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真正喜悅來自「我對於他人的學習是有意義的 」

如果沒有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自己是可以學習的,無法了解「不會」原本就是學習的起點─正因為不會、不懂,所以我們才會對真相感到好奇與困惑,才會開始跟同儕一起探索事情的原理原則。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所有的改革都要回到根本來解決問題,必須擺脫口號式的教改與配套措施。不回到根本的結果,就是只處理表象而已,不但無法解決問題,更會產生新問題,就如同許多花稍的教學改變,只留下熱鬧的課堂。如果沒有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自己是可以學習的,無法了解「不會」原本就是學習的起點─正因為不會、不懂,所以我們才會對真相感到好奇與困惑,才會開始跟同儕一起探索事情的原理原則。

當學生「安心」於學習過程的「不會」,才可能有「勇氣」嘗試。走一條新的路需要冒險,探索一個新的主題與知識也同樣需要冒險。「勇氣」是這一代孩子漸漸失去的,唯有擁有心智自由的孩子,在冒險過程能清楚自己在做什麼。教師的示範是最重要的,教師可以讓學生知道:原來犯錯是學習過程所允許的,原來如何面對失敗也是學習過程應當有的樣貌。

終身學習必然基於學習的喜悅

勇於在事理上探索與失敗,便達到了學習的第一步。當一個人相信自己可以學,正向看待失敗是學習的一部分後,接下來,就必須享有學習的喜悅。

為學生創造學習經驗的同時,除了要讓學生知道錯誤與失敗是學會前的必然,但如何從較多的支持,到最後能夠獨自完成學習,也需要透過教師的設計。課堂中讓學生與同儕一起努力是好的,但小組學習不是出於分工的需求,更不是要讓成績好的教成績不好的;小組共同學習是要讓所有人都可以說出自己的想法,也能夠相互激盪。老師在課堂中要聆聽學生的對話,一來是要了解學習是如何發生,困難又是如何產生,還有一個關鍵則是如何點出值得被看見的思考與學習證據。

有次在高二的化學課程中,全班同學原本對於他們想到的答案很有信心,卻在我詢問了他們的想法所無法解釋的現象時,他們開始困惑了。我請全班同學都試著說說看,還有哪些可能性,就這樣大家七嘴八舌,一起努力補足原本想法的缺漏。此時,一位平時成績表現平平,朋友也不太多的同學說了他的看法。就在他講出來的時候,其他同學想證明他一定說錯了,大家努力思考其中的矛盾或錯誤,又是一輪七嘴八舌。突然,大家安靜下來,答案就這樣出來了。全班同學彼此張望,一時竟然都說不出話。此刻我開口了:「如果沒有某某同學,大家的腦袋都轉不動,也想不出來。因為他,開啟了大家對於問題的新想像。」這位同學很開心,就這樣,之後的每一堂課他總是努力思考是否還有沒想透澈的事情,積極參與討論,並提供自己的想法。

這個學生在高中之前曾經遭到霸凌,這使他跟同學的相處總是不太自在,對人難以信任。有一次,他告訴我,他從那次討論之後,每次上課前都會預習,下課後也會複習。他說:「我希望讓同學知道,我說的話都是有依據的,是思考過的。這樣大家就會認真跟我討論。」

那次課堂的經驗讓學生學到:原來同儕是我學習與思考上的好夥伴,不同的想法反而能讓我更清楚我所想的。我不是一定要跟成績好的人一組,我也不一定非跟好朋友一起,所有人都能夠與我共學。

學習的喜悅,不全然來自於學會而已,否則你去問問考高分的學生,喜悅能維持多長。學習的喜悅更來自於「原來我對於他人的學習是有意義的」,原來提供不同想法對他人也是有價值的,並非只有標準答案才值得看重。

這樣的學習喜悅,讓學生學會享受過程中的不適,能夠接受找到答案前的不確定感,以及不斷嘗試錯誤的過程。這讓學生能夠耐煩,能夠堅持。

教師社群也是相同的。社群能夠長久。是因為大家能夠自在的接受共備過程中的不適,因為這是發現新知識前必然的過程。

沒有深刻體會過學習的喜悅,學生不可能願意展開可能無法到達終點的學習之路。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出版《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

 

延伸閱讀

藍偉瑩 藍偉瑩

藍偉瑩

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

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科學教育博士,曾任北市教育局課程督學,現帶領瑩光教育協會走遍全台校園,協助老師發展課程與教學知能,也是國內推動教師學習共同體的重要推手,更是吸引數千名教師安心跟隨的社群引路人。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