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清華附幼|從孩子的問題展開STEAM學習

想要玩具自己做、想突破骨牌的高度找老師討論方法⋯⋯這堂STEAM課程,從孩子的提問開始,老師引導孩子找答案,突破以往對幼兒園的想像。

▲幼兒園的STEAM課程:女孩專注搭建ㄇ字大樓骨牌,正挑戰超越11層樓。楊煥世攝

▲幼兒園的STEAM課程:女孩專注搭建ㄇ字大樓骨牌,正挑戰超越11層樓。楊煥世攝

本文重點摘要

「小嘉今天要挑戰十一層高的『ㄇ字大樓』,上次馬尾差點甩到骨牌,她這次綁了包包頭,同時選擇用骨牌當作量測工具。」國立清華大學附設實驗國小附設幼兒園(簡稱清華附幼)的教室內,李宜倫老師帶著要在骨牌區挑戰的孩子們討論各自的「作戰計畫」。

另一間教室,則是自製玩具的討論。中班孩子拿著自製的玩具翹翹板,「她的蹺蹺板怎麼了?左右不會動,有沒有人可以給出好方法?」老師藍依萍拋出問題,台下男同學舉手說出改造建議。

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自二○一八年啟動「清華STEAM學校計畫」,清華附幼引入「DDMT教學模式」,提供教師從發現(Discover)、定義(Define)、模型與建模(Model & Modelling)到遷移(Transfer)的架構,並逐步在教室各學習區發展符合素養導向的STEAM教案,等於把課堂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因此,沒有統一主題,也不用「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或標準答案,老師更不輕易給出解方。唯一相同的是要讓孩子善用好奇,靠自己的發現,去解決生活難題,長出相對應的能力,大大翻轉傳統幼兒園團體教學的方式。

把課堂主動權交還給孩子

「過去的主題教學,容易變成老師擅長什麼就教什麼,往往老師一頭熱,小孩子就是沒有興趣。」融入新的教學模式後,老師開始思考「什麼才是孩子真正想解決的問題」,而不是「老師想解決什麼」。

李宜倫分享,孩子在骨牌區最先產生的問題是:「用骨牌堆大樓,蓋太穩骨牌推不倒,怎樣推才會倒?」因而衍生蓋出「ㄇ字大樓」的想法。「可是,ㄇ字大樓蓋到七、八層樓就會倒,孩子想蓋得更高,該怎麼辦?」看著孩子一次次失敗,她心想:「七、八層可能是孩子的極限了,骨牌又不一定要疊高,排出各種圖形變化也很棒。」一邊提供其他方案,沒想到無意中卻發現孩子比她更想得到答案,偷偷再嘗試,「那就是孩子想知道的事情,為何不讓他們繼續探究?」於是,李宜倫把問題撿回來,自己先跳下去找出影響骨牌堆高的問題所在,再把發現帶回課堂。

孩子看著老師成功搭建出十五層大樓後,也從觀察中發現訣竅。例如:骨牌要整齊,可以運用骨牌當作量測工具,或是沿著地板線對齊;手要拿穩,同時避開外力因素,如風吹、碰撞,甚至連自己的馬尾擺動都要小心。

李宜倫有感,儘管失敗,經由事後討論與提問,孩子會去觀察別人與自己的差異,並且被啟發,很快就能重新挑戰,不會陷入難過當中,「因為他們知道還有下一次修正的機會,快速在腦中形成新策略。

自製玩具激發孩子多元想法

另一間教室的自製玩具區的形成也十分有趣,藍依萍從家中帶來一個兒子做的彈跳板玩具,開始引發孩子的興趣:好玩的玩具也可以自己做。孩子手繪的玩具設計圖,觀察生活中有哪些適合的素材,能做出相同功能,整個過程,不只是單純的設計玩具,也跨區結合科學原理、美勞設計等元素。

「教學過程中既要幫忙孩子,不能讓他們太挫折,又怕一插手孩子就照做,」老師該介入多深,是藍依萍認為最具挑戰性的部分。她也認為,新的教學方式促使老師也得跟著孩子一起學習。她印象很深,上學期,孩子在積木區蓋了兩座高樓,想再搭一座橋相連卻屢次失敗,她也不具備工程專業,帶著孩子實際觀察真正的橋,帶回教室討論,發現孩子的想法比自己更多元。「一開始我只想到用積木搭,但他們跨區探索,用竹子、線綁或冰棒棍,甚至完成後讓它更美、更穩,用亮片、毛球妝點。」

我們只是在預備他以後探索更大、更難的議題的能力,並不是馬上教會他一些技能,」藍依萍指出,孩子經歷一學期嘗試,發現不同素材的載重跟結構都不同,後來完成目標。也因為熟悉各種橋怎麼搭,最後還設計成闖關遊戲,邀請爸媽來闖關,甚至還做出與橋相關主題的桌遊。「我們都希望讓他自己發現,他們會興奮覺得『是我發現的,不是老師說的!』」李宜倫補充。

STEAM的學習在生活中

協助推動計畫的清華大學幼兒教育系助理教授、清華STEAM學校推動委員丘嘉慧說:「我去教師研習,分享搭橋的課程案例,現場研習老師問『為什麼你們STEAM不炫、也不華麗,沒有科技或機器人?』平板與機器人是許多人對STEAM的迷思,回到生活中,STEAM是問題解決的流程跟思考。」

丘嘉慧也提及,未來STEAM課程要在幼兒園發展,教師人力是否足夠將是執行上的一大考驗。由於現行的STEAM課程多是從學習區發展出來,「因為人力有限,目前以老師好上手的先做,未來希望每個學習區都可以生出更多元的STEAM教案,而不是只有最容易搭建的彈珠軌道活動。」

「新課綱未來會把老師跟孩子變成什麼模樣?」面對這個問題,清華附小校長溫儀詩的答案很肯定:「在附幼校園,那個畫面很清晰,老師成了引導者,給方法、不給答案,幫助孩子建立學習策略。在幼兒園進行的是生活化的STEAM。」

清華附幼打破過往的學習框架,在老師適度引導下,透過STEAM探索,過程中孩子自然感受學習樂趣,就能長出解決問題的能力與自信,未來面對小學更能樂在學習。也如同溫儀詩所深信的價值:「在幼兒園建立最好的學習態度,就是喜歡學習。

 

▲ 黏土能塑形也能玩配色,最能激發創造力。(照片:楊煥世)

 

▲ 有小朋友家中的手足球台玩具壞了,但又想玩就自己做一個。(照片:楊煥世)

 

▲ 生活中所有物品都能當作創作素材。(照片:楊煥世)

 

▲ 圓紙盤中間挖空黏上玻璃紙,就是最獨特的眼鏡。(照片:楊煥世)

 

▲ 積木搭建考驗孩子的空間、結構概念與手部肌肉能力。(照片:楊煥世)

 

▲ 從手繪玩具設計圖、生活取材、動手製作,到成品製成後的討論與改善,都由孩子發動,一手包辦。(照片:楊煥世)

延伸閱讀

邱紹雯 邱紹雯

邱紹雯

親子天下記者

媒體中心與翻轉教育網站主編,擁有一對可愛女兒,同時也是一個童心未泯、想陪孩子一起重新長大的大人。

楊若晨 楊若晨

楊若晨

親子天下記者

橫跨文字與影音的斜槓中年,有了女兒才來到親子,也跟著女兒再長大一次。採訪時往往最先被感動,要把這樣的感動帶給大家,成為會說故事的人。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