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國中小生必看! 今年升高中職5大規則調整

對九年級生來說,今年選填志願比去年更容易預估落點。對七、八年級,甚至更小的學生來說, 未來升高中會考的重要性將愈來愈低,將走向「多重管道」的升學模式。 十二年國教上路第二年,許多制度仍邊走邊修正。對九年級生來說,今年修改了許多爭議比序,志願選填較...

家有國中小生必看! 今年升高中職5大規則調整

家有國中小生必看! 今年升高中職5大規則調整

作者:張瀞文、王韻齡

對九年級生來說,今年選填志願比去年更容易預估落點。對七、八年級,甚至更小的學生來說,

未來升高中會考的重要性將愈來愈低,將走向「多重管道」的升學模式。

十二年國教上路第二年,許多制度仍邊走邊修正。對九年級生來說,今年修改了許多爭議比序,志願選填較去年容易;更長遠來看,未來升高中將有「多重管道」,會考的重要性降低,學生的自我探索、在校成績、高中端學校特色、學區遠近等,重要性將逐漸提升。

去年某學生在第二次免試入學時,沒有會考成績卻錄取了北市成功高中,「零分上成功」成了熱門討論。超額比序中的「志願序」,致使去年落點難以預估,免試入學的選填志願及分發幾乎是空前的混亂;一免時多數學生「高分低就」,二免卻多「低分高就」。

今年情況將大有不同。

壞消息是,今年競爭人數增加,但分發次數減少,帶給家長不安。今年國中畢業生多數屬龍,人數比去年多了一萬四千人;去年第一次免試、特色招生、第二次免試,共有三次分發機會,但今年會考後免試分發,一次到位。

好消息是,去年許多惹爭議的比序項目及升學流程,在今年都做了修正,升學改革的鐘擺向右挪動,在志願的選填上比起去年也更容易預測。

升學規則5大調整

綜觀十五就學區升學規則,有五大調整:

1.取消特色招生。

今年有特招的學區「號稱」有三區:基北區、桃連區及台南區三區八所學校,共九百一十個名額。但實際來看,只有台南有真正辦特色招生,區內明星高中幾乎都開出名額,總共招收七百五十名學生。

2.一次分發到位,入學時程短。

去年從五月中會考,到八月中第二次免試分發,歷時三個月,考生身心俱疲。今年大多數的學區在六月底會就定位(基北區是七月初)。一免沒有上的學生,仍可參加各校續招。

3.志願序改為群組積分。

志願序是造成去年高中排名大混亂的主因,今年調成多個志願為一群組,例如基北區前五志願不扣分、中投區前十志願不扣分。基本上多數學區前三志願都不扣分。

4.多元學習等項目「擇優採計」,拿滿分不難。

去年服務學習、無記過紀錄、體適能、競賽表現、證照等「多元學習表現」,幾乎每一項都遭受批評,今年各區這些項目都留著,但是學生可選擇自己有能力或拿手的來計分,多數學生在這一項不難拿滿分。例如高雄區多元學習表現共有一百分,最多採計四十分;台南區則是七十分,最高採計五十分。

5.爭議性項目取消或調整。

除了志願序、多元學習表現重要性降低,去年惹議的許多項目都變得「安全」。例如去年被批評「作文決勝負」的基北區與中投區,今年作文的占比都非常小;嘉義區也取消了英檢兩分。

綜括以上五項調整,當所有比序都成為門檻,只要努力就可拿分,會考成為唯一有鑑別度的項目。今年的生態會比去年更像基測年代:考試決勝負。

因為少子化,高中提前攔截學生,用盡方法要搶到量夠足、夠好的學生。(楊煥世攝)

這些共同調整之外,有一些學區的做法較特別,值得注意,包括:

1.基北區會考比序以「十量尺」取代「四標示」,會考成績中段以後學生不易分高下:今年考生較去年多,占近三分之一考生的基北區擔心最後「比不出來」,因此負責會考研發的台師大心測中心推出「十量尺」,希望在比序同分、標示同分之後,比「量尺分數」,但基北區堅持將十量尺分數拿到前面比,反而讓中後段學生全部擠在一起。

為了讓成績前段生有區隔,各科量尺分數雖然由一排到十,卻是以三分為平均值,導致後五○%的學生拿到的只有一分及兩分。「我為中等的孩子感到悲哀,」白小姐家住新北市,是九年級生家長,孩子在校成績中上,有次模擬考某科拿了量尺分數兩分,她一驚,看考卷發現孩子也答對一半,十量尺的設計讓半數的學生都落在一分與兩分。

