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少話」的孩子,為何老是「狀況多」?

班上孩子總愛開口就發出怪聲,但若問他們事情,得到的答覆都是簡短的單詞,或是聳肩說不知道?諮商心理師林維信表示,這是語文思考和表達能力不佳造成的,要如何改善這個現象呢?其實只要常陪孩子做這件事就好…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太少說話」的孩子,為何狀況會這麼多?

這裡指的不是選擇性緘默,而是下課在位子上發呆,沒有人理;或是到處亂晃,行為舉止有點奇怪;開口就是發怪聲、對別人挑釁。而且他們有個特點,就是遇到造句練習會很痛苦,更遑論寫整篇作文。有事情你若開口問他們,得到的答案常是簡短的單詞,不然就是聳肩說不知道。

讀到這裡,你是否已經發現了?

回答簡短、發呆、造句能力差、與他人互動稀少、舉止奇怪、沒有朋友,這些問題常常是伴隨在一塊的。因為背後都指向一個共同原因:他們的語文思考和表達能力不佳。

這使得他難以跟同儕有正常的互動。班上同學在玩,他想加入卻不知道該怎麼做,無法適當的表達內心需求。常常說錯話,讓同學反感。同學覺得他很難配合又白目,不想跟他玩。被孤立之後,覺得無聊又孤單,開始做一些奇怪、挑釁的舉止來吸引別人注意,讓別人更討厭他、更不想理他。這下人際互動的機會變得更少,更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來融入團體,如此惡性循環。

太少練習表達,有礙語言能力發展

而造成他語文思考能力不佳,除了先天上的因素,主要是源於他太少機會練習表達。

父母忙於自己的工作或沉浸於自己的娛樂,一天鮮少跟孩子說上幾句話(僅有的幾句是命令句,孩子沒什麼機會表達意見)。陪著他們長大的是手機、是電視。跟閱讀不同,閱讀能隨時停下來,讓你有時間去思考、去感受、去消化。但手機和電視的刺激是持續不間斷的,在還沒來得及咀嚼之前就有新的刺激進來,孩子只能被動地接受聲光,腦袋中的過程卻是一片混沌。

他們不清楚自己確切的喜好和感受是什麼,無法透過檢視內在,好好表達出來;他們也無法描述客觀事實發生的經過,因為他們缺乏需要主動觀察外在世界的練習經驗。

所以,人事物從眼前飛過,而留在心中的實在太少。與人衝突了、犯錯了,即使他想跟你坦承,你問他剛剛發生什麼事,他是真的無法回答得出來。

促進思考表達能力:多和孩子聊天

那該怎麼促進他的思考與表達能力?

最簡單又有用的方法,就是多跟他聊天(上台報告對他來說太刺激了;要求他閱讀,你得花時間一直盯著他,不然他可能會打瞌睡,或書本放一邊東摳摳西摸摸)。放由他跟其他孩子自然對話,可能直接被打槍。但大人的耐心比較多,就由我們先主動接觸孩子。在私下自然輕鬆的情境裡(例如:下課),透過關懷,給他一些表達和思考的刺激。

此外,聊天的好處多多,還可以提昇孩子情緒穩定度和同理心。(請見文章:幫孩子渡過情緒風暴的關鍵:你常陪他一起歡笑、一起難過嗎?

跟孩子聊天也有訣竅!

跟小孩聊天,把握一個原則,就是:保持好奇心

你的好奇,會自然而然呈現出你對他的積極關注與尊重。好比如果好奇投資大師是如何賺大錢,你一定會好好聽他講話,不會任意評價跟插嘴吧?並且想對他的各種情況好奇發問,而不會講太多自己的事把時間占光。

被這樣好奇的人就有機會去整理自己、去更為留意在他周遭、在他身上發生過什麼事。他會更想去了解自己的狀況(因為要回答你的關注),久了也對自己也感到好奇,進而提昇自信和內在覺察。

一開始,他們可能還是以「不知道」、聳肩、恍神來回應你,你就要試著從他的處境來推敲可能的狀況。像是選擇題一樣,把選項提出來讓他們選。在他們選了之後,你再複述一遍那個狀況,除了加深他對自己的印象,也是間接鼓勵他嘗試用自己的話說出來。

例如:

大人:「你喜歡去夜市玩阿,那你去夜市都做什麼呢?」
小孩聳肩

大人:「是去吃東西,還是去玩夜市的遊戲攤位?」
小孩:「都有。」

大人:「喔!原來吃東西和玩遊戲都有阿。那你喜歡吃夜市的什麼食物?」
小孩聳肩

大人:「很多人喜歡牛排、蚵仔煎,有的小孩喜歡吃烤肉串,你呢?這三樣有你喜歡的嗎?」
小孩:「牛排。」

大人:「你喜歡牛排阿,那你每次去夜市,都有機會吃到牛排嗎?」
小孩:「不一定。」

大人:「為什麼不一定?」
小孩聳肩

大人:「是因為爸媽不一定都願意帶你去吃?還是牛排有時候沒開?還是你有時候想吃別的?」
小孩:「爸媽帶我去吃別的。」

(以上對話發展下去,可以蒐集到孩子喜好、家人之間的互動,以及父母是如何教養孩子)

如果你覺得小孩有點煩躁了,就放慢步調。盡量讓聊天的過程維持一定的熱絡而非僵化。這樣的談話常常進行,久了之後,你會發現他能講的句子越來越長,甚至開始主動跟你講他的一些興趣和煩惱。

和孩子聊天的好處多多

我在諮商中常跟小孩「聊天」,透過像聊天的方式,刺激他的表達和思考,一邊也蒐集諮商評估所需要的資料。有些孩子的老師會跟我回饋:孩子開始能跟同學聊天、能交到朋友、怪異的行為減少了,孩子開始會抱怨而不是大發脾氣,甚至有的小孩學習能力開始變好。

孩子會抱怨是好事嗎?是的,那代表他有表達自己感受的能力了。在沒有這個能力之前,他可能是直接發飆或是跑給老師追,只因他無法面對這種負面情境,無法把他的不爽讓老師同學明白。

可見得語言的刺激對小孩的成長有多重要。如果孩子抗拒課本、閱讀,那就先從生活化的聊天著手吧。

孩子有了表達、互動上的自信,才會想更主動親近別人,才會想在乎別人的感受,對別人好。

因為能用語言留下經驗,身旁的人終於不再只是過客,而是一個個能在心中留下份量和溫度的存在。

延伸閱讀

林維信 林維信

林維信

諮商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專長學齡兒童與青少年諮商、戲劇療癒方案、人際議題,經營粉絲頁「自發性與療癒-林維信心理師」。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