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忠:下一課國文,上什麼?——從國中教育會考看國文教學

國中教育會考國文科被認為「考題靈活、重視閱讀理解」,長期在偏鄉教學、發展出MAPS教學的國文老師王政忠,從2016年國中教育會考的考題中觀察到,這兩年的會考已經為國文教育指出一條未來該走的路。

王政忠:下一課國文,上什麼?——從國中教育會考看國文教學。圖片來源:Tanathip-Rattanatum_shutterstock_267572219

王政忠:下一課國文,上什麼?——從國中教育會考看國文教學。圖片來源:Tanathip-Rattanatum_shutterstock_267572219

本文重點摘要

一個15歲的青少年,經歷了至少9年國文(語)課,當檢視目前國語文程度如何的會考國文科試題,今年考題中幾乎沒有任何一題題目來自於課本文章內的句子或段落(除了第23題的字形測驗),而絕大部分的考生,對於這樣的題目模式,也幾乎沒有顯現訝異的神情時,親愛的老師夥伴們,下一課國文,我們要怎麼上?上什麼?

以下四點,是我近幾年的觀察與建議之一二,就教於國文教學夥伴們:

一、不能只有知識,但也不能沒有知識。

雖然記憶性的語文常識(知識)題目數量不多(約8題左右),但幾乎都包裝在閱讀理解之內,學生如果無法讀懂文字敘述,即便有語文知識也無法正確解題,這似乎與過去幾年,許多教學改革專家疾呼:「不要填鴨知識」不謀而合,但,我要特別指出:錯誤的是填鴨,而不是知識。即便學生擁有閱讀理解能力,但沒有知識,一樣無法正確解題。

包括了題辭、對聯、造字法則、成語與詞語運用等等,這些都必須依靠語文背景知識的積累,才有辦法解題,知識之於解決問題不重要乎?

但問題是:知識這麼多,怎麼積累的完?

這個問題就是解答。

因為知識太多,填也填不完,所以才必須讓學生在國文課堂學會「如何獲得知識」;因為填入的知識,如果讀不懂,也解決不了問題,所以才必須讓學生在國文課堂學會「如何運用知識」。

二、「學以致用」激不起學習漣漪,「用以致學」才是課堂核心觸媒。

承上所述,問題就回到了「如何讓學生願意學習」?也就是動機問題。「現在乖乖學,以後考試用得著」的「學以致用」已經很難激起學生學習的動機漣漪,國文課堂必須加入更多讓學生「實際使用」的學習策略,才會發生「用以致學」的善性循環。

純粹的聽講是不夠的,包含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裡的討論、發表、書寫、指導等等,才是讓學生在國文課堂更實際參與「學習」的核心觸媒。

三、別管教完了沒有,關鍵是學會了沒有?

國中3年共6冊國文課本選錄約70篇文章,只在會考題目裡出現4句課文,有沒有教完課文真的是重點嗎?不論是九年一貫或者12年國教的課程綱要,都不斷提及「能力」習得的重要與必要,為什麼全台灣近1000所國中的國文教學進度這麼整齊劃一的都綁在每次段考進度就是要考4課?

進度是學會,而不是教完。課本的文章是國文課堂教學用來習得能力的教學材料,如果只是教完教材,而沒有透過教材習得能力,那真是本末倒置。

四、沒有閱讀策略鋪設階梯,伸展跳躍只能期待流星劃過天際。

承上所述,問題就指向了教師有沒有能力運用教材為學生舖設習得能力的階梯-也就是閱讀理解策略。閱讀優勢者絕大部分可以透過大量閱讀,積累發展並自主建構出厚實有結構的閱讀策略,但閱讀劣勢者無法,就我教學經驗,閱讀劣勢者即便沒有熟練的閱讀理解策略,雖然也會在課堂上迸發火花,或者稱之為靈光乍現神來一筆,或者稱之為伸展跳躍,但很零星,通常不會是常態。

閱讀劣勢者在未經揀選的國中小教學現場存在比例極高,他們需要老師有能力設計或運用有結構的系統性教學法,透過教材,為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鋪設循序漸進的策略階梯-從讀懂到理解,從理解到感受。

至於如何設計或運用有結構的系統性教學法,這包含如何有層次的提問設計、如何設計具有示範閱讀理解策略的題目、如何協助學生結構化文章訊息、如何帶領學生從知識到能力,從能力到素養等等等,因篇幅有限,就留待後話。

會考國文科的試題或測驗結果是否足完全評鑑台灣目前所有15歲青少年的國語文閱讀程度?這是另一個議題,事實上,也不會有任何測驗可以完全準確說明學習者當下的學習狀態,但,就事論事,連續這幾年來的會考國文題目,就我看來,幾乎已經完全呼應並定調過去5~10年,乃至於未來國中小國語文教學現場的方向,這個方向,不少老師在教學現場已經疾呼多年並且早早上路,但,很遺憾,相較於全國所有國中小國語文教學現場的老師數量,我們需要更多更多願意上路的夥伴人數。 

延伸閱讀

山中大叔 山中大叔

山中大叔

南投縣爽文國中

我是山中大叔,來自南投縣。希望在這裡跟大家分享我在山裡經營課堂的紀錄,也希望藉由各位夥伴的回饋與討論,激盪出更多美好的教學花火。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