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首次國際素養評測 台灣全球第5,新加坡稱冠

此外,從某些國際素養評測結果,能觀察到明顯的性別差異。例如自評報告顯示,男生較女生有更高比例透過行動來表達觀點;而對於尊重其他文化下的人、學習異文化和跨文化溝通傾向上,各國平均值中女生幾乎都較男生高。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2018 年學生能力評比(簡稱 PISA)首次加入「國際素養」評測,日前OECD教育和技能主席、PISA 負責人安德列・史萊賀在巴黎連線公布結果。他在論壇中解析各評測數據背後的意義,並分享獨到觀察。

國際學生能力評比(簡稱 PISA)為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簡稱 OECD),針對全球 15 歲青少年發展的測驗計畫,科目包含語文、數學與科學,而 2018 年的測驗,首次加入了國際素養(global competency)評量,分析結果於 10 月 22 日透過線上論壇公布。

PISA 國際素養新加坡奪冠 台灣得第五

本次線上論壇由跨國非營利組織「AFS跨文化計畫」與 OECD 聯合舉辦。 AFS 執行長丹尼爾・奧布斯特(Daniel Obst)在開場致詞,揭示論壇主題,點出 2018 年 PISA 首度加入國際素養評比的原因,「我們面對一個關鍵問題:如何以最好的方式預備年輕世代,在這個互相連結的世界中成功?」奧布斯特點出,種族不平等、氣候變遷以及現在的COVID-19(新冠肺炎或武漢肺炎)等等挑戰,都跨越了國界,而面對全球難題的唯一方法是透過全球協作;這時,轉換視角的能力,互相尊重、互相倚賴的態度,都仰賴人們的國際素養,「因為我們只會全部一起成功,或全部一起失敗。」

他直言,國際素養和數學、語文、科學等知識一樣,將形塑眾人的未來。「國際素養技能向來被認為是『軟實力』,但其實這樣的實力一點也不『軟』,不但強而有力,並且對於21世紀的每個人都很重要。」

OECD教育和技能主席、PISA 負責人安德列・史萊賀(Andreas Schleicher)在論壇中詳細解析。此評測測驗學生是否能「深入理解本土、國際或跨文化議題」、「理解並欣賞他人的不同角度和世界觀」、「投身於開放、適切且實際有效的跨文化互動中」及「為集體福祉與永續環境採取行動」,除了透過題目測驗學生的知識和技能,也透過問卷請學生、教育工作者及家長自評。本次參與全套國際素養測驗的國家/地區有27個,而只參與自評的則有39個。

本次國際素養測驗最佳成績由新加坡拿下,接著依序是加拿大、香港、蘇格蘭和台灣(註:台灣以Chinese Taipei 為名加入 PISA)。從 2019 年已公布的PISA閱讀、數學及科學科目作預測,許多國家表現得更為亮眼,例如加拿大、哥倫比亞;也有些國家在本測驗上相對沒那麼突出,例如韓國。「這顯示,國際素養不一定是好的學校教育的副產品,它需要額外花心力。」史萊賀評論。

 

 

▲2018年 PISA 國際素養評比全球前十名。本次共27個國家/地區完整參與。資料來源:OECD

台灣海外交換機會多、接觸外國人比例高

在眾多變項中,學生的態度與傾向,與他們在國際素養測驗上的成績呈現高度正相關。但學生的主動性 (student agency)、對於自己能透過行動能帶出影響力的認知,則有待提升。從 OECD 會員國的平均值可見,尊重、有意願了解異文化的人的「態度類調查」,約有8成的學生認同;然而關於「我可以在全球問題上做些事」、「我的行為能影響到其他國家的人」的「行動類調查」,只有一半學生給予肯定回覆。

而台灣在部分調查中表現特別突出,例如學校提供海外交換學生機會的比例高達8成,名列全球第三;在曾和外國人接觸的比例上,名列第二。總體評測反映,「接觸過外國人」及「有興趣認識異文化」兩者數據呈現正相關。史萊賀就此分享,敞開心胸認識不同文化下的人並不容易,因為在數位時代,科技總是連結和自己相像的人,「但是學校可以努力彌補這塊,讓學生和不同類型的人產生連結。

至於外語能力,台灣5成以上的學生會一種外語、另外3成會兩種以上。這次受測幾乎所有國家中,會一種以上外語的學生佔過半數。史萊賀推測,近來教育界積極推動學習外語,藉此學習和不同文化的人溝通,由結果看來這個政策目前還算成功。PISA 數據也顯示,「會講兩種以上語言」與「尊重異文化」呈現正相關,史萊賀總結:「這代表語言不只是溝通工具,也是一種認識其他文化的管道。

此外,從某些國際素養評測結果,能觀察到明顯的性別差異。例如自評報告顯示,男生較女生有更高比例透過行動來表達觀點;而對於尊重其他文化下的人、學習異文化和跨文化溝通傾向上,各國平均值中女生幾乎都較男生高。

國際素養親師行動

針對家庭內的調查,結果顯示學生相對於家長,對於國際議題較為認識;不過數據也指出,家長對國際議題的關注程度,與其孩子對此的態度有高度正相關,不論社經地位高低皆如此。因此史萊賀提醒家長:「在家庭中,家長對國際議題的認識程度會傳遞給年輕一代」,本測驗的其他數據也顯示,家長為了集體福祉、永續發展所做出的行動,對孩子具影響力。

史萊賀進一步鼓勵老師建立開放的課程。他指出,學校需要增加學生親身體驗其他文化的機會,例如辦異文化慶典,9成學校會在課堂上教導國際歷史、社會事件;不過讓學生親身體驗的機會卻偏少,OECD 平均值顯示,只有 35% 的學校會舉辦其他文化的慶典。

而在教師增能部分,若要幫助學生的國際素養,老師也需要更多受訓。針對如何教導多語言、跨文化的學生族群,目前只有3成老師曾接受相關訓練。

國際素養活動參加越多 興趣指數越高

PISA 結果指出,學生若在學校參加越多國際相關主題的活動,例如學習異文化、分析國際議題、發表對國際時事的看法等,就對於認識別國文化更加有興趣。而這類活動中,參與者較多是社經地位高的學生。

一般人也許以為,社經地位高的學生在富有學區的學校上學,機會自然較多;但評測背景令人意外地顯示,非富有學區的學校,其實統計上比富有學區擁有更高比例的活動機會,因此史萊賀歸納,「那些社經地位優勢學生,就算在非富有學區,也較多機會參與這類活動,這個現象不限學區。」他強調,無論學校在哪類學區,積極鼓勵所有階級的學生,投入培養國際素養的活動,這才是最重要的。

「打造國際素養是整個社會的事,需要各種身份的人都來加入。」史萊賀做出了結論。

PISA|小檔案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為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簡稱OECD)自2000年正式推出的跨國評量計畫,每三年一次針對各國 15 歲學生施測,評測內容包含知識、技能與學習環境等,強調了解概念,並能將知識應用在不同場合。2018 年的 PISA 有 79 個國家或地區、共 60 萬名學生參與;全套或部分參與國際素養評比的則有其中 66 個。台灣從 2006 年開始參加。

延伸閱讀

陳詩妤 陳詩妤

陳詩妤

親子天下特約記者

安靜而好動,喜歡跨足不同文化,欣賞世界的複雜與美麗。期待作一盞探照燈,帶你認識教育科技新知、國際教育趨勢。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