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電腦課1】獨:108課綱上路,國小電腦課改融入,22縣市資源大調查

108課綱資訊科技新改變:國小面臨電腦課退場。到底發生了甚麼事?城鄉資源不同,是否會讓資訊能力成為繼英文、數學後,第三個M型化差距?請看《親子天下》教育現場的獨家追蹤。

【消失的電腦課1】108課綱上路,國小電腦課改融入,22縣市資源大調查整理製表:王韻齡、陳秀如

【消失的電腦課1】108課綱上路,國小電腦課改融入,22縣市資源大調查整理製表:王韻齡、陳秀如

本文重點摘要

若問現在小學生最喜歡的課是什麼,很多人會回答電腦課。

但今 (2019) 年 8 月起,國小學生的課表上可能不會再看見「電腦課」或「資訊課」這個名稱,因為 108 課綱有個重大變革:原本「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在國小階段修改為「自然科學」領域,移除「生活科技」後,國小資訊課均改採「資訊融入式」教學,不再安排固定課程。也就是說,每一科老師都可以使用科技載具,但反之也可以都不用,彈性和模糊空間很大。也因為不是部定課程,所以沒有審定過的課本教材,也沒有訂出各年級能力指標,一切都由縣市或各校自訂。這個狀況引起許多教育界人士和家長的焦慮,擔心資訊科技與核心素養,在未來這麼重要的內容,會不會「『融入』之後就『消失』了」?

桃園市楊心國小 4 年級學生賴奕琳就說, 喜歡電腦課是因為可以用電腦設計自己的作品,還能儲存在雲端硬碟,或在協作平台上分享給其他同學。她已經學會用 Inscape 設計可愛的圖案,做成貼紙,也常用 Google 查有用的資料,增長知識,平時還會用Gmail 跟同學聊天討論、寄生日賀卡。以後國小不再有電腦課,這些技能可能要靠「自主學習」了。

為何國小階段不再部定必修「生活科技」?教育部國教署課程及教學科長林淑敏說明,2014 年就訂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即108課綱),當時即確定國中會將「自然與生活科技」分拆為「自然科學」、「科技」二領域,但國小僅留下「自然科學」領域。各縣市教育局處可根據地方特色,自訂「課程架構」供學校參考,但只能用「引導」而非強制,名稱也不能出現「課綱」二字,以免混淆。

在國家教育研究院網站中,回應有關「國小階段沒有實施科技領域課程,如何培養學生具備科技與資訊應用的基本素養?」這個常見疑問,答覆是:「總綱中國中與高中階段,科技領域為必修課程,國小階段則列為重大議題,學校可於彈性學習課程每週排課1或2節,並透過跨領域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課程,將資訊科技與生活科技之核心素養融入各領域,結合其他領域之課程內容來落實。」

5 年前這個決定,造成了如今的混亂。很多國小老師擔心,國小資訊不列入正式課程,就沒有寫課程參考,也沒有訂能力指標,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就是各校程度落差大,形成另一個雙峰(M型化)發展,上了國中後課程銜接會有困難。

108 學年度起,國中加開了一個科技領域,資訊課成為新課綱的重要一環,但國小端原有的電腦課卻從課表上消失,上與不上,交由各校課發會自行決定。

幾個重視資訊教育的縣市如宜蘭、台北、新北, 一致認為總綱造成這個缺口必須補上,因此著手制訂市(縣)定資訊課程。目前六都幾乎都已發展出自己的課程架構,雙北兩市更建議向下延伸,從小一起,就在生活課中新增「不插電」資訊課。而最早擁有科學園區的新竹市,則強調「將從公幼就導入AR、 VR ,小一起課程要嵌入『科技正用』概念,目標更先進」。

全國大調查,只有5縣市不自訂資訊課程參考

《親子天下》首度針對全國 22 縣市深入調查發現,包括六都中的五都,還有宜蘭等10個縣市,已先後完成了自訂版的國小資訊課程。以台北市為例,自編的理由是「科技領域課程並未規劃國小階段的學習時數,僅建議以彈性課程方式實施」,因此「將國小資訊教育結合生活科技,與時代潮流議題,如物聯網、大數據及自造者運動等,訂定相關教學綱要與學習內容,以利學校規劃時數,並發展相關教學活動與教材,未來與國中科技領域課程參照銜接」。

▲ 宜蘭縣很重視資訊教育,在宜蘭自造中心老師的規劃和引導下,國小高年級女生可以熟練以程式操作趨動車。劉潔萱攝

位居大台北都會區外圍的宜蘭縣,校數少、人口密度低,因為自知資源不足,只能靠科技翻身,腳步常走得比中央政策更快。宜蘭縣是全國最早成立科技輔導團的地區,近 4 年來也開發出國小 3 到 6 六年級,全套的縣版資訊課教材。有了教材教案和直接可用的課程模組,「一開始不知道該怎麼教的老師,可以照表操課;想要再加料的老師,也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加以變化,」宜蘭縣自造中心詹勝凱老師說。

