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校的存亡危機與轉機

十年前很難想像,國中小的教職不再是鐵飯碗、家附近的公立中小學瀕臨廢校......

公校的存亡危機與轉機

公校的存亡危機與轉機

本文重點摘要

十年前很難想像,國中小的教職不再是鐵飯碗、家附近的公立中小學瀕臨廢校......

現在,小一新鮮人家長,都被學校以貴賓看待,為招生拚「一個都不能少」。《親子天下》二○一四年縣市教育力大調查發現,支撐著台灣基礎教育品質的公立國中小,在少子化趨勢下,正快速衰落中。學生數愈來愈少,傳統公校招生日益艱辛,加上私校崛起和另類教育(如實驗教育和自學)成長,宣示著家長選校時代來臨。公立學校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學校辦學是否有特色?老師能不能在教學創新上投入?縣市政府的教育投入和政策方向是決定性因素。

很多公立中小學老師和校長在這經營的困境中,肩負招生壓力,積極往外走。

今年一月,南投縣剛啟用新校舍的新興國小,面臨招不到一年級新生窘況。地方人士在臉書上轉貼「急徵新生一名」,訴求就讀的好處是六年都第一名、畢業禮物用卡車載。後來有對父母把孩子轉來入學,校長對媒體表示:「班長、學藝、總務......什麼長都讓他當。」

高雄市愛河畔的光榮國小校長閆世玲兩年前接任校長時,就到文化中心發傳單,讓更多人認識學校。今年光榮國小招生的傳單上印著美麗的校景、學校辦學特色──帆船班、橋牌社、跳鼓陣,還特別註明「入學即贈夏季運動服」。

台中市區,國小老師們四月要親自家庭訪問「固樁」,祭出體驗課、贈品留下學區內新生。

東部宜蘭也不例外,只有一牆之隔的宜蘭國小與中山國小,年年諜對諜搶新生,搶人的戰場延伸到幼兒園......這些並不是個案。

《親子天下》在今年五月對全國老師和校長發出問卷,一萬多份的回覆中看到,老師工作再也不是鐵飯碗。八成四的老師表示擔心學校招生不足減班,自己會工作不保被超額轉調。甚至,有近三成老師明確表示心情上「非常擔心」。

七成國中小校長,在調查中也坦言有招生壓力。高達近四分之一受訪校長說壓力指數非常高。

積極的縣市,在這樣的氣氛中找到機會。台北市六月份通過了《台北市市立國民中小學委託私人辦理自治條例》,未來轉型困難或是荒廢的學校,都有可能成為創新實驗教育的基地。宜蘭縣縣長林聰賢樂觀看待:「這樣氣氛讓老師真的願意採取改變的行動。」

看待教育政策,身為家長和選民,更應該要關心,政府的投入是不是在對的關鍵。

全面性的免費營養午餐、免費課本......一年要花數億預算,但吃完就沒有了。相同預算若投入在教師研發課程、設計創新教學機制、鼓勵多元實驗教育、設計補救教學機制......影響會更深遠。

危機:沒有學生
轉機:發展特色搶學生

少子化現象不是這幾年才發生,但是少子化重重敲動穩定、保守的中小學生態,卻是這幾年的事,也讓公立學校的挑戰變得鮮明。

公校之間搶學生,使鄰近學校發生微妙競爭關係,互不往來,關係惡劣者,甚至會放話互相攻訐。

鄰近公校並非唯一的競爭者,在辦學、管理與師資聘任上更有彈性的私立學校,更威脅著公校招生。此次調查中也有近八成校長表示私校是招生壓力來源。

招生績效,攸關學校存亡。愈來愈多學校意識到,安分守己辦教育已經不夠,還要經營出特色,才能吸引學生。在少子化嚴重的高雄市苓雅區,苓洲國小每年都吸引一成以上學生跨區就讀。校長翁慶才花三年為全校老師增能,把資訊教育和國際教育變成苓洲國小特色。

地方政府也因勢利導,鼓勵學校改善體質接受評鑑,透過認證打亮學校招牌。例如,台北市的優質學校、桃園縣的特色學校等。學校都將認證視為成功招生的加分。

台中市和宜蘭縣,則打開學校的學區,許多瀕臨裁併校的小校,必須發展與鄰校區隔的特色,以特色和品質吸引家長。

除了課程內的特色,許多學校也關注到課程之外的照顧。台中市桐林國小是一所只有六十一位學生的小校,學校提供例如舞蹈、扯鈴、棒球等多元社團,讓個學生都有舞台,每天的課後照顧到六點,寒暑假還和大專院校結合辦課輔班

及營隊,目前學校有三分之一是跨區來就讀的學生。

危機:沒經費
轉機:組策略聯盟,拓展資源

問及經費,多數縣市長會說,「我們編列最多預算在教育!」審視各縣市預算編列,的確平均都有三成花在教育項目,但扣掉教育人事及退撫費用後,實際用在學生身上,加強學校軟硬體投資的預算,最高也沒有超過總預算的一成。

