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佩萱:一起訓練不抽象的「愛」-關心、責任、尊重、了解

半年多前,我搬到一個靠海的城市,天氣好時,我會在傍晚沿著岸邊公園散步、看夕陽。每一次看著太陽緩緩降到海平面下的過程,都讓我對大自然感到敬畏──每一天雲朵的顏色和形狀都不同,每一種組合起來繽紛的色彩都讓我感到驚艷。

▲ shutterstock

▲ shutterstock

「愛」看似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但其實也是一門需要學習的藝術。資深心理師留佩萱分享,「愛」的能力包含關心、尊重、責任與了解,若一個人的愛裡缺乏尊重與了解,便可能轉為控制,無論所愛之人是你的孩子抑或學生,都會離他愈來愈遠。

半年多前,我搬到一個靠海的城市,天氣好時,我會在傍晚沿著岸邊公園散步、看夕陽。每一次看著太陽緩緩降到海平面下的過程,都讓我對大自然感到敬畏──每一天雲朵的顏色和形狀都不同,每一種組合起來繽紛的色彩都讓我感到驚艷。

我想起了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在他的書中寫的一句話,意思大概是:「如果你讓每個人用自己的方式存在,人就跟夕陽一樣美好。當我看著夕陽時,我不會說,右邊角落那裡的橘色應該要再淺一點。我不會嘗試去控制夕陽,我單單就是抱著敬畏之心,看著它如何繼續展開。」

記得第一次讀到羅傑斯這句話的那天,我剛結束諮商一位大學女孩艾娜。艾娜當時大學3年級,就讀工程學院。她對於自己念的科系一點興趣都沒有,完全沒有學習的動力,課堂成績也不斷往下掉。她解釋,會選擇工學院是因為媽媽強迫她──如果不唸工學院,父母就不會幫她付學費。隨著即將邁入大學最後一年,媽媽也開始指導她之後應該要做什麼樣的工作。艾娜覺得自己「卡住」了、非常痛苦。

從有記憶以來,就是媽媽掌控艾娜的一切: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媽媽會讀她的日記、手機簡訊,就連上了大學,如果她一天內沒有回覆媽媽的電話或簡訊,媽媽就會開車到她的住所找她,如果她不在家,媽媽就會在門口等她回來,然後責備數落她一頓。

聽著艾娜的經歷,我感覺到胸口越來越沉重──在她成長的過程中,她從來沒有辦法自己做選擇。而艾娜心中有一個目標:「畢業後我就要逃離家,搬到離家裡越遠的地方越好,我不會跟家裡說我去哪裡,我要讓媽媽完全找不到我。」

在大學諮商中心工作時,我有機會碰到很多像艾娜這樣的大學生個案。這樣的類似情節或許你覺得很熟悉、很感同身受,艾娜的媽媽可能就是你的父母、或是你周遭的人的父母。

我相信這些父母都很愛孩子,但我也常常在想,艾娜的媽媽怎麼了?這樣的愛出了什麼差錯?

愛是一門藝術,需要學習

最近我重新讀了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艾瑞克.佛洛姆 (Erich Fromm)的著作《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上一次讀《愛的藝術》是大學剛畢業時,當時還沒有踏進心理諮商領域,我模糊地記得佛洛姆在書中講了很多很有道理的論述,但這些論述對當時的我來說只是知識,還不是真的理解。

成為一位心理治療師後,過去幾年來我有榮幸參與許多人生命歷程的一小段、聆聽到許多人生故事,再加上自己的人生體驗和成長,這次再讀《愛的藝術》,似乎較懂了一些。一邊讀的過程中,我一邊回想著自己曾經接觸過的個案們,那些令人心碎、喜悅、憤怒、敬畏的人生故事背後,似乎都回到一個共通點──我們有沒有「去愛」的能力?

佛洛姆說,愛是一門「藝術」,如果要精通一門藝術,就必須要有知識的獲取、以及努力練習操作。很多領域都是藝術,我常常會跟學生說,心理諮商也是一門藝術,在課堂上講的這些都只是知識,而得到知識並不等同於理解或是能夠去運用,學習成為一位諮商師來自於實際去操作、去體驗,然後從經驗中慢慢融會貫通。

如果愛也是一門藝術,就表示如果我們要能去愛,也需要獲取知識和努力練習。

「愛」是一個很熱門的主題,每次有機會回台灣我都很喜歡到書店做觀察:架上都是哪些主題的書、哪一書區站著看書的人最多、大家都在看什麼書?很多書都和愛有關──父母對孩子的愛、如何愛自己、伴侶之間的愛、婚姻議題…等等。

佛洛姆在書中提到,許多人認為愛就是如何讓自己「被愛」(Being loved)、以及如何找到「合適的對象」。於是,許多人開始重視增加自己的吸引力,像是穿著打扮、事業成功、追求權力地位…等等,然後用這些外在條件找到匹配的人。似乎只要遇到對的人,一切問題都可以解決了,這就像是一位畫家想要畫出一幅精美的畫作,但他不去練習繪畫技巧,而是認為只要能找到好的物品,就能畫出一幅好畫。

在英文最常描述愛的用語叫做“Fall in love”,翻成中文大概就是「掉進」愛情中。聽到「掉進」這個詞時,我腦中浮現的畫面是一個人走在街上,沒有注意到前方的水溝蓋被打開了,於是就掉進去了。「掉入」不是「自己主動跳進去」,「掉入」是不小心的、是沒有經過同意就發生的、是自己無法選擇的,這樣描述愛的用語也更加深了大家對愛的誤解,認為一切都是「被愛」的問題。