另外有7縣市動作雖然較慢,但也正在「研擬中」,有些坦言是參考六都架構,加入地方需求編寫成;有些則是尚未著手,但強調「有打算要編寫,只受限於人員作業負擔太重,還沒正式完成」。至於這些「研擬中」的縣市預計何時完成,進度落差也很大,有些縣市已有初稿,5 月就可以公告在網站上;有些打算趕在 8/1 新學期開始前公告;也有縣市一時之間寫不出來,打算分年段逐步完成,預計最晚 2021 年公告。

至於尚未著手研擬、也不打算規劃的 5 縣市,強調這反而是「最守法」的做法,既然新課綱沒有寫進去,就表示應尊重各校自主,彈性處理。「即使是同一縣市內的學校,在師資上也有很大的落差,如果現在就由地方政府統一制定一套規則,然後要求大家都得做到,執行上會有困難,」台東縣政府教育處候用主任陳向文說。

交由各校自主,會不會加劇城鄉落差?

今年即將舉辦第 11 屆年會的「教育噗浪客」,是國內最早成型的教師自主社群,由一群對中小學資訊教育有熱情的老師、校長自發成立,每年聚會交流教學心得。教育噗浪客發起人、國小退休校長洪旭亮表示,目前各校能否開出資訊融入課程,關鍵在於師資是否足備。由於現行師培階段並沒有針對國小電腦設計課程,長期以來教學現場都靠一群有熱情的老師,自學相關技能,並擔任各國小的電腦老師;但都會區資源多,問題不大,偏鄉可能連一位網路管理人員都聘不到,這種落差令人憂心。

如果光靠有熱情、有能力的老師,自己設法找資源、開發課程,缺乏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整體規劃,國小學生就像在「碰運氣」,對於科技運用與資訊素養,這些未來社會的必備能力,要看運氣好不好,能不能遇到好的指導老師,為國小階段的學習奠基。

一位不願具名的離島國小教師私下表示,國小資訊課目前在他們縣的狀況,可說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地方政府既然沒訂出課程參考,就只能靠有興趣的老師自己設計彈性課程。這位老師自費買了許多設備,也想辦法到處去租借工具,放在一間木工教室裡,教高年級學生動手實作,可以做出手機架、哨子、木箱鼓、卡林巴琴等等,小朋友下課後還經常喜歡待在這間教室。

根據已經寫出課程架構的縣市版本分析,共同處是 3 年級學生先認識資訊科技、輸入法與網際網路;4 年級著重在文書處理、雲端與一般軟體應用;5 年級要具備 3D 繪圖、多媒體與程式設計能力;6 年級畢業前,可以完一個數位專題研究與製作。

即使目前已經完成國小資訊課程建議和正在進行中的17縣市,也不能保證師資到位,一定能將這些必備能力融入課程;而沒有具體給建議的5縣市,面對今年8月之後該怎麼上課,更是充滿著不確定性。

高雄市教育局專案支援教師葉士昇質疑,都會區的老師、家長大多比較重視資訊教育,會確保「建議」能夠被落實執行,但相對弱勢的縣市教育主管單位,若沒有這種規劃,學校又因缺乏資訊專任教師,直接變成「彈性」的不予實施;而家長也無法在課後給予有效的加強,「原本資訊課程的規劃,是冀望能弭平城鄉數位落差,但如此執行後,會不會讓原有的數位落差變得更明顯呢?」

新北市德音國小自然老師張原禎認為,「資訊即使不排入正課,還是需要能力指標參照」,有了指標,校內老師會討論如何融入及課程安排,同時加強授課教師所需的職能養成和教學素養。他也強調,目前像是「前瞻計畫」教學數位化配備與經費,都是從小學開始編列,如果有了硬體但老師不會教、學校不排課,豈不是太可惜?

剛上任不久的教育部資科司長郭伯臣擔心,目前已公告的各縣市自訂版本,較缺乏運算思維和 CODING(編碼)融入領域(例如數學)相結合的設計,為此資科司將於未來的數位學習中程計畫中,發展運算思維和程式設計融入領域的教材範例,提供第一線教師使用,也將於今年 6 月提供 AI 教材與教學示例,供中小學進行人工智慧教學時參考。

延伸閱讀

王韻齡 王韻齡

王韻齡

親子天下記者

教育線記者,對教育政策觀察、現場故事和人物寫作有極大的熱情,以「一日媒體人,終生媒體人」為榮。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