2.台南區維持特色招生及志願序扣分,選填志願仍有難度:在競爭激烈的重點學區,志願序的影響都降低了,台南區還是維持著志願序每校扣分,第一志願拿十分、第二志願拿八分、第三志願七分、第四志願六分、第五志願五分,第六志願後不計分。加上七百五十個名額的特招學生,使得台南的學校落點不易預估。

選填志願4個技巧

 

蘇麗華及補教業者寰宇數理教育中心主任蔡崇華,針對今年選填志願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1.取得基本數據。

 

全學區應考人數、各高中職傳統排名及招生名額、系統提供的學生個人序位區間,以上三個資料可以大概預估孩子的落點。

 

2.不扣分的志願群要兼顧「夢幻」與「務實」。

 

蔡崇華建議,基北區五個志願中,兩個填很想去但分數不到的「夢幻志願」、兩個填落點預估前後的「務實志願」,留一個填分數比落點低、但是孩子也滿想讀的「防落榜志願」。

 

3.不確定興趣方向時,先填學習風氣好的普高或綜高。

 

最好的狀況是,孩子的興趣、性向逐漸清晰,心中有些目標科系或學校。但實際上,「中間學生最難填,這些孩子如果性向、興趣不清楚的,我會建議他們念普高或綜高,到大學再做選擇,」蘇麗華說,推薦學校時她很在乎高中職學習風氣,因為攸關孩子三年後考大學成績,以及終身學習習慣。

 

4.不想去的學校不要填。

 

去年每個學區都有家長抱怨,十二年國教非但沒有「就近入學」,反而更遠了。「我們住士林,卻上了基隆的學校!」為避免這情況,最保險的做法,就是別將不想念的學校填入。

 

拿到會考成績才思考如何填志願的學生愈來愈少, 會考之前的自我探索、職涯了解及學校認識,反而是填好志願的地基。(鄒保祥攝)

 

會考重要性將逐年降低

 

長遠來看,十二年國教政策會朝真正「免試」逐步邁進。

 

日前傳出教育部將在二○一九年不計會考成績,以「在校成績」申請入高中,引起社會一陣恐慌。雖然教育部隔天馬上澄清,「這只是達到免試其中一個做法的討論」。但教育部長吳思華也強調:「未來入學不會是單一形式,會有多重管道,免試入學、就近入學、特色招生等。」

 

高中端這兩年的確因為十二年國教有不少改變,一般高中為了招到「足夠量」的學生、明星高中為了招到「足夠好」的學生,都開始提前「攔截」學生。

 

今年明星高中不辦特招,就是因為去年在第一次免試時驚覺,許多成績好的學生都被社區高中招走了。社區高中、公私立高職也因為少子化壓力,願意配合政策,在五月會考前開出免試名額,提前吸引學生。新北市今年一月試辦優先免試方案,不採計會考成績,也不加考術科,開放全市二十一所私立高中職、一千八百個名額,讓全新北市的國中畢業生依志願填寫,超額時就抽籤。基北區的公立高中職部分雖然需要採計會考成績,但會在一免入學申請前,保留名額給社區生,因此中等程度學生可利用這個管道,提前卡位進入社區高中。

 

還有去年首度試辦的全國技職學校甄選入學,今年更是擴大辦理,共有八個就學區、五千多個名額,較去年增加近一倍。技職甄選以術科測驗成績為錄取依據,例如:時尚造型科考彩妝技巧、汽車科考汽車零組件分解與組合等,公立高職大多採會考門檻,私校則多不計會考成績。

 

未來將有愈來愈多不同形式的免試管道,把選擇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反客為主」,主動去尋找適合自己的高中職,甚至不受會考成績牽制,提前就定位。

 

十二年國教專案辦公室主任陳大魁分析,不少高中職校長發現,學生的學習意願,比入學時的會考成績,更能預測高中三年的學習表現。今年以後,讓學生依照自己的興趣、性向,主動選擇的入學管道,勢必愈開愈多。

 

因此,志願填得好不好,會考成績不是唯一關鍵,自我探索、職涯了解及學校認識,反而是填好志願的「地基」,在未來愈來愈多元的免試管道中,將益形重要。

 

文章來源:親子天下數位專輯【完全搞懂!十二年國教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起源於雜誌媒體和書籍出版,進而擴大成為華文圈影響力最大的教育教養品牌,也是最值得信賴的親子社群平台。 我們希望,提供給學校和家庭,專業可信賴的教育教養解決方案。從線上(online)到實體(offline),分齡分眾供應華人地區親子家庭最合身體貼的優質內容、活動、產品與服務。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