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唯一奧運風浪板選手張浩:20年的風雨鍛鍊,逆著風才能航向世界

從小跟風學習,張浩相信只要緊握手中的風浪板,沒有到不了的地方。張浩提供。

從小跟風學習,張浩相信只要緊握手中的風浪板,沒有到不了的地方。張浩提供。

29歲的張浩,是台灣風浪板奧運國手,17歲開始站上奧運舞台。從小他住在台灣唯一沒有沿海的縣市南投,「要不要來澎湖玩?」澳洲的風浪板設計師一句邀約開啟了他的運動生涯,他的生命從此和風和浪緊密相依⋯⋯

今年29歲的張浩,是台灣唯一的風浪板奧運國手,17歲站上奧運舞台,參加過北京、倫敦和里約奧運,目前RSX(奧運指定型號風浪板)亞洲排名第四。面對被延遲的2021東京奧運,運動員們個個都必須延長自己的備戰狀態,張浩從小跟風學習,他相信只要緊緊握住手中的風浪板,沒有到不了的地方。

張浩被稱為來自山上的海王子,來自台灣唯一不靠海的南投市,六歲時,遇到了一位澳洲的風浪板設計師Alex,對風浪板玩出了興趣,小學五年時戲劇化的全家移居到澎湖,Alex與張浩,兩個年齡相差20歲的「師徒」,彼此依附,一起追逐著奧運夢。

南投到澎湖,小學五年級挑戰奧運夢

「要不要來澎湖玩?」張浩6歲時,遇到改變他一生的澳洲教練Alex Mowday,Alex是一位風浪板設計師跟水上運動玩家,一次偶然的機會到張浩父母親位在南投的餐廳用餐,成了朋友,沒想到當時一句話從此連結了忘年友誼。

張浩小時候非常的好動,曾經愛上溜冰,一天可以穿著溜冰鞋18個小時不脫下來,Alex看出張浩的好勝心與好動,不定期帶張浩體驗不一樣的體育活動。到國小五年級時,Alex詢問家人是否願意離開一個熟悉的環境,投入風浪板專項的練習,希望能帶著張浩挑戰奧運。換個環境專注訓練在國外很常見,但張浩父母親考慮了半年,拗不過張浩對運動的執著,決定舉家搬到澎湖,挑戰這個跟海上風向一樣難以捉摸的奧運夢想,也因此開啟了張浩與大海的緣份。

「想要參加奧運,不要想著輸贏,就努力一直做下去就好了。」張浩在國中14歲時就拿到台灣第一,16歲時拿下亞洲青少年冠軍,並且在19歲以下的賽事拿下世界前3名。「當時專項訓練,比賽是一場接著一場,我16歲時同時跳級比成人賽事,就是想挑戰自己;一開始我對奧運沒有感覺,但是拚著拚著,自然而然就走到奧運。」

▲ 為了挑戰奧運夢,張浩舉家搬到澎湖,開啟與大海的緣分。張浩提供。

挑戰奧運是自律和承諾的苦練

張浩很感謝身邊許多朋友的幫忙,挑戰奧運的路上也曾經受傷,比賽成績上不去,心理壓力過大等等,能走到今天,他是用紀律跟習慣維持到現在。回想自己國小高年級時滿腦子的奧運夢想,在20年前沒有臉書、IG、台灣全民瘋棒球的時期,一個人玩著沒有人知道的風浪板運動,還跟別人大言不慚的說要進奧運,可能嗎?

17歲站上北京奧運的舞台,之後挑戰2012倫敦奧運、2016里約奧運共三屆奧運會,張浩的故事被跟拍10年翻拍成紀錄片「逐風少年」,現在更是台灣推廣風浪板運動的代言人,他說:「挑戰奧運不只是好玩而已,這當中需要非常多的自律和承諾。」張浩在奧運備戰期,每天要花3小時鍛鍊體能,6小時進行水上技能訓練、熟悉水感跟風浪板,之後邊吃東西,睡前還要花2小時看自己的影片分析動作,跟Alex討論檢視自己。

運動員的養成不只靠苦練,訓練課程的設計和科學理論的支持,才能讓運動員的潛力充分發揮。張浩強調:「不能夠一直做一樣的訓練,這樣人會感到厭煩跟疲乏,體能部分,我會用鐵人三項訓練的跑步跟騎車做體能上的交叉訓練。技術上,用網球或羽毛球鍛鍊靈敏度。風浪板的技巧,用登山車的下坡路段訓練,訓練我快速下坡時的風擺技巧(風浪板遇到急風時快速擺動握把變換方向的技巧)。因為風浪板運動對於風的變化、雲的密度、臨場反應都很要求,用交叉訓練才會讓枯燥的訓練變得有趣。」