預算困窘的縣市,只有極少數經費用在固定的花費如水電費、硬體修繕等。多數學校教室破舊,沒有錢更新課桌椅等硬體。雲林縣就有國小,因為沒有經費,仍使用修補多次的二十年前的課桌椅上課。

高雄市某國小雖然沒有裁併校危機,但校長每到招生季還是挨家挨戶拜訪新生,「拜訪十個如果來五個,可能多一班,就多一個教師編制、多一班經費,」老師解釋。

主管機關甚至連必備花費都無法給足,學校必須自己想辦法。在許多縣市,校長喝酒應酬是找錢的一種方式,去年新竹縣某國小校長酒駕被抓後,大言不慚的對媒體記者說,他喝酒應酬都是為了籌措學校經費。

但是也有校長把這危機當做轉機,透過競爭型計畫讓學校老師動起來,或是形成策略聯盟,不但幫學校找到錢更找到策略。

高雄苓洲國小和高雄幾所學校策略聯盟辦「教育遊學」,接待國外學生到高雄的中小學遊學,不但為學校引進新財源、重新利用閒置空間,也使學生有機會和各國來的學生一起上課,促進國際交流。

危機:弱勢學生變多
轉機:用更多心力在每個孩子

學校多學生少、私校興起、自學及另類教育等多元的教育類型蓬勃,使M型化右邊、有能力的家庭,紛紛移動到資源多的大校、私立學校,或更符合他們理念的另類教育。留在社區學校的,是M型化左邊、家庭資源與學習狀態相對弱勢的孩子。

台東縣和平國小是只有二十一位學生的迷你小校,二年級只有兩個學生。導師薛妙貞說:「以前少數學生不會,你可以說他不用功。現在班上只有兩個學生,一個學生學不會就是一半,一定要想辦法把他們教會。」

如何把那群教室裡比率愈來愈高的「客人」教會,已成為中小學老師的重擔。

已經進到裁併校程序的和平國小,今年全校十一個老師全部去參加翻轉研習,目前學校視需要併班上課,在二年級和六年級一起上的語文課裡,透過自行閱讀、合作學習完成課程。

和平國小的努力,也為學校開啟一線生機,學校的努力,號召社區居民爭取,將形同社區文化中心的學校留下來。今年也多了兩個非學區內學生,為了尋求更好的教育品質轉來的學生。

危機:教師成長停滯
轉機:想改變的教師有機會

縣市政府為防止超額教師過多,從二○○六年開始,各縣市陸續以代理代課教師取代正式教師缺額,國內每年增聘的代理代課教師早已多過於正式教師。

過度的員額管控,國中小充斥著「少子化減班教師超額,卻有多餘節數要外聘代課老師」的怪異現象。當僅有三班的國中聘不起藝能科教師,就會出現數學老師教體育、國文老師教音樂的情況。

為了怕老師會失業,各縣市都勒緊褲帶,挪預算讓法定老師和班級數的比率提高,維持老師工作權。這也讓各縣市的教育政策被死死的綁住。

花蓮縣教育處回覆《親子天下》問卷時表示:「老師非專長比率授課偏高,影響學生學習品質。」彰化縣最大的困擾是:「沒有辦法聘用新進老師,也無法鼓勵或強制老師修第二專長......」高雄市也很憂心:「學校兼代課比率過高,影響教學品質。」學生人數全國最多的新北市也呼籲:「鐘點老師不易找,影響學生受教權。」

超額危機讓在校的正式老師不敢調動,因為一調動到新學校,變成新學校內的菜鳥,依目前多數學校的超額辦法,明年可能第一個成為超額教師。沒有新人,原來的人也不敢動,「要是一直如此,校際之間的交流、不同思維的刺激成長,就難以達成了 ,」台北市新湖國小教師楊書婷有感而發。

目前一線曙光在於教師自主的改革。十二年國教的翻攪還有社群平台的興起,愈來愈多老師自主改變。但由下而上改革腳步是否跟得上崩解的速度,讓人期待也擔心。

面對少子化挑戰,憑學校各自努力是不夠的,政府更應該到源頭解決,當執政者都喊出「我們投資最多資源在教育!」時,中小學教室卻連基本的課桌椅汰換都有困難、校長必須去喝酒應酬才拿得到學校生存經費,這不該是正常的現象。

將資源聚焦提升教育體質

當會考結果揭示全台灣國中生有七%、高達兩萬人,五科成績全部是「待加強」,這是教育的危機。

當有熱情的老師卻不能把能力花在教學,而是必須擔心會不會被超額,這也是被扭曲的。

國中小教育做為國民教育的第一道防線,應當織起一張綿密的網,接起所有的孩子,改變下一代的命運。有教無類是公校的艱難任務,也是國民教育無以迴避的責任。

公立學校的崩壞,絕對是一個嚴重的警訊,攸關台灣未來。所有關心教育的人,都應該要關心如何逆轉這個趨勢,如何把資源放在對的地方,讓下一代的孩子都還能有機會,透過教育翻轉人生。

延伸閱讀

張瀞文 張瀞文

張瀞文

前親子天下記者

前親子天下記者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