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選校經驗談|數理資優生黃啟恩:感謝專題研究,誠實面對自己更適合文組

國中時讀數理資優班的高二生黃啟恩,高中轉而朝向文組的路發展。是什麼讓他有如此的轉變,走上截然不同的路?同時他也提醒學弟妹,在選志願的時候可以做哪些準備來找到適合自己的學校。

▲ 高二生黃啟恩從國小便對生物感興趣,但卻在專題研究過程中,探究出相對合適自己的文科路。黃啟恩提供

▲ 高二生黃啟恩從國小便對生物感興趣,但卻在專題研究過程中,探究出相對合適自己的文科路。黃啟恩提供

台北市麗山高中高二生黃啟恩,國中時讀數理資優班,爸媽從不干涉他選填志願,但他卻在高中一門生物專題研究課裡,有所體會、為自己的生涯發展大轉向、毅然決然走上文組發展。回顧歷程,他不認為白走這一遭,反倒珍惜起這段探索內在生涯性向的路程。

黃啟恩,現就讀台北市麗山高中二年級。特別喜好探究實作的他,升高中選填志願時曾以技職為考量,但在選學校的過程中,卻改以台灣第一所以「科學教育」為發展重點的麗山高中為優先志願序,學習研究方法、專題研究。

原先自認合適理工發展的黃啟恩,卻意料外的,在緊湊高壓的專題研究課中,發現自己並不合適以數據分析為根本的理工、自然研究。於是,他重頭檢視起過往升學歷程中所忽視的生涯性向,即便生涯發展大轉彎,他也絲毫不後悔國中選填志願時的選擇。以下是記者整理黃啟恩訪談的第一人稱描述:

我的爸媽從沒特別為我規劃、建議生涯發展。我的媽媽是菲律賓人、爸爸是塑膠工廠基層員工,他們不干涉我選填志願、沒規定我分數最高可以到達什麼樣的學校就讀哪,但相對的是,給了我學習上很大的彈性空間。也因此,我從小到大比較能清楚自己的優勢在哪裡、對什麼感興趣、能投入大把時間鑽研。

從小我特別對生物領域著迷。國小階段,我明顯能區分自然課本裡的生物、理化。小學的我,曾經在課堂上,問了自然老師一個問題:植物跟動物一樣會溝通嗎?我想,鳥會叫、螞蟻會透過氣味溝通,植物有沒有類似的方式傳遞訊息,但我在當下沒有獲得解答,卻也成了國中專題研究題目。

高中職都想過,詢問建議很重要

雖然國中的我對生物感興趣,但卻討厭14個小時待書桌,整理筆記、反覆背誦,我喜歡的是動手實作。所以除了研究專題外,我也在課程彈性時間逛電子材料行、搭接電路板,當元件發光、發出聲音,我看了很感動、雀躍。我曾因此想過,自己是不是適合讀高職、走電機科?經詢問老師意見、和電機科學長姐談職涯發展、自己查了求職網的職業條件,我選擇了高中升大學的路。

衡量自己較喜歡探究實作,我選了以「科學教育」為發展重點、校本課程「專題研究」的台北市麗山高中。學校提供高一學生自由選修兩門不同領域研究方法的彈性學習時間,以找尋高一下學期開始的專題研究,再到高二下學期課程會由專題研究延伸,將學生所學的能力融入跨領域的學習單元、主題活動中。

做過專題,知道研究背後藏有不擅長的領域

在我才剛上高中一年級,我便為了設定生物專題題目,看了20多篇英文文獻,在還沒有得到研究數據前、以利於後續提出假說。還沒進入大學,我們就學寫論文格式、文獻內容如何正確引用。甚至也穿得很體面的,去見國內頂尖教授談研究結果,這是我國中未能想見的高中學習歷程。

也因為有過這段專題研究的學習歷程,我再一次的認識自己,其實自己並不適合理組發展。我體會到,即便我生物科目分數一向考得不錯、也對生物領域的專業知識感興趣,但如果要從事研究,時常需要進行自己不擅長做的數據統計、而我沒辦法得心應手的把課堂上的數學應用在我的研究中。

藉此我也思索,

是不是該忠於自我本身的性向發展,承認自己其實高中以前、理科成績不錯的背後,文科表現、發展其實更適合自己。

所以現在,我走上文組發展,將自己在高中時期誤打誤撞走進的音樂創作,設定為未來升學發展目標。但我並不後悔選擇了麗山,反而更珍惜這段探索歷程,讓我更認識自己。

我會建議學弟妹選填志願時,不一時衝動、不單依分數排序,而是選擇「最適合自己生活、學習步調的學校」。舉例來說,麗山高中會適合有想法、有行動力的學生讀,我們常自嘲說「我讀麗山,我沒有肝」,因為我們常在報告截止日前一週留校、或是到大學端跑數據、做實驗,再回家熬夜整理研究內容。認識一間學校除了網頁介紹外,是可以先詢問師長、學長姐的意見,也能視情況親自到學校參觀。最合適你的學校,就是你最能享受在其中的學校。

延伸閱讀

陳盈螢 陳盈螢

陳盈螢

親子天下記者

教育線記者。報導教育趨勢、教學策略、人物故事,並樂於跨域交流,盼能在媒體寒冬之中,尋得與世界對話、取得信任的那道光。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