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掉鐘聲的實驗學校 猴硐國小轉型推蒙特梭利教育

記者造訪新北市猴硐國小這天,這所偏遠地區小校的學生們正帶著旺盛好奇心展開學習。 五年級學生高浚哲畫了繽紛的蟑螂圖鑑,記錄不同種類蟑螂的尺寸、棲息地等資訊。他說:「我弟很討厭蟑螂,但我看過很漂亮的蟑螂,想說稍微介紹一下。」 孩子的好奇心愈燒愈旺,源於學...

▲在蒙特梭利大工作時間,混齡的學生在教室各自進行自己的學習。楊煥世攝。

▲在蒙特梭利大工作時間,混齡的學生在教室各自進行自己的學習。楊煥世攝。

新北市猴硐國小110學年已轉型為公辦公營實驗學校,是全台首間全校施行蒙特梭利教育的公校。學校轉型後上午會拿掉鐘聲,讓學生盡情依自己的節奏學習。偏遠小校大改變,源於一位想讓孩子保有好奇心的老師提議,老師們試做蒙特梭利課程後,也看到學生眼神發亮。

記者造訪新北市猴硐國小這天,這所偏遠地區小校的學生們正帶著旺盛好奇心展開學習。

五年級學生高浚哲畫了繽紛的蟑螂圖鑑,記錄不同種類蟑螂的尺寸、棲息地等資訊。他說:「我弟很討厭蟑螂,但我看過很漂亮的蟑螂,想說稍微介紹一下。」

孩子的好奇心愈燒愈旺,源於學校試行蒙特梭利教育後,老師陪著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好奇和感興趣的事,一起展開探索。

位於瑞芳區,被基隆河與群山圍繞的猴硐國小,是一個年級一個班、學生數約50人的小校。今(2021)年8月,猴硐國小將正式轉型為公辦公營實驗學校,校名改為「新北市立猴硐─蒙特梭利實驗小學」,成為全台第一所施行蒙特梭利教育的公立實驗學校,一次招收6個年級的學生,設籍新北市的學生可報名(每個年級招收約10名,各年級缺額略有差異,可參考簡章)。

猴硐國小從106學年開始醞釀轉型,會「邂逅」蒙特梭利,源於依新北市偏鄉教育政策執行混齡教育時,老師在數學教學上遇到挑戰,嘗試各種方法後發現具系統性與搭配多樣教具教學的蒙式教育,能幫助學生從具象操作到理解抽象概念,學習成效很好。引入蒙式教學後,校方發現不只對數學教學有幫助,也帶動孩子學習的熱情,因此想更進一步地引入。

蒙式教具

▲ 蒙特梭利教育搭配使用的多樣化教具,圖為能夠學習數學概念的彩色串珠盒。楊煥世攝

拿掉鐘聲的實驗學校

籌備轉型時,猴硐國小邀請 AMI 中華台北蒙特梭利培訓中心負責人、社團法人新北市國際兒童教育協會理事長方綉媚入校做師資培育,導入蒙特梭利的教法、教具,老師也開始帶學生做自主學習,一週試做3次蒙特梭利大工作時間(蒙特梭利教育將學習稱之為工作,學生在此時段,經由老師的觀察與引導下,依自己的興趣與進度學習)。

走進猴硐國小的教室,氛圍明顯和一般公立學校不同。在兩間教室打通的大空間裡,十多位一到六年級的學生在不同角落安靜地做著自己的事。一組學生在烤鬆餅,仔細計算麵糊加熱的時間;教室中間一桌學生翻著書,專注地做報告;一位學生則趴在地上用百格板排列數字1到100,排到一半卡住了,老師便蹲下來和孩子討論。

校長林憲輝說明,在蒙特梭利教室,老師是重要的觀察者:「老師不是把標準答案丟給孩子。我們留給孩子很多時間、空間思考探究,老師要更敏銳地觀察孩子的學習細節。」

學校轉型後課程安排也和一般公校很不同。上午安排兩個半小時的蒙特梭利大工作時間,學生透過小組討論、老師個別指導、團體練習等不同形式投入想學習的事,學習主題包含語文、數學、藝術音樂、歷史、地理、生物、幾何等領域。學校在這個時段更會把鐘聲拿掉,不打擾孩子學習。下午則安排如國英數等學科課程及多元選修課與戶外教育。

數學

▲ 學生運用百格板學習。遇到問題時,一旁的老師蹲下來陪孩子一起討論。楊煥世攝。

陪孩子「挖寶」學習

接觸新的教育理念,老師起初也有許多困惑,但試行蒙特梭利教學時,一邊預備學習環境,一邊放慢腳步、忍住想趕快給孩子答案的教學者習慣,師生漸漸進入蒙特梭利注重的自主學習氛圍。

