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聲音教育部聽到了!國教署長:盡速提高學習歷程檔案上傳容量

審議會團隊彙整50場審議會議的討論成果,並針對108課綱中的學習歷程檔案新制,向教育部提出10個問題以及建議的政策修正方向,包含:

 ▲ 幼華中學學生與老師討論學習歷程檔案(圖片僅示意)。楊煥世攝

▲ 幼華中學學生與老師討論學習歷程檔案(圖片僅示意)。楊煥世攝

學習歷程檔案中「課程學習成果」與「多元表現」,高中端該如何呈現?大學端又會如何審查?由台大社會系執行的「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今天舉行成果發表會,得到結論是大學在審查學習歷程檔案時,最看重的依序是解決問題、溝通表達、邏輯推理和團隊合作力。國教署長彭富源則現場答覆,會盡速提高上傳容量、架設中央級客服專線接投訴,而高中生上傳期限將放寬到學期結束後兩週內,以免集中在期末和考試撞期。

台大社會系接受教育部高教司委託,自109年7月起連辦50場「作伙學:學習歷程檔案審議會」,每場次邀請高中教師、學生、家長及大學教授,一起討論學習歷程檔案的實施狀況。經過巡迴各縣市50場審議會、超過1,300位親、師、生的參與,今天(11月12日)舉辦成果發表。

計畫主持人台大社會系教授兼系主任林國明匯整多方意見後表示,「課程學習成果」與「多元表現」這兩項,是學習歷程檔案中新的項目,各界因不了解,難免對新制度感到焦慮。

這系列審議會巡迴全國,各縣市包含離島至少都辦過一場,蒐集學習歷程檔案實施一年來遇到的困難,發現一般家長有五成以上不了解學習歷程檔案,即使高中老師也只有二成認為自己完全了解

圖表:教師沒有因108課綱實施而改變教學方式的原因

▲ 截自「作伙學成果發表檔案」

林國明說,經過這波審議會後,八成以上參與審議的高中老師、大學教授,以及近六成五的學生、家長,表示支持以學習歷程檔案取代現行備審資料。而超過九成的高中老師和大學教授,以及八成以上的高中學生和家長,認為學習歷程檔案經由學校老師認證,會更具有公信力,且可以顯現學生在紙筆測量以外的多元能力。

圖表:是否贊成以學習歷程檔案取代現行備審資料?

課程學習成果不一定要對應申請科系

林國明也分析,與會的教授們表示,許多校系重視的是跨越科系的能力,可以從各高中科目的課程學習成果展現,所以「沒有定向」的學生,不必擔心高一、高二所做的課程學習成果,與後來選擇的校系沒有直接對應關係。

即使課程學習成果和後來申請科系的領域沒有明顯的對應關係,例如以自然科的探究與實作去申請法政學系,「只要能清楚說明這份成果展現什麼樣的能力,以及志趣轉向、領域選擇的過程,反而能夠讓教授認為學生對自己的能力與特質有清楚的認識,也有不斷反思自己志趣的態度,而受到青睞」,林國明強調。

圖表:審查學習歷程檔案時,大學校系最看重的能力

▲ 截自「作伙學成果發表檔案」

教育部高教司長朱俊彰說,過去備審資料是用pdf檔,大學端審查時無法很快檢索,也沒有教師認證,111年起為尊重學生,備審資料和學習歷程檔案兩者都可以用,而大學會用「綜合評價」方式來看,不會偏重學科成績或某一兩個項目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執行秘書戴念華也強調,大學端已達成共識,在審查學習歷程檔案時將採重質不重量,且以校內學習為主要範圍、綜整評量非計點式給分,十二月初會公布更明確的審查原則,讓高中師生及家長更安心。

學期結束後兩週內都可上傳

審議會團隊彙整50場審議會議的討論成果,並針對108課綱中的學習歷程檔案新制,向教育部提出10個問題以及建議的政策修正方向,包含:

  • 上傳檔案放寬容量限制,提升上傳系統穩定性。
  • 延後上傳期限至學期結束後兩周內,保留充裕的學習時間。
  • 尊重學生自主性,不強迫上傳檔案。
  • 改善教師員額不足,增辦新課綱研習課程。
  • 提升學生資訊能力,補足各校硬體設備。
  • 教師認證強調真實性,不必過度介入內容。
  • 大學提供準備指引,重視學習歷程檔案。
  • 建立課程學習成果呈現方式建議,加深高中與大學對話。
  • 改善資源不平等,呈現多元地方特色。
  • 深化新課綱精神,避免落入升學的功利思維。

教育部國教署長彭富源則針對高中生困擾現場答覆,

會盡速提高上傳容量, 架設中央級客服專線並列管來自現場的各種投訴,而上傳期限會放寬到學期結束後兩週內,以免集中在期末和考試撞期。

彭富源也說,高一生基本的轉檔、壓縮等資訊能力,會要求各校方設法加強,而學生若選擇不上傳學習歷程檔案,還是可用pdf檔上傳,這屬於對學生的「服務」,希望各縣市不要列入KPI,更不要「強制」學生上傳

延伸閱讀

王韻齡 王韻齡

王韻齡

親子天下記者

教育線記者,對教育政策觀察、現場故事和人物寫作有極大的熱情,以「一日媒體人,終生媒體人」為榮。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