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致教育基金會方新舟:如果我是偏鄉教育處長,我想做這些事

「如果我是偏鄉教育處長」這道像作文或申論題的嚴肅命題,卻是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方新舟時常放在心中的自問,在腦中架構的行動方針。

▲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方新舟認為,面對偏鄉教育的問題,應該要有系統性的思考。劉潔萱攝

▲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方新舟認為,面對偏鄉教育的問題,應該要有系統性的思考。劉潔萱攝

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方新舟投入偏鄉辦學10年,他用10年的時間思考「假如我是偏鄉教育處長,我可以做些什麼?」他大膽地提出用系統的力量接住每一個學生、讓沒有動力的老師退場、重視品格教育、連結數個小校成為虛擬中型學校⋯⋯等等經營策略。他的破框思考可能帶來創新?還是騷動?

「如果我是偏鄉教育處長」這道像作文或申論題的嚴肅命題,卻是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方新舟時常放在心中的自問,在腦中架構的行動方針。

據教育部資料,108學年全台有超過4成小學是「全校6個班以下」的學校。花蓮與台東縣有約7成小學是這樣的小型學校。統計數字背後的現場,是1個年級只有1個班的學校,教室裡少少幾位學生,學習與生活缺少刺激,老師也感到孤單無援。偏鄉小校的問題像越繞越緊的結,緊緊繫在方新舟的心上。

109學年全台有13所公辦民營實驗學校,6所是誠致支持運營的KIST學校。1月底,誠致舉辦4天峰會,安排豐富教師增能課程,這位同事與老師口中的「方大哥」全程在場,穿著寫著 KIST 字樣的 T-SHIRT ,在教室跟老師一起上課。開場演講前,方新舟先備了8題 PBL 教案當功課,要與會者思考這些教案能為學生帶來什麼樣的學習。他也在演講現場投放3所 KIST 國中不同年度的會考 C 級佔比,鼓勵進步的學校,也讓老師直面現況,看能如何拉起成績落後的學生。

自科技業界退休後,方新舟積極投入教育行列。誠致教育基金會提供

方新舟走進教育現場,看見師生的需求,也因為要承接公立學校,與許多地方教育局處長、社區家長互動。有些地方政府並不全然認同一個外部體系來運營公校,也有家長質疑誠致「是不是詐騙集團?」為什麼要接手在地學校?偏鄉教育是道難題,涉及多方磨合的公辦民營辦學模式也很難,需要辦學者不斷溝通理念及能帶來的改變。

領導者、政府端、社區、教學者......方新舟從不同位置思考偏鄉教育系統性的解方。採訪時,方新舟擬了份層次分明、宛如施政方針的筆記,他分析偏鄉教育的本質,如交通生活不便、留才不易,少子化造成小校愈多是難改變的事,但小校的文化、制度,教師的成長與教學成效、理念,學習資源等能著手改變,另也站在國際視角看台灣,北歐小校更多、但是城鄉學習力差距不大,他們如何經營學校、培育師資?疫情世代,數位學習與遠距上班是常態,校際間能用網絡連結資源,局處與學校是否也能透過線上會議減少交通成本?

筆記中,方新舟自問:「假如我是偏鄉教育處長,我會做什麼?」即將退休、10年來奔走在教育界,總稱自己是「教育門外漢」的方新舟擬出的自答,反映這些年來他的真實看見,以及鬆動偏鄉教育癥結的想像。以下為方新舟第一人稱採訪與筆記整理:

假如我是偏鄉教育處長,我會:

一、改變小校文化、制度與運作,陪伴孩子不斷層

如果我是偏鄉教育處長,要做的事情裡、覺得最困難的是改善小校的文化。改變文化,對現場老師個人的衝突最大。教育圈裡有一句話叫「專業自主」,要先有專業才能自主,但是少數老師把自主放上位,不願站在別人的肩膀上學習、成長或與人合作。

KIST 學校一直在用「全校的力量教每個孩子」,這像是一場接力賽。小學低、中、高3個階段,孩子每兩年換一個導師,一二年級老師沒教好,三四年級也不太可能帶好。一位學生碰到不對盤的導師,若在都市,家長會想方設法把他拉上來,真的不對就轉學,但在偏鄉,孩子的家庭功能弱,回到家沒有人能把他拉上來。

偏鄉孩子在小學六年期間會碰到3~6位老師,只要有一位不對盤,孩子表現掉下去,可能就沒機會上來了,風險很高,因此首要改變的是整個學校的文化。沒有先把文化改過來,講個人化學習、數位學習等教學方法是本末倒置。

