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上孩子為何總悶著不說?善用對話,突破他的心房

你也碰過壞習慣難改、做錯事講不聽的孩子嗎?國中公民老師郭進成分享如何跟與朋友發生衝突的孩子開啟一場舒服對話,讓原本悶著不說的學生感受到自己「被理解」,才紅了眼眶地說出自己的心聲。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關心學生前, 先安頓自我

某天,隔壁班導師提醒我,我們班有個學生和她們班學生發生衝突。

是阿力。阿力身材瘦弱,個性溫吞內向,總是安安靜靜的做著自己的事。但有時會被同學投訴喜歡無緣無故騷擾人,從國一到國二,我處理了幾次。這次是他第一次和別班同學發生狀況。

我的內心有些小小的波動,有些許煩躁。覺察到這股情緒後,我回到內在安住自己的心。直到內心比較穩妥後,才請阿力到導師辦公室談話。

等阿力坐下後,我先專注的看著他,再開始詢問:「隔壁班導師告訴我,你和她們班學生發生衝突,老師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阿力低頭不語。

「阿力,老師需要給你一些時間想想嗎?」(阿力搖搖頭)

「還是你現在可以說?」(他點點頭)

「好,發生什麼事?」阿力用很細微、難以聽聞的聲音開口說話。

「阿力,老師有點困擾,我就在你面前,卻聽不到你說什麼,可以大聲一些嗎?」說出這些話後,我發現內在又出現了煩躁,不太耐煩。我停頓了下來,陪著自己內在出現的小我,同時也靜靜的看著一臉純真的阿力。

像阿力這樣屢次發生類似問題的學生,很容易令老師煩躁、動怒。因為每次談話後,學生總會一臉慚愧的說會改變,卻再三出現類似的狀況。一旦約學生來談話,學生又顯得受傷、無助,彷彿自己才是衝突事件的受害者。

面對這樣的學生,老師需要先安頓好自己的感受,照顧內在的小我,與學生對談時才能不受情緒影響,避免流露指責的姿態,阻礙師生之間的連結。

阿力,我很關心你,我想知道昨天發生什麼事,希望你能誠實對我說,好嗎?」阿力這時看了看我,我回以溫暖的眼神。經過一番探索後,才了解阿力近來和隔壁班同學,持續發生一些衝突和打鬧。

開啟一場舒服的對話

我忽然產生一個好奇。

「阿力,聽起來你和這位同學的相處不是很愉快。但老師有個好奇,你喜歡你們之間的互動方式嗎?」(我試著探索阿力對這些互動的觀點)

(阿力似乎沒有聽懂我的問題。過了一會才說:「還好。」)

「嗯! 阿力,1到10分,1分是很不喜歡,10分是很喜歡,你對於你們之間的互動有多喜歡呢? 你給幾分啊?」(和學生談話,當學生不太能夠具體表達感受或想法時,我會習慣用量尺分數來核對,避免彼此的認知差異太大

「5分。」

「阿力,原來你還滿喜歡的。」(阿力點點頭)

「是因為你很在乎這個朋友嗎? 你擔心失去這個朋友嗎? 阿力,你是不是很孤單?」(阿力忽然紅了眼眶,掉下眼淚)

「阿力,知道你很孤單,老師有點難過。阿力,你是不是想和他做朋友,只是你不知道怎麼做?」(阿力又點點頭)

阿力的回應終於讓我了解,他怎麼會持續做出相同的行為。屢次被同學抗議、被老師指責,卻仍重蹈錯誤的行為,原來是誤解了交友的方法。

沒有人會故意犯同樣的錯誤,除非明知故犯。但阿力不是明知故犯,因為他觀察到「好朋友」之間總是互相開玩笑或打打鬧鬧,於是誤以為只要對他想要成為朋友的對象,時常打鬧、開玩笑,他們就會是朋友了。

阿力倒因為果的交友方式,非但交不到朋友,反而讓他成為同學討厭的對象。

我了解阿力的困境後,不禁感到難過了起來。阿力是那麼的渴望獲得友情,即便每次嘗試「交友」的結果,都被同學排擠或老師處罰,他還是那麼熱切的以他所誤解的方式,努力與他人連結。

學對話,了解問題根源

阿力很勇敢啊! 至少他願意踏出這一步,試著用自己理解的方式交朋友。我也有些感慨,當阿力的導師這麼久,我一直在處理水平面以上的事件,沒有好好探索到阿力內在深層的問題。

很慶幸在這一次對話中,靈光一現,我換了路徑去好奇阿力怎麼了。談話後,我仍針對阿力的不當言行做了處罰。奇妙的是阿力面對處罰,不像以前那麼拖拖拉拉,而是約定時間一到就來找我勞動服務。

過了幾天,阿力還主動在聯絡簿上告訴我,他和對方關係改善了,現在比較可以好好相處。如果我沒學過冰山式的對話,阿力的行為可能還是會被我解讀為白目吧! 只在行為上糾正,不但幫不上阿力的忙,反而加深了阿力的沮喪與挫折。

幸好我懂了冰山式的對話與好奇,當某個問話路徑行不通,我可以選擇轉換對話的方向和層次,對學生進行不同路徑的好奇。

▲ 薩提爾女士的冰山圖,有助於老師循序漸進,了解學生行為背後的根本原因。天下文化提供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郭進成 郭進成

郭進成

高雄市苓雅區英明國中班導師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現任高雄市英明國中公民教師,及學思達核心講師。自2014年開始向薩提爾對話模式推手李崇建學習薩提爾對話,並運用於師生間的對話。2018年底,受李崇建鼓勵,舉辦「學思達與師生對話工作坊」;至2019年,已帶領超過50場工作坊,參與教師逾2千人次。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