迎風追逐、等待,在風中能學到很多

風浪板是帆船運動的其中一種,在台灣不是一項流行的運動,需要靠人力支撐風浪板,在順風或逆風時,不須使用任何機械動力皆可持續前進的運動,因此對體力跟技術的要求更高。由於風浪板運動沒有性別與年齡上的限制,小至10歲大至70歲都有運動人口,自1984年風浪板正式列入奧運比賽項目後,從此技術持續突破創新至今。

「風,就是大自然,你要對抗風才能起帆,風由上往下吹,你要利用你的器材來回到原點,但完全逆風又無法前進,因此學習跟風相處,利用風的力量,側著風帶著你向進。」張浩投入風浪板教學多年,從夏令營到成人專業訓練,現在他在澎湖開的「愛玩水民宿」,更是全世界各地風浪板好手們相約聯絡情感,交流技術觀念的聚集地。

四面環海的台灣島民,卻異常對未知的大海感到恐懼,非常可惜。張浩看20年前他開始訓練時,幾乎沒有人在玩風浪板,現在雖然仍是小眾,但每場大型風浪板比賽約有500人參加。但近年來台灣年輕選手願意開始投入,且台灣有豐富的水域活動空間,不同季節的風向也創造風浪板的難度與挑戰性,吸引許多外國選手們前來移地訓練。

從教學、營隊活動推廣,讓更多年輕朋友可以認識海洋,體驗風浪板運動。張浩提供。

大自然挑戰無窮,值得想像並置身其中

迎風追浪是張浩的日常,也因此他的膚色是深巧克力色。大風時要用核心肌群控制風浪板,小風時要搖動船隻產生慣性力量前進,他說:「一場比賽,40到60分鐘不等,一次賽事排出名次大約要比完要比16場,平均一天3到4場賽事,所以每天在海上曬個6小時是家常便飯。」張浩輕描淡寫的道出風浪板運動的辛苦,2008年張浩用外卡(Wild Card)資格(正取前35名選手後,因為各國名額限制或不可控因素,會從第36開始遞補),以世界第36名壓線進入奧運賽事,從此開啟了他奧運追風逐夢之路。

連續三年參加奧運,又取得2021的奧運參賽資格,冥冥中,風浪板是他一生的揹負,要扛起推廣跟領航的責任。

過去密集訓練時期,為了一年約10場的大大小小比賽,張浩會在世界各國流浪,一下子到歐洲、又飛中東、又飛日韓,一次就待上一個月,不是在飛機上移動,就是在海上訓練,問到他對於東京奧運延後到2021年的參賽計畫,他說:「這次疫情,讓運動員延續一整年的備戰時間,雖然對我來說以到2020年初的世錦賽積分計算我是亞洲排序第一名,但是仍然要備戰2021年2月份在中東阿布達比舉辦的奧運資格賽。疫情對選手是訓練上的考驗,但是風浪板的排名是每個地方的浪都不同,無法比較,只能大家到場比賽的當下才能做出排序,因此未知變數很多,我能夠控制的,只能把自己準備到最佳狀態,其他的就要臨場應變了。」

迎風追浪是張浩的日常,也因此曬出古銅色的肌膚張浩提供。

用風浪板創造自己的新世界

「人生中的每一次進步,都是遭受強大的壓力才得以成長,就像是風浪板運動一樣,在與風對抗的過程中,我速度才有機會再突破。」對張浩而言,沒有風浪,就沒有那堅定的眼神與力量,他認為,人生很多的際遇不是自己可以規劃出來的,為此他深深感謝生命中有機會遇到Alex,更感謝家人放手的信任,張浩相信:世界很大,只要手中緊握著風浪板,真的可以到任何一個地方。

「我特別想感謝Alex,他是我的教練,是贊助商(一開始的器材跟比賽費用都是他出的),也是現在的生意夥伴(營隊與活動的合夥人),57歲的他,雖然無法跟我一起長時間的在海上航行,但我們仍然會一起討論影片跟動作,一起下水。沒有他,真的不會有今天的我。」

既然人的一生不可能沒有風、沒有雨,20年來在風雨中航行訓練的張浩,對大自然更有體會,他認為:「尊重運動,就是優秀的運動員,如果要我這輩子都投入在風浪板運動上,我也願意。」

▲ 投入風浪板運動,是張浩傾注一生都不悔的決定,張浩提供。

延伸閱讀

曾荃鈺 曾荃鈺

曾荃鈺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廣播及 Podcast 節目「空中荃運會」主持人,英國博贊亞洲心智圖法授證輔導師,AL加速式學習法認證,臺體大兼任講師,中華民國運動員生涯規劃發展協會理事長。左手畫心智圖,右手寫視覺記錄,臺藝大圖文傳播研究所畢業後,主持體育節目「空中荃運會」入圍兩屆金鐘獎,創辦線上運動生涯教育學院,用心智圖與互動式課堂陪伴運動員探索生涯,著有《場外人生:運動員送給迷惘的我們20種力量》。

曾荃鈺老師手把手教學!「超強心智圖」線上課程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