KIST 學校常花時間談為什麼這個孩子沒有進步,他碰到什麼挫折?這些都很難處理,因為牽涉到孩子的原生家庭、個人特質,非短期內可以改善。我們花這麼多時間,是因為真的不想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孩子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跟他接觸、互動的老師不只1位,老師們都投入全部的力量,看能不能幫他找到一條路,但即使非常努力,小學畢業後去國中,我們很擔心接下來可能不會有這麼多資源在支持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想承接國中辦學,我們不想讓辛苦陪伴的孩子陷入斷層。

有些小校學生人數不到30人,我會借鏡北歐國家的方法,推動混齡教學。有機會再分享這部份。

二、提高教師的成長、教學成效與選擇與承諾

提高教師的成長與教學成效,具體作法、像是教師專業發展聚焦在社交與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SEL)、個人成長或是個人化學習等。關於社交情緒能力,最主要是因為環境變得很快,我們在教學現場看到孩子的情緒起伏變很大,若情緒沒辦法管理、孩子也沒辦法學習。過去談情緒管理問題,可能是孩子家裡有家暴,但現在一般家庭也會有,因為3C刺激太多。 老師過去沒有接應這些孩子的相關訓練,一兩個孩子在班上躁動時,就沒辦法照顧其他孩子。KIST學校很重視境教,會在教室裡做一些擺置,像是情緒角落,孩子情緒冒出來時,可以到那玩、靜下來,再回到班上加入其他同學,這樣就不會干擾到其他孩子。

我相信成長心態。我如果是處長,我會為老師設立一個高的標準,想方設法幫助每一位老師成長。如果經過一段時間努力,有老師選擇不願意跟上,我們會尊重他的權益,但是不會讓孩子失去學習的機會。一位不適任的老師,在偏鄉小校即使每年只帶5個孩子,教書20年就是100個孩子被犧牲掉。老師自己本身要有成長心態,教出來的孩子才可能有成長心態。

此外,我希望把老師的時間還給學生像是行政業務只做最低要求,以及所有教育處舉辦的研習、會議能用線上會議舉辦、減少偏鄉老師往返車程時間。 KIST 學校雖然是實驗學校,但跟公立學校比、行政量一點都沒有少。基本上教育處沒有區分小校跟大校,公文一發就是到所有學校,大校老師多、有專責的人處理,小校就是10個老師,處理的公文跟大校的量一樣,老師的時間會被這些公文綁住。 

三、著重品格教育,傳承原住民文化

我會邀請學者專家討論學生為了適應21世紀需要具備的成功品格,像是KIPP的7大品格,包含了熱情、堅毅、樂觀、⾃制、感恩、社交智慧和好奇⼼;我也會讓教育處、老師們由上而下、以身作則,改變整體教育的環境與文化。

有關原住民文化的傳承,我會和在地部落連結,希望讓部落引以為榮,也會與鄉鎮村首長連結,提供安全、安心的社區環境,另也會邀請學者專家,針對原住民族的文化、傳統、神話,萃取出能與「成功品格」連結的元素。

例如台東 KIST 桃源國小傳承布農族文化已有三年多的時間,KIST學校談的是原住民文化的「轉換」。每個民族都有一段自己的歷史,有些面向較光鮮亮麗、有些比較黑暗。在傳承原住民文化時,一方面要接受過去的歷史,另一方面要從過去萃取出可以面對未來的精神,像北歐維京人過去到很多地方掠奪,但現在維京人後代能自豪於先民的膽識、冒險精神、強壯力量等。我們也能將布農族的一些文化與神話轉換為好奇、堅毅、熱情、社交智慧等品格,孩子能從中接納與理解自己的文化,並得到自信。

四、聯合所有力量,形成虛擬中型學校支持系統

如果我是偏鄉教育處長,我會結合志同道合的3~5個小校,變成中型的虛擬學校,做線上線下的觀議課、備課;聯盟學校選同樣的課本、數位學習平台,共同出題、共享資源,如此也能減輕老師負擔,提升老師的成就感。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教授許添明,幾年前就提了連結小校的概念,國中小連結、用「教育行動區」的概念來規劃,這觀念是從英國來的。好處是學校在附近,彼此溝通、拜訪都容易,這能用行政力量促使發生,但在台灣這麼做有其困難,除了教育處長本身理念要很清楚,國中、國小的文化沒有改變前,很難合作。

KIST 學校擁有相同理念及文化,雖然分散在4個不同的縣,卻能靠網路連結在一起互相分享。除了學校間的連結,我也會向鄰縣取經、促進跨縣市合作,並引入民間力量,像是學思達、均一教育平台、TFT(為台灣而教)、KIST、7個好習慣等,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也加速人才的培育。

親子天下2021「教育創新100」募集倒數!3/18截止!

串連創新的想法與行動成為改變教育的推力。
邀請您自薦或推薦,立即報名>>>https://edu.parenting.com.tw/event/edu100-50

延伸閱讀

許家齊 許家齊

許家齊

親子天下

媒體中心企劃。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