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怎麼推論沒關係,孩子記得曾親自算過「養大我們要花多少錢」就好

「要多少顆高爾夫球,才能塞滿一架波音747?」 「芝加哥有多少位鋼琴調音師?」 「帝國大廈的重量是多少?」 不曉得看到這些題目時,你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

▲ 劉彥廷提供

▲ 劉彥廷提供

從小到大,我們常被教導要追求問題的正確答案,絲毫不能有落差。但事實上,有些難題除了直接確認數據資料,用「簡單估算」,就能得到一個讓師生都滿意的解答。

「要多少顆高爾夫球,才能塞滿一架波音747?」

「芝加哥有多少位鋼琴調音師?」

「帝國大廈的重量是多少?」

不曉得看到這些題目時,你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

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
還是,覺得這幾道題,是腦筋急轉彎題,所以也給出一個腦筋急轉彎的答案;
亦或是,打開電腦,上網google一下答案。

如果你的反應是上述的幾種,那麼,一份讓人稱羨的工作,可能就與你擦肩而過了。

「什麼!?」「不~」

這幾道題目,是「Google」、「微軟」等高科技公司的面試題目。

不只高科技公司,在商業領域中,像是投資銀行或管理顧問公司,也會問面試者類似這樣的問題:

「某某區域的咖啡市場有多大?」

「某某國家的奢侈品市場有多大?」

這些問題,它真正想考的,不是求職者是否「知道」答案,而是,求職者「如何思考」問題。

在面對一個未曾看過的問題時,求職者會如何思考、拆解、分析,利用已知的知識,推論出「合理的估值」。

簡言之,這種問題考的是:「邏輯思考」和「分析推論」的能力

只需用「想」的,就能破解創意難題

這類型的問題,最早是由物理學家費米所提出,因此,也被稱為「費米問題」,而這種思考方法,亦被稱為「費米推論」。

費米最為人所熟知的能力之一,是能利用「少量資訊」,在「極短時間」內,「不做複雜計算」,給出一個與實際值相去不遠的「估值」。

最有名的例子是在二戰期間,
美國進行第一次原子彈試爆時,
費米遠在16公里外的基地,只用幾片碎紙屑,
在幾分鐘內,
便估算出原子彈釋放的能量有多少,且「誤差不到一個數量級」。

費米的這次「表演」讓人歎為觀止,他充分示範了頂尖的頭腦是如何思考、解決問題的。

有人可能會說:
「嗯⋯很厲害沒錯,
不過,這是物理問題,
我學這個有什麼用呢?」

這問題問的太好了!

其實,這種思考、推論方法,
不只適用於「科學問題」,
在各領域,甚至是日常生活,
都有極高的實用價值。

舉個生活化的例子吧!

「宜蘭縣有多少位鋼琴調音師?」

這個例子最先是費米在芝加哥大學的課堂上所提出的,
我將地點從芝加哥改成宜蘭,在課堂上示範如何利用「費米推論」估算出這個問題的答案。

你說:「這種問題真的有可能不上網查『任何』資料,光用『想』的,想出來嗎?」

當然可以的,但礙於有限的篇幅,我只簡單提一下「費米推論」的分析步驟以及技巧。

睜大你的雙眼,撕掉你的假睫毛,
仔細看好嚕!

1. 試著將問題,「拆解」成數個小問題。

2. 估計數字時,先抓出範圍的上、下限,盡可能將範圍限縮在一個數量級內。

3. 善用常識和生活經驗。

以「宜蘭縣有多少位鋼琴調音師」為例,首先會拆解出的小問題也許是:「宜蘭縣有多少人?」

有人可能會說:
「呃⋯我住台北,都不知道台北有多少人了,更何況是宜蘭?」

不要緊,這時我們可以善用第二和第三個技巧。

常識告訴我們宜蘭人口最多不會超過100萬人,最少不低於10萬人,抓個中間值「50萬人」吧!

如此,便解決宜蘭人口問題了。

又或者,你可能會拆解出另一個小問題:
「學過鋼琴人數的比例?」

這又要怎麼處理呢?

沒錯,聰明如你一定知道了,善用上、下限估計範圍,或著,回憶求學時的經驗,班上大約有多少比例的人是學過鋼琴的?

就這樣,我一步一步帶著學生思考、推論,最後,我們在課堂上估出的答案是:
「10位!」

這個估算如何呢?

網上查到的資料是:3~5位。

「雖不中,亦不遠矣!」

善用估算的生活素養題

好了,示範完了,
接下來,換你們嚕!

我設計了五題「偽Google面試題」,兩題「生活題」、兩題「商業題」,以及一題「挑戰題」,讓學生分組討論。

這五題分別是:

生活題
1. 全台灣的執業醫師數量
2. 全台灣的執業律師數量

商業題
1. 統一星巴克的年營收
2. 台北捷運公司的年營收

挑戰題
「將一個孩子從出生養到大學畢業,要花多少錢?」

不得不說,學生的學習能力,真的超乎我預期。

我原先以為多數學生會給出極誇張的答案,但,有七成的組別都給出了差距在「一個數量級內」的估計。

例如「全台執業醫師的數量」這題,有組學生給出的估值是「4.5萬人」,而醫師公會網站給出的數字則是:截至2018年底,全國的醫師人數為「46452」。

再例如「台北捷運公司的年營收」這題,有組學生給出的估值是「100億」,而網上查到的數字為「200億」。

很厲害,是吧?

最有趣的是最後一題,「將一個孩子從出生養到大學畢業,要花多少錢?」

「齁!你少算了啦!你拿的iPhone和AirPods不用錢嗎?」同學們討論著。

我心想:「嗯⋯你們平常換手機的頻率和價錢,的確讓我感覺『不用錢』。」

最後,各組給出的估值,範圍約落在300萬至800萬間。

有學生算完後的反應是:
「天啊!這錢可以買好幾台跑車了!」

「X!我有花這麼多錢喔!」

「養小孩好可怕啊啊啊!」

聽到這些話我當下的感受是,「這堂課,值得了」。

學生都「知道」,養小孩很花錢,但,嘴上說「知道」,和真的「感受到」、「意識到」,完全是不同回事。

人無法改變,自己沒有意識到的問題。

希望這堂課能在他們心中,種下一顆小小的種子。

許多年後,也許他們會忘記,什麼是費米推論,但我相信他們永遠忘不了曾經在課堂上親自算過:

「爸媽將他們養大,花了多少錢?」

*教學資源分享:學習單 、 PPT

註:感謝網友提供資訊,近幾年Google面試,已不會問面試者這種類型的問題了。也許是,問題在網上流傳氾濫(還有人出書教你如何解題),又或許是Google發現有更好篩選出優秀員工的機制。

延伸閱讀

劉彥廷 劉彥廷

劉彥廷

台北市高中老師

台北市立大同高級中學物理老師,綽號廷廷。大學、研究所學的是物理,畢業後不務正業,碰了哲學、經濟。喜愛閱讀、思辨,有時會因沉思,陷入自己的世界;有時會一人分飾兩角,自己和自己辯論起來。期許成為「思辨火炬手」,以思辨的光,照亮無知的闇。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