我很喜歡佛洛姆在書中所說的,愛是一種擁有主動性的狀態,我們應該要「屹立於」(standing in)愛中,而不是「掉入」(falling for)。要能夠「屹立於」愛中,就需要讓自己有「去愛的能力」。

去愛,就是讓另一個人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存在

佛洛姆解釋,「去愛」的能力包含4種元素,分別是關心(Care)、責任(Responsibility)、尊重(Respect)和了解(Knowledge)。這裡提到的愛包含各種關係的愛──親子、伴侶、朋友......等等,佛洛姆說,這個「去愛的能力」並不是和特定一個人的情感,而是一種態度,一種你在世界上與人連結的方式,一種你主動關心與在乎另一個生命的成長和快樂的狀態

這4種愛的元素中,讓我思考最久的是「尊重」和「了解」。尊重是能夠「讓另一個人用自己的方式存在」的能力。也就是說,如果我尊重你,我會讓你用你自己想要的方式成長、展開你自己想要的生活樣貌;我可以看見「你是你」,而不是「我想要你成為的樣子」。尊重和了解需要並行,我必須要花力氣了解你、認識你的獨特性,然後尊重你的樣貌。

回想起在諮商室中聽到的故事,我看到了太多缺乏尊重與了解的愛。當父母對子女的愛缺乏尊重與理解,這樣的「愛」就變成了控制,變成了「我要你成為我想像中的樣子」,於是父母開始掌控孩子各種人生面向──該選哪個科系、讀哪間學校、做什麼工作、和什麼條件的人結婚、和什麼性別的人結婚、該遵循哪一種性別框架規範......。

當愛中少掉了尊重與理解,剩下的關心與責任就成為了壓力或苦痛的來源,就像文章一開始提到的個案艾娜。如果母親給的愛中擁有尊重與理解,讓艾娜可以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存在,那她的人生又會如何展開?如果世界上有更多人能夠擁有佛洛姆定義的愛的能力,我們能夠尊重與欣賞彼此獨特的原有樣貌,這個社會可以變成什麼樣子?

練習愛的能力,回到處理自我議題

回到個案艾娜身上,我常常思考,艾娜的媽媽怎麼了?為什麼她需要這樣掌控女兒的人生?

在親子關係中,社會上很常會聽到父母對孩子說:「你這樣讓我很丟臉、很沒面子!」因為孩子的人生樣貌讓父母覺得沒面子,某種程度上表示了,這樣的父母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延伸」,於是孩子的學歷、成就、人生狀態都成為了父母自己想要對外展示的形象,這樣的愛少掉了尊重與理解,父母並沒有真正看見孩子是誰,只想要把孩子形塑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在愛情關係中,也會有許多人把伴侶當作「自己的延伸」,於是伴侶的外表、穿著打扮、事業成就也成了你想要對外展示的形象。當伴侶沒有符合你想要的樣貌,也讓你覺得丟臉不舒服,這樣的愛似乎也缺乏了尊重與理解,你無法讓另一個人用本來的樣貌存在。

要讓自己擁有愛的能力──能夠尊重另一個人原本樣貌的能力──最終還是回歸到處理自我議題上。如果你有孩子或是有伴侶,這2種形式的關係都很容易觸發自己內在的未解議題,你可以從練習自我覺察開始:為什麼我需要孩子按照我想要的樣貌生活?為什麼我需要伴侶符合我的期待?我是不是有哪些需求因為自己無法處理,所以轉嫁到別人身上?為什麼看到別人跟我不一樣讓我內心這麼不舒服?有哪些自我課題我還需要去面對?有哪些文化束縛在身上的信念需要去解開?

如果你沒有孩子也沒有伴侶,單身狀態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來建立與自我的關係──而和「自己」的關係是所有關係當中最重要的。單身是一件很健康的事情,你可以好好建立愛自己的能力、讓自己穩穩地站著、處理該面對的議題、而不是倚賴他人來解決自己該處理的事情。

佛洛姆說愛的能力包含關心、責任、尊重、和了解,我看到許多關係都充滿了關心與責任,而現在我們要練習的是再加入尊重與理解。每一次當你覺察到心中冒出的不舒服,都是認識自我的好機會,你可以練習把這些不舒服從去打壓批評人,轉化成自我長成的契機

2020年大選結束後,有很多關係裂痕需要被修復、很多人與人的連結需要重新被建立,我們可以讓自己建立愛的能力,練習去關心、責任、尊重、和了解;對自己、對伴侶、對親友、也對社會上的每一個人,尤其是那些和你很不一樣的人

願每個人可以穩穩地「屹立於」愛中,可以像看夕陽美景一樣,去欣賞另一個人。

*本文刊登在《人本教育札記》2020年2月號

延伸閱讀

留佩萱 留佩萱

留佩萱

美國執業心理諮商師

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目前在美國Antioch University Seattle 心理諮商研究所擔任教職,為美國執業心理諮商師、美國國家認證諮商師、EMDR受訓治療師、認證家暴/性侵諮商師,以及認證臨床創傷治療師。 在美國工作主要諮商對象為小孩、青少年、大學生、成年人、以及家庭。專長包含創傷治療(童年創傷、性侵、家暴)、創傷知情、EMDR治療、依附關係、以及內在家庭系統治療。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