執教鞭,擔任立命館大學產業社會學院教授,同時是「日本COG-TR學會」負責人。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