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並不是自制力不夠!」陪伴強迫症孩子須注意的3不2要

「你們都要我好,都很期待我康復,可是我連自己都控制不了,你們的期待我要怎麼才能做到?」

▲ shutterstock

▲ shutterstock

講到強迫症(OCD)你腦中的畫面是否會出現不斷重複開關燈,或一直洗手的畫面?當你身邊出現強迫症患者時,你該如何與他相處才比較合適且不會傷害到他呢?一位在國小二年級時發現自己與別人「不太一樣」的高中生 Lilian,在確診強迫症之後,諮詢專家及參考自身經驗,整理成陪伴強迫症孩子的3不2要給大家參考。

「你們都要我好,都很期待我康復,可是我連自己都控制不了,你們的期待我要怎麼才能做到?」

「我很想幫他……看他這樣我也好痛苦……。」一個媽媽跟我在線上聊了一小時,不斷重複著這句話。

她的孩子也得了強迫症,可她不知道該怎麼辦,以為只要多去關注、陪伴他,孩子就能變好,卻發現孩子的病情不僅沒有改善,反而更加嚴重。

與這位媽媽對話後,發現很多家長認為的「幫助」其實對孩子是更大的傷害,在諮詢專家及參考自身經驗後,茲提供陪伴強迫症孩子的3不2要

一、「不」要過度擔心或關心

如果家中有家人是強迫症患者,會很積極的想幫忙他康復是人之常情,但你知道嗎?這樣可能會帶給他更多的壓力,因為他會想:「你們都要我好,都很期待我康復,可是我連自己都控制不了,你們的期待我要怎麼才能做到?」然後越發的焦慮,為自己的重複感到不堪,為別人對自己做的一切感到不值,害怕沒辦法完成你們的期望,所以學會假裝,假裝自己已經好了,然後在心裡的憂鬱越積越多,症狀越來越嚴重,所以當發現的時候已經憔悴不堪,這時你就算想拉他一把,也只會與他一同墜落而已。

二、「不」要將強迫症視為一種人格

有些人認為強迫症只是一種人格特質,認為患者的自制力比較不夠,因而把自己認為的「正確」觀念加諸在患者身上,在發現病人的症狀遲遲沒有改善後,惱羞成怒的對待他,甚至責怪:「你的意志力為何如此薄弱?」因而造成患者病情更加嚴重。

在這裡我們必須先釐清一個觀念:「強迫症」既然會叫強迫症,那就代表那是一種病症,而不是我們所認為的某種人格特質。確定的說,那並不是我們能去控制的,我們無從選擇,也無從透過自制力去解決。

三、陪伴者「不」要把自己累壞

在陪伴強迫症患者的過程,患者對於要控制自己會感到很疲憊,陪伴者也是。不管是心理上還是身體上,都面臨到身心俱疲的情況,這時我們的耐心會下降,情緒也會變的不穩,當看到病人的重複動作時會特別的不順眼,很容易用不耐煩的情緒去對待他們,而自己卻沒有發現。

許多強迫症患者的心裡十分敏感,可以因為你的一個眼神或一句話難過很久,他會認為是不是當初不讓你們知道他有這個問題比較好,因為我們大多的重複動作,很有可能是想保護一個人的念想(例:如果我不一直洗手,我最愛的親人會死亡),而這樣說出,來不僅傷害到親人,也讓自己變的十分愧疚,因而造成病情直墜而下的情況。

所以陪伴者也要照顧好自己,若擁有充足的睡眠,在面對病人的時候,更能用好的情緒去對待他們。擁有和諧的相處時間,比身心疲憊的一直陪伴有效許多,況且陪伴者不可能永遠陪在身邊,他們總會長大,總會意見相歧,給予他們良好的個人空間,也有助於未來的發展!

一、「要」適時的陪伴

上述說了這麼多,你可能會認為什麼都不行,那我乾脆什麼都不要做就好,做多了還錯。其實不然,強迫症患者最重要的仍舊是陪伴,但卻是「適時」的陪伴,因為他們很需要有自己的空間去完成「自己的儀式」,但他們心裡仍是極度孤單,極度需要社會的支持,所以靜靜的陪在他們身旁,讓他們知道你在,那就已經很足夠了。

二、「要」勇於接受治療

強迫症的治療,對每位醫生都是大挑戰,但我勇於向醫生尋求專業協助後,真的有獲得改善。現在的醫療,除了藥物治療外,也有行為治療、心理治療等療法。越來越多文獻指出,早期治療者,七、八成都有不錯的療效,許多能夠恢復正常的生活與工作。

所以不要害怕接受醫生的治療,接受診療並不是體現我們與常人不同,而僅僅是想為了更好的自己而努力而已!

延伸閱讀

Lilian Chen Lilian Chen

Lilian Chen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Lilian,高二生,強迫症宿主,與其偶爾相好,偶爾相殺。近年靠敘事書寫,碰觸體內對手的脈搏,也跟著調整鼻息,慢慢要回些許魂魄,可以在人間光影中行走。寫下自身故事得到文學獎後,許多同類私訊交心,更多家長深夜訴苦。決心整理皮下血痕,望眾生凝視後,更理解這一群正被自身劫持、佔2%人口的陌生人。經營有強迫症交流社群FB與IG帳號。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