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化教學」註定失敗?

從十二年國教、補救教學、學習共同體、各種教學法研習到「差異化教學」,這些研習對老師的幫助到底有多大?陳超明教授分享教學理想與教室現況實例,有哪些認知與執行的落差。

「差異化教學」註定失敗?

「差異化教學」註定失敗?

本文重點摘要

過去一年來,大概是我們國小、國中及高中老師最忙碌的一年。忙著一些研習課程,從十二年國教、補救教學、學習共同體、各種教學法研習到現在最熱門的「差異化教學」。但是這些研習對老師的幫助到底有多大?很多老師,對於十二年國教的理念或許已經有所理解。但是,回到現實面或教學第一現場,老師又跌入傳統考試領導教學的陷阱裡了。也就是說,教學理想所談及的「適性揚才」(這是十二年國教的最重要的內涵),在教室裡面可能是一種天方夜譚。

造成這種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主要是現行的教育管理機制,根本無法執行所謂的差異化教學。此外,教育主管當局及老師,對於「差異化教學」的認知也有所偏差。以現行的教育行政及管理機制來看,差異化教學根本無法落實。

差異化教學的定義是什麼?

首先,我們先看看差異化教學(英文: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的基本概念與運作原則。依據「差異化教學」權威,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教授卡蘿‧安‧東尼森(Carol Ann Tomlinson) 的研究指出,「差異化教學」是種教學與學習哲學,認定每個學習者都是獨一無二,在差異化的教室內,每個學生並非在同一時間,以相同方式,作同樣的事情。依據此定義,東尼森教授認為,差異化教學,重視學生學習的不同內容 (content)、不同管道 (process) 及不同產出 (product)。

高難度的教學模式

這種教學的模式難度頗高,老師要針對班上不同學生的學習方式與多元智能的發展,設計多元學習材料與學習管道,也要容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不同產出或學習成果。在一個多元學習場域中,儘管學習方式及管道不同,但是彼此的學習目標還是一致的。

以小學的英文課程為例子,本課教學目標為學會五種顏色(blue, black, red, white, yellow),老師會針對學生能力及學習方式,來設計教材:如對於顏色比較敏感的學生,可能就以圖片來引導;對於聲音較有反應的學習者,可能就從發音著手;對於已經學過這五種顏色的學生,就以繪本內的故事引導,讓他對於五種顏色的拼讀更加熟悉。

在這種教學方式之下,老師的備課多了好幾倍,教材設計多元,更加注意學生的學習狀況,但學生學習成就也相對提高,更多學生可以依照自己學習步調來學習。這些工作對於很多老師來說,雖然比傳統的單一教學模式複雜,但依據我跟很多第一線老師交流中得知,很多老師都願意投入。但是現實的教育體制卻有重重限制,「差異化教學」只能紙上談兵,「適性揚才」也淪為教育的空中樓閣!

進度與評量:「差異化教學」的殺手!

首先,教學進度的箍咒就綁死很多老師。很多學校一開學,就在教學會議理,規定全校老師一學期要教幾課。這樣一來,所有老師為了趕進度,如何能依照學生的學習步調來進行「差異化」教學、調整授課內容呢?其次,評量(或各項考試)更是一大無法跨越的鴻溝。在一切講求公平原則下,學生評量更是在同一標準之下,大家都一致,不能有所「差異」。

在「差異化教學」中,最重要的評量,並非是「公平」的,而是依照每個學生的自我學習狀況來評估。

這樣,根本不可能有「統一的測驗」或「一致的」評量標準。

姑且不論教學負擔已非常沈重的老師,願不願意設計多元學習方式;姑且不論台灣教室,不管是小學或國中(尤其是在都會地區),學生人數頗多且能力差異甚大。但是教學進度不解放,老師疲於趕課;且在講究考試公平及成績至上的校園中,怎麼可能落實「差異化」的理想呢?當我們一直要老師接受「差異化教學」洗禮,可能要「教育主管」先來改變整個教育管理機制吧!

文章刊登於:國語日報教育專欄

延伸閱讀

陳超明 陳超明

陳超明

雙語教育研究與教育訓練中心執行長

前政大外語學院院長、現任致理科大講座教授、雙語教育研究與教育訓練中心執行長,在台東、高雄等地偏鄉學校推動新式英文教學法,並於全省5個縣市推動國小、國中、高中的雙語教育,此外,也協助多所大學進行EMI(全英語授課)計畫。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