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首位高中學障自學生 余宗霖:我不笨,只是動作慢

學習障礙的類型眾多且鑑定不易,對於知覺動作型的學習障礙者來說,天生動作慢,讓他們吃足苦頭,在課堂上經常被誤會分心,寫功課更是一大難題。

▲ 余宗霖的自畫像作品《我.自學》,記錄著他自學的心情。曾千倚攝

▲ 余宗霖的自畫像作品《我.自學》,記錄著他自學的心情。曾千倚攝

「動作慢吞吞」是一般家長最常糾正孩子的行為之一,但對於知覺動作型的學習障礙者來說,外表看似與正常人無異,動作慢卻是天生的。由於大腦訊息處理的困難,以致接收訊息及輸出想法的速度特別慢,經常被誤認為是分心,學習上有著不為人知的辛苦。

余宗霖就是這樣的孩子。從小學到高中,上課完全無法跟上老師講解的速度,課堂上最常做的事就是問隔壁同學:「剛老師講過什麼?」以及向同學借筆記,因而常遭人白眼。同樣的功課,別人早就寫完在做其他事情,他總是寫不完,要是碰上愛罰寫的老師,他就更慘了。

醫生形容這類型的孩子:一般人聽到外面突然有巨大聲響出現時,會立即反應「是不是外面有什麼事故發生?」而知覺動作型學習障礙者可能要過了很久之後,才會突然問說:「剛剛外面是不是有什麼事情?」(若孩子在學習上有挫敗,可能要留意是否是學習障礙,如何判斷可參考《我可以不要再擦掉重寫了嗎?別再讓寫字成為學習障礙生的噩夢》一文)

曾被誤認是感覺統合問題

社會對學習障礙的認識有限,加上學習障礙的類型眾多且鑑定不易,余宗霖一直到國中才被鑑定出學習障礙的確切類別,一開始連他也不能明白「為何我和別人不同」。

余宗霖的媽媽李鳳華說,兒子小時候最開始發現的是肢體動作不協調,被診斷是「感覺統合發展遲緩」,跳舞同手同腳、要他用手比出「耶」的姿勢,拇指和無名指也無法完全向下彎曲。除了接受早療復健,李鳳華也讓孩子大量運動,刺激腦部發展,包括體操、直排輪、游泳、桌球等什麼都學過,也學直笛,訓練手部的精細動作,費盡心力就是要讓他和一般孩子一樣。

「我知道孩子有狀況,但沒人能精確告訴我是什麼原因,只能把所有想到的辦法全都試試看,」李鳳華回憶,那時非常焦急,全台四處找醫生,直到某位醫生拿出腦波數據向她解釋,宗霖的腦看起來和一般孩子很接近,但接著說道:

「記得你是花了多少力氣一直在訓練他,才長成這樣;所以,你是要再花同樣大的力氣讓他勉強跟一般孩子一樣,還是要幫他找到優勢才能去發展?」

這句話點醒了李鳳華,讓她放下心中糾結已久的疑問,轉而去看見兒子其實從小就嶄露出的藝術天分。(想知道如何與家長溝通特殊生的需要協助,可參考《如何與家長溝通孩子需要特教資源協助?》一文)

從小嶄露藝術天分

儘管動作慢,但余宗霖很會畫畫、空間概念極佳,學習障礙並未局限他的想像力及創造力,他的作品曾榮獲台北市學生美展、學障協會畫展的肯定,充滿了生命力。

 

「我不笨,只是學習速度跟大家不一樣,需要比較多的協助,例如考試延長時間,老師講話慢一點或用寫的,我就能聽得懂,」

現在的余宗霖已經能大方跟同學解釋自己的困難。接受記者採訪時,看似一般的對話,其實都是經過練習的成果,他要把各種狀況的應答方式記在心裡,慢慢累積;若碰到沒有想過的問題,偶爾見他突然暫停,毫無反應,正是他在思考該如何回答。

2017年時,他選擇在家自學,希望能用更適合自己的方式學習,同時也是北市第一位高中的學障自學生。在打破了課堂的時間限制後,現在的他不用再擔心跟不上進度,可以用一個上午,好好的在電腦前學電腦繪圖或是學英文。

他每週固定到美術館看展覽,吸取靈感;替自己安排烹飪課,藉由煮菜訓練安排事情的步驟;甚至參加台北市社會局的甄選,成為兒童及少年諮詢代表,學習對外表達意見,參與公共議題等,都是全新的學習體驗。

他也將這些經歷畫成作品《我・自學》,畫中露出一半微笑的臉代表他的心情,「自學不全是開心的,當中也有壓力,因為不知道資源在哪,手邊的計畫也可能隨時改變,」余宗霖表達著內心想法,同時露出自信笑容。

因為他相信:「上帝關了一扇門,必定會開另一扇窗。」儘管前方的路沒人走過,但肯定的是,接下來不管碰到什麼困難,他都願意用正向的態度面對挑戰。

更多融合教育的教學挑戰解方,請看〈看見特殊兒-校園篇〉深度專題👇

延伸閱讀

邱紹雯 邱紹雯

邱紹雯

親子天下記者

媒體中心與翻轉教育網站主編,擁有一對可愛女兒,同時也是一個童心未泯、想陪孩子一起重新長大的大人。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