採訪時,以紅嘴黑鵯為學習主題的五年級學生林秉潔與楊舒晴你一言我一句的介紹紅嘴黑鵯的叫聲、綽號和傳說,像個專家。老師蔡羽筑表示,起初、學生不知道如何開展自主學習,老師便試著從孩子生活中熟悉的、感興趣的事引導,像是學生發現校園裡的紅嘴黑鵯在孵蛋,便是開展學習的線索。

為了提供孩子準備好的蒙特梭利學習環境,學校籌備轉型期間引入許多教具及學習資源,這也推進了孩子的學習,例如校長帶了顆地球儀到教室,學生便好奇地將新聞上聽到的地理名詞往地球儀找,於是展開一場長賜號的研究。

孩子接連提問:「世界上最大的運河是蘇伊士運河嗎?」、「101大樓跟蘇伊士運河誰比較長?」師生一起找答案,蘇伊士運河不再只是遙遠的地理名詞。

「找到興趣,有時間與同伴,孩子可以無限地往下挖,像找到寶庫。挖到哪看孩子的能耐,蒙特梭利教育不會說一年級學到這就好、二年級再說,挖到有興趣的、不用老師說,孩子會自主學習、像上癮。」老師張露茜生動描述陪學生探索的歷程。

自主研究

老師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感興趣的事,進一步探索。圖為高年級學生投入自己感興趣的題目作業,有學生研究不同鈔票圖樣,另有學生研究蟑螂及紅嘴黑鵯。楊煥世攝

引入蒙特梭利教育突破框架

自己的3個孩子就讀幼兒園時都接觸過蒙特梭利教育的張露茜,可說是讓猴硐國小與蒙式教育相遇的推手。張露茜深感受蒙式教育的孩子會變「問題寶寶」,對於好奇感興趣的事,在老師的引導與陪伴下能盡情探索,例如她的孩子好奇九大行星為什麼變成八大行星,就和她討論了半年。

不過「問題寶寶」進到小學卻遇挫折。她憶起,孩子會的國字被要求一定要用注音寫,因為學校前幾周在教注音。張露茜理解老師的用意,但也感受到孩子的學習熱忱被框限,想著為什麼孩子要向分數,既定框架看齊?想在公校做蒙特梭利教育的想法因此種下。直到教書十多年,遇到偏鄉學校實施混齡教育政策成為契機,她便向主任提議。

蒙特梭利師資培訓、教具、環境建置等需要許多資源成本,在台灣、國中小階段多蒙特梭利教育多在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自學團或實驗教育機構施行,部分學習環境的學費與私校相當。猴硐國小是全台第一所施行蒙特教育的公辦實驗學校,無前例可循,從法令、教師培訓與思維改變、家長的認同等都是挑戰。

老師提議引入蒙特梭利教育時,林憲輝表示、自己當時對蒙特梭利教育是一知半解,但隨著邀請方綉媚入校、帶著老師認識蒙特梭利教育,示範教學後,他看見學生渴望學習的眼神,認為:「這條路是值得走的。」他希望蒙特梭利教育也有機會在公校出現,並表示、學校並非「為了實驗而實驗」,重要的是能因此讓孩子有效學習、具自主學習力。

操作教具

▲ 在蒙特梭利大工作時間裡,學生依據自己的進度學習,在同一間教室能看到不同的學習樣態。楊煥世攝。

給孩子準備好的環境

猴硐國小已開始招收110學年的學生。為了給孩子「準備好的環境」,教師團隊抓緊時間、一週共同備課4次,老師也仔細地將蒙特梭利整合學科知識的五大故事,對應到課綱各領域的單元內容,讓學校施行蒙特梭利教育更有架構。

猴硐國小轉型可說是公私合力。中華台北蒙特梭利培訓中心社團法人新北市國際兒童教育協會,除了長期陪伴學校轉型,接下來也會贊助教師團隊接受培訓,預計取得國際蒙特梭利AMI(Association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5位主教教師認證、4位助教教師認證,未來,猴硐國小每個班級都將有國際認證合格的蒙特梭利教師。此外,新北市政府教育局也提供猴硐國小在環境空間、添置教具、相關經費的支持。

校長與方琇媚都稱邊轉型邊準備的猴硐國小還是「60分」的蒙特梭利學校。不過林憲輝認為,即使外界認為學校還不是完整的蒙特梭利教學也沒關係,因為團隊的出發點是要讓孩子學得更好。他說:「我們沒有跨過(轉型)這關,如何走到100分?」

猴硐國小轉型,走出台灣公辦實驗教育的另一條路徑,也成為蒙特梭利教育公共化的種子。

延伸閱讀

許家齊 許家齊

許家齊

親子天下

媒體中心企劃。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