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數據解密 如何讓「教」與「學」更有效

數位時代、商業世界流行的大數據,在「教」與「學」也能派上用場。雖然教育不是算術,不能只看數字,橫跨全球3億學生的大師分析卻可以帶著學校、老師、家長與學生突破盲點,思考如何讓教與學都更有效。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3月底,在被《福布斯》(Forbes)雜誌稱為今年度最重要會議之一的「世界教育高峰會」(World Education Summit)中,澳洲教學與學校領導中心(Australian Institute for Teaching and School Leadership)主席暨墨爾本大學教授哈蒂透過視訊公開,將展開跨國學習調查,在新冠疫情的學習挑戰中,解密學生的學習潛能,但求未來的學習策略。

這個主題前衛且吸引教育界與家長的關注,也帶動人們再次熱議哈蒂早在商業大數據熱門前,就曾進行的教育大數據研究,找出讓「教」與「學」都更有效的做法。

教育大數據 讓學習「看得見」

在紐西蘭出生的哈蒂無疑是當今最受重視且具影響力的教育學者之一。在過去30年,他重新收集、整理與分析曾觸及超過3億名學生的九萬份研究,致力找出有助學生學習與成就的因子,寫成一系列《看得見的學習》(Visible Learning)書籍,著書超過40本、發表過超過1,200份研究報告、曾在近400場大型會議擔任特別演講嘉賓,熱切地分享更有效的教育與學習關鍵。

在他的研究中,把跟教育、教學、學習、教養等等數百種因素,區分為學校、教室內、教師教學、課程、家庭、學生……等幾大項,分別檢驗各因素對學生成就的正負面影響與程度。以下為哈蒂在各領域中特別強調影響較大的因素與迷思。

談到在學校的學習,很多人會先想到是否遇到良師。但是哈蒂的研究卻發現,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學校是否形塑老師們合作幫助學生。光是這一點,就足以令學校領導階層和老師們警惕。他曾詢問上千名成人,問大家覺得學校應該增進哪一方面的作法,結果大家多提到像是改善建築物、設備、教材、評量、小班教學等等需要錢才能做的事情。但是在研究中,最能改善學習成果的,是無形的風氣與管理,老師們互相合作,尋求對學生更大的影響而且這些合作不是在教材、測驗上的分工或討論,而是合作給學生有效的回饋,鼓勵他們持續學習向上。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幫助你建立與學生的美好溝通>>>)

老師了解學生怎麼學 給個別化的有效回饋

老師們對學生的影響,也不是大人常講的「老師怎麼教」(老師會不會教),而是老師了解「學生怎麼學」。例如,老師們是否先試著估計學生的認知能力,了解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能學到多少、多好,跟目標的差距以及如何介入、用哪些多元化的方式彌補、幫助學生怎麼整合先前學過的相關知識。

在老師幫助學生學習、給學生回饋的做法中,則不是直接改錯、強調正確答案是什麼,也不是給越多回饋就越好。「只是告訴學生『對』、『錯』、『這裡要加強』這種打個勾、畫個叉、把哪裡圈起來之類的回應,對學生毫無幫助,」哈蒂曾在媒體採訪與書中強調,重點是要確認學生是否理解老師給的回饋,知道要怎麼做,以及肯定、讚美學生已經有的能力與呈現的進步。

而且隨著學生愈來愈年長,每個人的差異性與需要的指導會更不同,老師就要花更多心思讓個別學生理解要如何改善。不然很多學生坐在教室聽到老師講的內容很攏統一般,甚至覺得多數與自己無關,很快就會分心。

哈蒂另外提醒,其實老師多聆聽學生,就會知道學生的困難所在,是否理解老師的回饋。他曾在一份廣及1萬2,000個班級的研究中發現,89%的時間都是老師在講話。老師至少可以問大家是不是懂了、哪裡不懂、或是為什麼不懂。

學生了解自己的進展 有助學習成效

關於有助學生學習的因素也很有趣。影響最大的,是學生了解自己的進展,這樣才能知道自己會或不會什麼、需要什麼幫忙。影響重大的,還有學生是否如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理論,依循人們認知發展的階段演進與各種過程循序漸進地學習,而不是直接過早給予知識性的填鴨。另外,學生在學習時如果能整合先前學過的知識,也相信自己能夠達成任務,都有助學習的成效。

在哈蒂的整理中,父母扮演的影響力,不像學生與老師等學習的當事人那麼大。家庭能著力的地方是,父母是否營造正向的家庭氣氛,關心與參與孩子的學習,在發現有問題時及早介入。值得注意的是,家庭可能對學習帶來的負面因素,像是頻繁地搬家與轉學、嚴厲的體罰、用電視當保母、以及軍事化的管理。

其他有礙學習的因素中,也有常見的地雷,像是留校察看、讓學生覺得很無聊或不被喜愛、睡眠不足等。

哈蒂的整理發現,也曾受到質疑,認為這些研究只看到結果、以成敗論斷,或是太侷限於統計數字。哈蒂與他的門生則提醒,統計結果的背後仍有不同個案的狀況與不同的數字分布,不是絕對的依據,整體影響較小的因素不見得就是對個案不重要。學校、老師與家長可以衡量自身的狀況與資源,在這些因素中選擇努力的參考方向,避開已經驗證無效、甚至有害的方法,找到對自己更容易著手、更輕鬆就可以達到最好效果的作法,事半功倍。

延伸閱讀

黃敦晴 黃敦晴

黃敦晴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親子天下、翻轉教育特約專欄作家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